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碟中谍》系列后,阿汤哥何去何从?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48更新:2025-09-04 15:37:10

30年前抛出的回旋镖,竟在观众已将它遗忘之际折返回来命中眉心。作者里昂、编辑孤鸽共同撰写的影评指出,正在热映《碟中谍8:最终清算》的结尾场景中,小队成员在街头与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饰)相继告别,最终消失在人潮里,仿佛在与观众作别。而当影院灯光亮起时,影片并未再设置任何彩蛋。这个陪伴观众走过的30年谍战经典IP,在创造出无数挑战人体极限的震撼场面后,终于迎来了它的谢幕时刻。

自1986年《壮志凌云》开启职业生涯以来,汤姆·克鲁斯便展现出对极限动作戏的执着追求。这位好莱坞巨星总以自身安全为代价突破电影极限,通过真实肉身的硬核表演为观众呈现震撼的银幕奇观,其坚持实拍的创作理念在CG技术主导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作为当代为数不多的追求真实动作美学的演员,他用近乎偏执的敬业精神守护着电影的手工质感,这种对物理真实性的坚守,不仅塑造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更成为动作电影领域不可替代的标杆人物。

在刚刚结束的端午档期,《碟中谍8》以1.91亿元票房荣登冠军宝座,全球票房累计达3.46亿美元。然而,距离其近4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仍存在较大差距,12亿美元的票房损益点似乎遥不可及,该系列终结篇或将为派拉蒙影业带来亏损。随着伊森·亨特角色的谢幕,阿汤哥面临职业生涯的新篇章抉择,影迷期待他能突破动作片框架,在其他领域探索表演潜力。

谈及《碟中谍》系列的创作初衷,阿汤哥曾表示:"电影的核心是叙事。我从小痴迷卓别林、基顿和劳埃德的喜剧艺术,他们的作品兼具幽默与张力,这启发了我构建系列故事内核。"作为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娱乐系列之一,《碟中谍》系列凭借硬核实拍与极限挑战的表演风格赢得口碑,同时通过伊森·亨特这一角色记录了好莱坞三十年的工业化进程。

从第一部水族馆爆炸的悬吊窃密,到第二部徒手攀爬悬崖的惊险动作,系列作品始终保持着对身体极限的突破:上海高楼飞跃、迪拜塔攀爬、水下屏气六分钟、1500米高空扒飞机、高空跳伞与摩托车悬崖飞跃等高能场面,成为载入影史的经典案例。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动作片的制作水准,更体现了电影人对技艺的执着追求。

在《碟中谍8》中,阿汤哥再度升级了系列标志性的高难度挑战。影片第二幕极具冲击力的深海潜行戏码与第三幕惊险万分的跳飞机桥段,成为该系列终章的高潮。其中20分钟的无台词深海戏码中,观众仿佛与伊里亚德一同坠入零下冰封的海域,穿梭于废弃核潜艇内部的废墟间,随着镜头在散落的金属构件与模拟鱼雷间疾走,令人窒息的密闭空间感让观众屏息凝神。为呈现这一场景,制作团队打造了850万升的水体模拟系统,并搭建了可旋转的核潜艇模型,内部精心布置了各类碎片、支架及道具装备,充分还原了深海作业的复杂环境。

为追求极致的电影质感与视觉冲击力,《碟中谍8》剧组投入数年研发了一套定制化潜水装置。该装备采用全覆盖面罩设计,取消传统呼吸调节装置,并配备内部照明系统,使演员能在深海环境中获得更清晰的视野。然而,这套设备的重量高达113斤,仅能维持10分钟的氧气供应,加之狭窄的视觉视野,导致阿汤哥在拍摄时几乎处于完全失明的状态。他通过反复排练熟练掌握每个残骸的布局,稍有失误便可能因碰撞而受伤。在南非取景拍摄的第三幕中,阿汤哥延续了《碟中谍5》中攀爬飞机的经典桥段,并将挑战升级为同步进行双人操作。

《碟中谍5》是2015年上映的动作冒险电影,由克里斯托弗·麦奎里执导,汤姆·克鲁斯主演。影片延续了系列一贯的高强度特工任务设定,讲述了伊森·亨特与他的团队在执行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意外卷入一场涉及核武器、黑客技术以及全球安全的复杂阴谋。剧情紧凑且充满反转,不仅展现了惊险刺激的高科技动作场面,更深入刻画了团队成员间的信任与协作。电影最终以震撼的结局为系列第五部画上句点,同时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碟中谍8》中,阿汤哥在海拔2400米的高空挑战极限,驾驶时速达225公里的复古双翼飞机,在强风、低气压和缺氧的极端环境下,仅依靠安全绳完成从机身至机翼的移动、高空对决以及跨机飞行等高难度特技。观众通过其被狂风扭曲的面部表情,能直观感受到极端条件对身体的压迫感。作为CG技术盛行的时代,阿汤哥自1986年《壮志凌云》起便持续积累特技飞行与拍摄经验,为此次挑战投入长达数十年的筹备。在确定执行该特技后,他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机翼行走”专项训练,涵盖风洞测试、体能强化及数十次模拟飞行,逐步掌握极端环境下维持呼吸与平衡的技巧,最终完成其职业生涯中最惊险的特技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5月23日《碟中谍8》在北美上映时,正值迪士尼真人版《星际宝贝史迪奇》同步登场。这部成本仅1亿美元的合家欢电影,首日票房便斩获5500万美元,远超《碟中谍8》的2480万美元。自上映起,两部影片展开了激烈的票房竞争,但《星际宝贝史迪奇》始终占据优势。截至当前,前者全球票房已突破6.36亿美元,而后者虽投入4亿美元制作成本,全球票房仅达3.46亿美元。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碟中谍》系列最新作在端午档期以1.91亿元票房强势登顶中国内地市场,但该片预计全国内地总票房仅为4亿4200万元,远低于2年前《碟中谍6》创下的12亿4500万元纪录。制作成本高达四亿美元的《碟中谍8》因好莱坞编剧罢工导致拍摄多次中断,在全球市场需突破12亿美元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相比之下《碟中谍6》全球票房仅7亿910万美元。即便该片最终超越前作,派拉蒙影业也可能面临亏损。

尽管《碟中谍7》投入了巨额制作成本并完成了极具挑战性的特技拍摄,但其市场表现却未能达到预期,制作方面临亏损压力引发热议。部分观众批评本片剧情冗长依赖情怀营销,认为该系列作为IP的终章更应聚焦新故事。而即将上映的《碟中谍8》则创下系列最长片长纪录达170分钟,导演选择通过大量闪回镜头串联伊森·亨特的特工经历,将前七部影片中的经典场景重新呈现。值得关注的是,剧情中总统将一份信件交予伊森·亨特,信中仅标注"1996年5月₂₂日"这一特殊日期——正是《碟中谍》首部影片在北美上映的日子,并揭示了罗尔夫饰演的程序员威廉·多诺利的过往:这位30年前因中情局保险库数据泄露事件被调派至北极白令海圣马修岛监听站的特工,当年与伊森·亨特在秘密档案室的关键互动如今成为故事的重要伏笔。

在《碟中谍8》中,威廉·多诺利记录下2012年俄罗斯潜艇沉没的坐标,这一跨越30年的伏笔成为伊森执行任务的关键线索。三十年前抛出的回旋镖,曾在观众遗忘之际悄然回归,精准命中目标。这一巧妙的伏笔设计,完美呼应了电影中至关重要的情节转折。

然而,单靠情怀已无法打动观众。观众需忍耐首幕冗长而沉闷的对话,方能迎来阿汤哥在深海潜行与空中缠斗中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在《碟中谍8》中,伊森首次遭遇无形敌人——旨在摧毁人类的失控AI"智体"。

该设定更多是借势人工智能热潮的产物,却导致叙事逻辑混乱,令观众困惑不已,仿佛剧情本身亦由AI编写而成。

作为一部面向全球市场的动作大片,《碟中谍8》力求迎合最广泛的观众群体,甚至在角色设定上突破传统,如让黑人女性担任总统职务。然而,该片仍难以摆脱男性主导的叙事框架,其男性观众占比达64.8%,显著高于当前主流电影市场的女性观众比例。数据显示,一部电影若想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功,往往需要争取女性用户群体的青睐。例如,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单第五位的《哪吒2》便以64.6%的女性观众占比展现出合家欢题材的吸引力。

2024年全球票房冠军和亚军目前均由动画电影占据,分别为《我的世界大电影)》和《哪吒2》,第三名则是迪士尼改编的真人电影《星际宝贝史迪奇》。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全球票房亚军由动画电影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摘得,而《头脑特工队2》则以动画形式登顶当年票房榜。相比之下,62岁的阿汤哥尽管再度挑战极限,也难以扭转观众对更轻松、具备合家欢特质电影类型的偏好。

《碟中谍》系列是继《007》系列之后,拥有最长生命周期与全球影响力的谍战IP。但这一系列中,007角色可以由不同演员诠释,而伊森·亨特则始终与汤姆·克鲁斯绑定,成为该系列特有的标识。1993年,阿汤哥与经纪人共同创立制片公司,标志着他开启导演生涯。从1996年首部《碟中谍》电影开始,他持续担任主演兼制片人,打造了7部系列作品。相较之下,007系列源自1953年伊恩·弗莱明的间谍小说,而《碟中谍》的灵感则来自1966年同名美剧,故事聚焦于美国"不可能任务情报署(IMF)"的特工行动与团队协作。

在冷战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经典特工题材,曾有效迎合了观众在复杂国际局势下对未知真相的好奇与想象。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沿用传统叙事模式拍摄特工电影已难以激发观众兴趣。为此,阿汤哥在《碟中谍》系列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导演,从悬念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到暴力美学代表吴宇森,从电视剧导演J·J·艾布拉姆斯到动画电影导演布拉德·伯德,历经多次风格转型后,最终在《碟中谍5》确立由动作片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稳定执导的创作格局。尽管系列作品口碑保持稳定,但其市场表现始终未能突破常规,更多是以商业号召力维持基本热度。以伊森·亨特为核心的个人英雄叙事,逐渐被崛起的超级英雄电影体系取代,后者凭借更先进的工业体系为观众呈现震撼的视听体验,即便如今这类影片也面临转型挑战。作为兼具演员与制作人双重身份的行业领袖,阿汤哥在好莱坞拥有巨大话语权,这种优势既赋予其创作自由度,也带来更高风险:高强度实拍追求往往导致演员安全压力、制作成本攀升,最终演变为票房回收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汤姆·克鲁斯在同辈演员之中以精湛的演技被广泛认可,尤其在剧情片领域表现突出。从1984年凭借《乖仔也疯狂》获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提名,到1988年与达斯汀·霍夫曼合作的《雨人》赢得观众赞誉,再到1989年主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越战传记片《生于七月四日》斩获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与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其艺术成就不断攀升。1994年,他与布拉德·皮特联袂出演的《夜访吸血鬼》更成为吸血鬼题材中的经典商业成功案例。此外,参演《甜心先生》《少数派报告》《大开眼戒》《香草天空》等作品,展现出多元化与开放性的艺术风格,成功跨越动作片、科幻片、惊悚片与文艺片等多种类型。

过去二十载,阿汤哥始终将身体极限视为表演的核心命题,却在无形中学会了另一种能量的克制与释放。《碟中谍》系列落幕之后,他的创作或许能迎来新的转向,将镜头语言的革新与角色精神的蜕变作为突破口。在《碟中谍8》第二幕的结尾,亨特在海底深处挣脱束缚,以蜷缩的姿态游向水面,画面随180度反转呈现出极具张力的视觉冲击。这一场景既暗喻着主角突破生存困境的宿命轨迹,更隐喻着阿汤哥在银幕生涯的转折点上,借由角色完成对自我艺术生命的涅槃重生。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