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冷静克制讲好抗战主旋律 -

来源:人气:591更新:2025-07-30 18:12:02

由申奥执导的影片《南京照相馆》于7月25日隆重上映。该片自点映阶段便引发广泛关注,上映后票房突破十亿大关,观众口碑持续攀升。令人意外的是,这部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却吸引大量家庭携三代人共同观影,展现出跨越年龄层的共鸣。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创作中,不同导演采取了多样化的叙事策略。陆川的《南京!南京!》以日本士兵的视角展开对战争的反思,曾因立场独特引发争议;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聚焦十二位女性的救赎故事,却因将妓女作为救赎符号而遭遇道德质疑;《拉贝日记》则通过德国商人拉贝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类似辛德勒的传奇故事,但因艺术表达相对克制而被批评为不够震撼。相较之下,申奥的《南京照相馆》在历史还原与艺术呈现间找到了平衡点,其以小人物视角构建的叙事方式,既避免了主旋律影片常见的说教倾向,又在尊重历史事实与观众情感的基础上,成功完成了对战争暴行的警示。

阿昌完成了从"苟活"到"守护"的精神蜕变。影片在结尾处为这个角色埋下了一个深意的伏笔:他的全名苏柳昌,作为中华邮政的送信员,邮差编号1213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形成隐秘呼应,仿佛在传递这样的讯息:有些信件必须送达,有些记忆必须传承。影片中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充满层次感,从最初只为生存而藏身地下室的普通人,到最终挺身而出传递日军罪证的英雄,完成了多层人物弧光的转变。照相机作为重要意象,贯穿故事始终,日本摄影师按下快门的声响与枪械上膛的声响交替出现,巧妙构建出权力与暴力的对照关系。

十年后,历史以回旋镖的姿态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1947年谷寿夫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时,吉祥照相馆的幸存者林毓秀(由高叶饰演)也举起相机,在那个庄严时刻留下影像,完成对侵略者的无声审判。影片在处理战争题材时展现出克制态度,避免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漩涡,也拒绝过度渲染暴力场景。相较于此前"手撕鬼子"等抗日神剧的粗暴表现,《南京照相馆》更注重用电影语言进行留白处理。

例如日本兵虐杀婴儿的场景,被安排在画面后景,观众的关注焦点更多落在前排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对侵华日军暴行的呈现同样克制,没有直面施暴过程,而是将沉重的历史感沉淀在情感共鸣中。影片在视觉呈现上也有创新尝试,通过双重曝光手法展现"亲善照"背后的血腥真相,暗房冲洗时红光中逐渐浮现的罪证画面,比直接展示血腥场景更具艺术张力和心理冲击。

在暗房中,红光下逐渐浮现出的罪证画面,这种意象化的呈现方式巧妙超越了直接展现血腥场面的冲击。影片以克制的影像语言传递着深沉的力量,让观众在压抑的氛围中感知日军践踏生命尊严的暴行。正如观众所感受的:“无法言说的愤怒与屈辱,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电影中,日本军官摄影师以扭曲的视角解读“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镜头转换间却暴露出其背信弃义的本质——将通行证化作通往死亡的路标,导致一对母女的悲剧。这种反差强烈的叙事,彻底撕开了侵略者伪善的面具。影片中,日军悬挂“仁义礼智信”牌匾的虚伪姿态与对生命的漠视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侵略本质的虚伪性。全片最令观众动容的时刻,莫过于周游饰演的宋存义举起城墙砖砸向敌人的瞬间,以及王骁饰演的金老板挥动斧头击毙侵略者的镜头。《南京照相馆》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具人文关怀的电影作品,它摒弃了简单的口号式表达,通过细腻的影像与人物选择,引导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历史真相的思考。影片成功证明,主旋律作品可兼具历史严谨性与艺术感染力,既适合儿童作为善恶启蒙的教育素材,又为青年提供成长寓言,让观众看到普通人也能成为守护正义的力量;更对长者而言,是承载民族苦难记忆的影像纪念碑,彰显着当代社会对历史记忆的守护责任。结尾处,旧照片中凝固的历史画面与南京今日的繁华景象重叠,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提醒世人:“铭记历史,方能挺直脊梁。”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