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渊》湖南卫视首播,收视率夺冠,抗日谍战题材,但有神剧气象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92更新:2025-09-04 13:45:23

6月9日晚,电视剧《潜渊》在湖南卫视迎来双集首播。这部由黄晓明、张佳宁领衔主演的作品聚焦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谍战风云。据酷云实时收视数据显示,该剧开播后收视率稳步攀升,印证了抗日题材一贯拥有稳定的观众基础。湖南卫视凭借该剧成功夺回晚间档收视率榜首,再度彰显其在同类剧集中的市场号召力。

目前播出的两集内容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既有扣人心弦的剧情片段,也包含典型的“抗日神剧”桥段。仅凭前两集的呈现来看,该剧尚未展现出成为优质作品的潜力,反而更接近于神剧的创作模式。若以“神剧”元素为切入点,第一集便展现了极具戏剧性的场景:黄晓明饰演的角色在东北雪地木屋中遭遇日寇围剿,仅凭一把猎枪与十余名敌人展开激烈对抗。其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桥段,是角色将煤油罐投掷至多名日本士兵头顶,随后以枪击引爆罐体,使燃烧的煤油瞬间吞噬敌人全身,造成大面积火焰蔓延的震撼画面。

这部作品的画面确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明显的燃点效果。作为资深编剧,我特别能理解这类以快节奏动作和主角逆天操作为核心的枪战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中老年男性观众而言。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剧中诸如通过打爆煤油灯活活烧死数名日军的桥段,与真实历史场景存在显著偏差,这种刻意渲染的戏剧化处理难免带有神剧色彩——与当年观众熟悉的'手撕鬼子'套路如出一辙。再比如为了凸显黄晓明角色的智谋设计的'调虎离山'计策,虽然展现了男主角掌握日语的特长,但其通过伪造证件和皮箱实现身份转换的情节仍显逻辑漏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身份证件普遍配备照片,那么该角色如何解决证件照与现实相貌不符的矛盾?这种智谋设计若缺乏相应的细节补充或合理收尾,便难以完全说服观众。

在第二集剧情中,女主角因执行下毒任务失败而陷入困境,与男主角相遇后共同登上天台展开“飞檐走壁”的桥段。此类画面对中老年男性观众而言极具爽感,令人兴奋不已。然而,当男主角通过拉绳索实现“从天而降”的情节时,已明显脱离物理现实,转向神剧化叙事。《潜渊》目前已播剧情中,男主角所拥有的主角光环显得过于夸张,导致整部剧集逐渐呈现出抗日神剧的特征。若剥离这些超现实元素,重新审视剧集的前两集内容,便会发现其缺乏有效的悬疑设定。尽管谍战各方都在追寻关键物品,但男主角方却通过失忆设定构建悬念,这种处理方式将观众置于信息缺失的困境,难以把握剧情走向,进而对后续发展产生困惑。

与“下水道视角”形成对比的是“上帝视角”。悬疑谍战剧的吸引力往往源自观众通过剧情所掌握的“上帝视角”,当观众拥有超前信息而非主角单方面突破时,剧情的悬念感才会被激发,观众期待主角展开合理的布局行动。而当观众与主角处于同等“下水道视角”时,信息缺失导致剧情失去悬念,显然难以满足悬疑类型的需求。《潜渊》在剧本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编剧能力仍有提升空间。不过,该剧通过抗日谍战爽剧的模式,使男主角在战斗力和智力层面均具备显著优势,这种设定成为吸引观众的关键。此类设定不仅增强了剧情吸引力,更成为观众持续追看的动力,因此,该剧在湖南卫视取得可观的收视成绩,实属情理之中。

目前播出的两集《潜渊》缺乏精品质感,其制作水准与真正的谍战经典仍存在明显差距。不过,抗日题材往往具备天然的市场号召力,枪炮声一响,观众便蜂拥而至。在剧情与剧本之外,黄晓明和张佳宁等主演的表演被诟病为程式化表达,演员们更多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角色设定,而非展现深度演技。剧本层面并未为实力派演员预留足够的表演纵深,导致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如马庆云所言,整部作品的剧本质量仍有待提升。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