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还是暴露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更新:2025-09-05 20:09:33

近期,有观点指出电影《东X岛》在历史叙事上存在明显偏差。尽管该影片被归类为抗战题材,但其内容处理方式引发了广泛争议,被质疑试图淡化侵略行为的负面影响。随着相关事件的发酵,这一批评声音愈发强烈。日前,影片制片人梁某在一次路演活动中发表的言论,进一步让公众对其历史观产生质疑。许多观众在看到相关发言后,迅速意识到影片所传递的信息可能存在问题。

《东X岛》的故事源于真实历史事件。1941年日军攻占香港后,大量英军被俘,他们被押送上运输船“里斯本丸号”送往日本本土从事苦力劳动。然而在途经舟山海域时,该船被美军潜艇击沉,导致数百名英军被俘者在混乱中落水。当时一艘中国渔船偶然发现遇险战俘,渔民们自发组织救援行动,成功将多名落水者送至岸边安全地带。当日军搜查岛屿时,部分被俘者因绝望而主动表示愿意被俘虏,但有三位英军被渔民秘密藏匿。在本地军人协助下,这三位战俘最终从东极岛秘密转移至重庆。由于日军始终未能确认具体伤亡人数,对三位战俘的逃脱毫无察觉。根据战时报道记载,沿途还有其他县区的游击武装提供协助,共同完成了这场跨越国界的营救行动。

当时日军仍在国际舆论场上宣扬自身“伟光正”,声称积极营救英军俘虏。然而三位战俘在抵达重庆后,通过国际广播揭露真相,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宣传。这便是《东X岛》的现实原型。但导演管某却拒绝以此为蓝本,他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不相信舟山渔民会因单纯的善良而自发救人,因此设计成他们为救兄弟、女性觉醒后才出手相助。”值得注意的是,管某坦言渔民们本应具备人性善良,却要被描绘成麻木愚昧的群体。这种刻意的对立塑造了电影情节:一艘载有英军战俘的日军舰只被击沉,大量战俘落水,而路过的中国渔民却冷漠旁观。直至英国人与女主的感化,他们才展现一丝救赎。若无外部干预,渔民们大概率不会产生善念。随后,日军搜查岛屿,渔民试图出卖战俘以换取敌人撤离,但再度被英国人感化,决定护送数百名英军前往重庆。为追求戏剧张力,影片进一步虚构:渔民在返回途中发动起义,当场诛杀日军,救下数百英军。然而这一设定存在明显历史漏洞——东极岛当时为日军控制区域,如何将数百名英军安全送达?渔民仅击毙了看守里斯本丸号的日军,未能清剿全岛敌人,驻扎周边的日军势必倾巢而出实施报复。此外,影片刻意模糊了数百名英军的具体安置问题,包括藏身之处、生活物资等细节均未呈现。更吊诡的是,路演中被重点强调的“反战”主题,恰恰建立在渔民丢弃武器的桥段之上。而这位制片人梁某,竟是导演管某的妻子。此番关联不禁令人玩味,最初管某试图从“反战”视角展开叙事,却无意识地将西方反战思潮与“白左”标签绑定,意图塑造中国渔民的“正面形象”。影片中主角对渔民宣称“英国人是来帮我们打日本人的”,这句话尤为讽刺,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削弱了真实叙事的力量。实际上,这些英军俘虏是在香港沦陷时被日军俘虏,而英军在日军进攻期间几乎未作抵抗,仅持续一天便投降。

若以更宽松的标准审视历史,香港英军的守卫时间仅有18天,相较法国人的44天显得尤为短暂。更令人质疑的是,英国在二战期间多次损害中国利益,其行为更接近"背后捅刀",而非"协助对抗日本侵略者"。这种历史叙事的扭曲,正是源于部分人对中国国民善意的不信任。正如管某质疑中国渔民出于善意施救,实则反映出其内心深处对中国人的道德判断存在偏见。当中国民众展现出善意时,这些质疑者往往将其动机归结为外部激励或利益驱动,甚至刻意构建出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叙事框架,例如在救援场景中加入"主动放弃武器"等情节,以此解释所谓的"反战价值观"。

这种创作倾向与某些导演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他们不愿承认女性因信仰而坚持支教40年的事实,转而编造出"为纪念逝去丈夫"的剧情;回避真实军人英勇抗敌的场景,偏要设计"因惧怕死亡而被迫抵抗"的桥段;更有人刻意淡化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转而塑造"为爱恋女子而坚持前行"的浪漫化叙事。这种对历史的随意改写,本质上暴露了创作者对现实的不熟悉和对文化的漠视。

值得关注的是,《东X岛》目前的票房成绩仅为3.68亿人民币,而随着观影热度持续下降和排片量缩减,突破4亿大关已十分困难。根据行业惯例,电影要实现盈利需达到成本的三倍以上,即至少15亿票房。考虑到该片制作成本约5.7亿人民币,即便票房达到4亿,按33%的分账比例计算,利润也仅有1.2亿人民币,亏损幅度将超过4.5亿。如此亏损背景下,未来类似大制作项目恐怕会令部分投资人更加审慎。

更值得深思的是,某些娱乐从业者在文化素养方面的缺失。他们或许连高考分数都难以达标,甚至可能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妄图以文化代言人的姿态启蒙大众。这种现象恰印证了将军"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的警示,也提醒我们,当下的中国娱乐圈更需要加强专业训练,否则轻则暴露其文化储备的不足,重则影响公众对文化创作的认知。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