这版超人如何应对特朗普的时代 -

来源:人气:637更新:2025-07-30 18:10:05

我观看2025版《超人》的真正意图,并非聚焦于超人这一角色本身,而是试图洞察这类承载美国精神与神话叙事的电影,在特朗普时代特有的爱国表演语境下会呈现出何种应对姿态,哪怕这种回应只是本能的反射。该片全球票房爆棚的现象,既源于观众对经典IP的怀旧情结,也来自对新版本的期待——在充足资金的支撑下,任何美国梦都能借助高科技手段焕发出更璀璨的视觉效果。尽管我对这部作品是否标志着DC宇宙新纪元的开启并无兴趣,即便导演同属一人,其整体表现仍难以望《银河护卫队》之项背,后者以鲜明的个性群像与充满张力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更为生动的新宇宙。事实上,我早已不是传统超级英雄叙事的拥趸,或许正是因为过早沉浸于《星球大战》的复杂世界观,对简单化的正邪对立与救世主式设定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在我的认知中,“超人”一词更常与尼采哲学中的概念重叠——那位哲学家笔下超人并非完美无缺的圣徒,而是执着于自我超越的探索者,完全不拘泥于道德教化或普世救赎。相较之下,DC版《超人》的叙事倾向反而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难怪片中“正义帮”成员会暗讽其伪善本质。一个近乎完美的超级英雄形象,终究难以引发真正的共鸣与讨论。而詹姆斯·古恩作为导演兼编剧,对“幽默”的执着追求,也使得新《超人》在延续阳光英雄人设的同时,巧妙嵌入了对当代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后者不仅成为影片笑点的主要来源,更暗含了对现实的些许反思。

《超人》剧照揭示了数字时代人类的集体困境——我们皆是被调侃的靶子。这部影片堪称人类手持手机最为密集的超级英雄作品,从社交媒体自拍的网红到在灾难现场打卡的盲目群体,从为偶像痛心疾首的前粉丝到沉迷键盘的神经质网民,种种现代人形象被浓缩于银幕。前两类代表了当下社会的主流精神,后两类则暗喻着《1984》预言中极权主义的异化形态。粉丝群体在制造神祇、弑神后又迅速重塑神祇,而网络暴力的推诿逻辑"法不责众",正是好莱坞深谙的大众心理。影片的政治隐喻更具深意,与冷战时期里根时代的漫画化反映相似,却呈现出更为复杂暧昧的当代图景。波拉维亚与贾罕普尔两国的争议性象征,既可解读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对峙,也可视作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这种模糊性正是詹姆斯·古恩的叙事策略。事实上,这些国家符号或许更应指向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与墨西哥,乃至任何被美国觊觎的地区。波拉维亚总统Vasil Ghurkos的浮夸形象,既是对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戏仿,又精准捕捉了特朗普式的自恋与愚蠢特质,其背后神经质反派莱克斯·卢瑟则暗合普京与马斯克的混合形象。这种刻意含混的叙事手法,恰恰体现了迪士尼与DC工作室"既要又要"式的传统智慧。

《超人》电影中最具争议性的情节是,片方明确将超人定位为外星人,甚至暗示其身份为非法移民。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则呈现出矛盾性,时而接纳时而排斥。当超人展现辉煌战绩时,他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然而在主动干预波拉维亚对贾罕普尔的欺压时,他的准女友露易丝·莱恩却指出这种行为可能损害美国外交利益——我不禁与超人产生共鸣:这完全是胡扯。他怎么就代表美国政府了?此时超人试图强调个人主义立场,这本是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未能改变局势。直到遭政权怀疑并被暴力拘捕时,他声请人权的举动反而遭到弗莱格将军的驳斥:「你是个外星人,人权对你不适用!」这种将超人视为「非法移民」的立场,与特朗普政府的排外态度何其相似?你必须证明对国家的贡献,否则便是潜在的反美分子。就连超人也难逃此劫,其拯救人类的功绩被卷入争议,除非他以尚未恢复的性命为代价再度拯救美国。唯一坚信超人的群体,除了父母与女友,只剩下经营中东美食摊位的移民马里(Malik 'Mali' Ali)以及贾罕普尔的难民,但后者对超人的期待始终带有条件——因为超人要优先拯救美国人。讽刺的是,正是那个曾被忽视的移民角色,以自我牺牲的行为最终拯救了陷入困境的超人,而这份救赎源于另一个外星人所展现的同理心。

《超人》电影最令人遗憾的缺陷,或许在于主角始终未能觉醒。他亲生父母对地球人的轻视在片中被赋予合理性,若由诺兰操刀,这位超级英雄或许会在遭受全球排斥与诅骂时,展现出一丝对人类的反抗与惩戒。然而本片的超人却固执地坚守其"服务人类"的信念,这种行为与前现代主义悲剧机器人的宿命惊人地相似。最终他选择回到那对红脖子农民般的养父母身旁寻求慰藉,这种结局无异于对美国传统神话的回归。因此,这位超人本质上是否仍是尼采哲学中需要超越的庸人?这或许正是詹姆斯·古恩试图表达的终极反讽——尽管我私以为这种解读或许过于武断。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