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02更新:2025-09-04 19:38:34
万众瞩目的科幻神剧《爱、死亡与机器人》第四季近日在流媒体平台上线,然而其口碑表现与首季9.2分的高分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豆瓣评分仅维持在4.8分。制作团队试图通过融入宠物经济热潮来贴近观众:第三集展现女主为拯救外星异宠甘愿牺牲性命,第五集描绘猫猫颠覆机器人统治的阴谋,第六集讲述海豚进化成外星神祇的奇幻故事,第七集呈现霸王龙的复仇史诗,以及第十集的猫咪与撒旦的终极对决。尽管制作方将伴侣动物作为情感载体进行创意表达,但这一季的萌宠元素显然未能扭转口碑颓势。
《爱、死亡与机器人》第四季节目中"猫咪大战撒旦"的剧照引发热议,该季被指过度依赖萌宠元素。分析指出,制作团队为迎合观众对可爱生物的偏好而支付的"萌宠税",实际上暴露了第四季的核心问题——作品彻底背离了科幻本质,丧失了对"何以为人"等哲学命题的探讨,沦为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萌宠刻奇展览。第一集《蜘蛛玫瑰》改编自布鲁斯·斯特林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一位经历机械化改造的赛博格人独自生活在宇宙边缘空间站的故事。这位名为"蜘蛛玫瑰"的主角深陷复仇执念,却在与外星种族"投资人"的交易中收容了一只名为"小鼻子"的异形生物。随着剧情推进,小鼻子逐渐成为填补主角情感空缺的存在,二者在对抗仇人时形成独特的羁绊关系。
在《蜘蛛玫瑰》中,女主角与"小鼻子"(Nosey)联手复仇后,原本以为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却被剧情的转折彻底颠覆——他们对抗仇人的行为导致空间站损毁,两人被困太空,资源耗尽。当小鼻子因饥饿试图吞噬女主角时,她却在经历了丈夫去世后的孤独后,体验到另一种情感,竟接受了被宠物吞食的命运。导演珍妮弗·尤恩在采访中指出,这一"自我牺牲以成就宠物"的结局是其个人创作的独立调整。与布鲁斯·斯特林原著中女主角反杀宠物的设定不同,Netflix的改编更注重商业考量:通过保护观众对拟人化动物的情感投射,避免呈现可爱角色遭受伤害的情节。这种改编暴露出《爱死机》第四季后半季的矛盾性——表面上推崇动物权利、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仍延续着对动物的驯化逻辑,将"宠物之爱"简化为情感宣泄,却忽视了这种关系背后的生物基础、历史语境与社会建构。
当碳基生命体与社会结构面临改造时,"人-宠"关系的本质也随之变化。在《蜘蛛玫瑰》中,小鼻子经历了从水熊虫形态到哺乳类生物的转变,而女主角对毛茸茸触感的依赖则引发哲学思考:为何人类能从豢养动物中获得快乐?这需要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该实验显示,灵长类动物对"母亲"的依恋超越单纯生理需求,核心在于触觉体验,尤其对毛发接触的渴望。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人类相较于其他灵长类拥有更复杂的机械传感器系统,包括梅克尔小体、麦斯纳小体、环层小体和鲁菲尼小体。这些触觉装置与梳毛相关的奖励回路相互作用,触发内啡肽、血清素和催产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形成独特的心理慰藉机制。
然而,当赛博格女主依然执着地抚摸小鼻子时,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被质疑:机械化改造是否消解了触觉体验?如果保留机械传感器,其类型与密度是否改变?这些疑问直指《蜘蛛玫瑰》的叙事缺陷——它将人类对宠物的依恋简单归结为精神需求,忽略了具身性体验的复杂本质。正如美国华裔学者段义孚在《制造宠物》中指出,宠物概念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在农业时代,家畜既是实用伙伴又是食物来源,而19世纪西欧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开始将过剩的感性需求投射到宠物身上,构建出现代意义上的伴侣动物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权力结构交织,正如哈里特·里特沃在《动物王国》中揭示的: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通过宠物饲养彰显身份,动物园则成为帝国力量的象征。
对于"人-宠"关系的批判,需要更深入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动物研究学者如唐娜·哈拉维主张人与狗的共同演化关系;另一方面,传统观点仍强调人类对宠物的支配性。这种分歧表明,"人-宠"关系从未具有恒定本质,而是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重塑。当赛博格改造剥离了人类的生物本能与社会根基时,我们更应反思:在超越传统豢养模式后,宠物之爱是否还能以现代意义存在?理解宠物作为历史产物的生成过程,或许能帮助我们建构新的伦理框架——只有认清"宠物"概念是如何被商业社会发明的,才能开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情感新可能。
以《纽约浮牲录》为例,该作品展现了另一种可能的叙事路径:拒绝以哺乳动物的本能去建构"爱"的概念。通过解构传统人-宠关系中的情感投射,该动画创造出独特的交流模式,将动物的可塑性与人类的想象能力并置。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预设,更为科幻创作提供了超越物种界限的可能性——在非哺乳动物形态的生物间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或许能开启对"爱"的新理解维度。
《纽约浮牲录(Animals)》剧照中,每集均以动物为主角展开叙事。第二季第二集聚焦一只名为Jacob的青少年鸠鸽,其因对宛如天使的弟弟产生嫉妒,在全家出游时因疏忽导致弟弟遭车辆碾压身亡。面对葬礼上悲痛欲绝的父母,内心愧疚的Jacob选择离家出走,流浪数年后重返家园,勇敢地向父母坦白过错。令他意外的是,父母并未责备,鸠鸽母亲仅以平静语气反问:"别傻了,在你弟弟之前,你知道我们已经送别了多少孩子吗?"这揭示了鸠鸽科的生物学特性:野外寿命10-25年,但孵化期仅需10-15天,每季均可抱窝产卵,一窝1-2枚蛋,理论上每只鸠鸽一生可繁衍数百后代。然而自然选择机制中,天敌、人类活动及意外死亡等因素常导致后代损耗,这在种群繁殖理论中体现为K型选择(提升存活率)与R型选择(增加繁殖数量)的光谱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鸠鸽科在繁殖策略上更偏向中间偏K型,相较之下,某些鱼类作为极端R型代表,单次产卵可达数亿枚,死亡率甚至高达99%。鸠鸽母亲对死亡的超然态度,恰是源于其对生命循环的生物学认知——死亡如同呼吸进食般寻常,她接纳后代的必然消逝,也理解生命终将因熵增陷入混乱。
《纽约浮牲录》虽以拟人化家庭伦理剧为表,实则指向更深层的生物学思考。鸠鸽主角拒绝以哺乳动物的情感模式去体验爱与哀悼,因其生存策略本就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模式相悖。创作者亦摒弃了将哺乳动物情感神圣化的倾向,展现出对动物认知方式的尊重。这种对情感伦理差异的客观呈现,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值得关注的是,该作品并非传统科幻题材,却以20分钟的篇幅对人类中心主义幻想形成有力冲击:当人类沉溺于"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诗句,将爱与哀愁视为独特情感时,创作者却让鸠鸽以冷静姿态揭示——真正耽溺的始终是人类自身。
从生物学与动物研究视角审视,《爱死机》第四季的差评具有必然性。作为科幻作品,该季既缺乏科学严谨性,也未能构建有效的幻想框架:它忽略了宠物之爱的生理基础与社会土壤,强行灌输程式化的情感幻想;过度拘泥于当下情感结构,将现代性亲密模式误读为普世真理,甚至试图将其投射至缺乏催产素与社会结构的后人类世界。这种创作取向并非面向未来,实则是对现实的懒惰复制。真正超越人类中心的作品无需炫目概念或视觉特效,只需承认感知受身体与社会结构的中介作用,接纳异质生命形式的感知逻辑。如同《纽约浮牲录》,应以平等姿态进入非人生命体验,而非进行价值评判。这种创作态度提示我们,具有前瞻性的科幻叙事不在于在其他生命身上复刻人类情感深度,而在于帮助这些生命形式摆脱人类意义架构,终止其作为"镜子""容器"或"慰藉"的文化功能,实现真正的他者书写。在这方面,面对死亡保持理性的鸠鸟能更有效地引导人类走出认知局限,相较于以可爱特质吸引注意的宠物形象,展现出更具颠覆性的思考价值。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