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能给国产片带来什么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59更新:2025-09-06 02:53:58

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界曾长期存在着对奥斯卡的执着追求与仰慕。随着冲击这一目标的希望逐渐落空,行业目光转向了难度稍低的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中国观众的关注度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戛纳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柏林与威尼斯则紧随其后。如今,毕赣执导的新作《狂野时代》再度入选戛纳主 competition 单元,国产电影角逐金棕榈奖的声浪再度升温。然而从当前的形势判断,这次冲击之路显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障碍。

《狂野时代》在戛纳首映前夕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由毕赣执导的作品延续了其过往极具争议的创作风格。与《地球最后的夜晚》相似,《狂野时代》同样在观众群体中形成鲜明对立,展现出典型的毕赣式电影标签。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此次邀请了当红顶流易烊千玺加盟,为作品注入新的关注焦点,成为本届戛纳最具话题性的华语电影之一。导演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尝试,以"迷魂者"为核心意象串联起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通过默片、谍战片、黑帮片、禅意片、温情片等不同时代类型片的交织,构建出充满实验性的视听体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易烊千玺在片中挑战了五重角色的复杂设定,其表演贯穿于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脉络,展现出惊人的演技跨度。

过去,我们曾目睹无数向电影致敬的作品,在众多情书式表达中,毕赣的《狂野时代》展现出独特的真诚。影片延续了导演一贯的实验性创作路径,以非传统叙事方式构建影像语言,其风格与《地球最后的夜晚》形成鲜明呼应。这种刻意突破常规的表达形式,自然引发了两极化的评价,既收获了特定群体的共鸣,也暴露出与大众观影习惯的错位。根据戛纳场刊评分,《狂野时代》最终获得2.4分(满分4分),排名处于中下游位置。媒体普遍指出,影片的非线性叙事、长镜头运用以及哲学隐喻等手法,对观众审美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形式大于内容"的批评亦屡见不鲜。尽管存在争议,此类创作仍展现出明确的意图性——正如业内观察所指出的,该片更像是一次为冲击国际奖项精心设计的实验。这种模式与当代文艺电影导演的创作策略高度契合。从奖项前景来看,金棕榈奖的突破可能性较低,但需注意的是,2.4分的评分并不能完全否定其艺术价值,毕竟《钛》曾以1.6分成功摘得该奖。纵观近年来国产电影在戛纳的历程,从《风林火山》的票房失意到《狂野时代》的口碑争议,不难发现欧洲三大奖的评判体系始终与本土创作存在文化隔阂。尽管如此,期待该片能在国际舞台获得认可仍具现实意义。

近十年来,国产电影冲击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难度日益增加,但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入围频率。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导演凭借独特的创作理念频繁亮相戛纳、柏林与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其作品多以独立制片形式呈现,较少依赖内地市场资源。而在中生代导演群体中,刁亦男与毕赣则以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新生力量,持续推动国产文艺片的创作进程。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成为国产电影的里程碑之年,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不仅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更斩获最佳男主角与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同一年,国产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取得全面突破,除《地久天长》外,《南方车站的聚会》与《兰心大剧院》也分别获得戛纳、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入围资格,展现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劲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频繁亮相的现象引发关注。这种追逐行为背后,既有争夺国际奖项的意图,也包含对电影节红毯效应的执念。以正在举办的戛纳电影节为例,今年共有180部国产影片参与展映,这一数量甚至超过了部分年份中国全年电影上映总量。然而,这种在国际影展上的展示已逐渐失去原本的吸引力,其主要动因实为版权交易与市场拓展。一方面,影片通过参展吸引海外发行商的关注;另一方面,借助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平台提升国内院线放映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这种策略的效果并不显著。以《狂野时代》为例,此类具有竞争奖项潜力的影片确实能吸引买家眼球,目前已在国际市场获得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波兰、韩国等多国发行权。美国、日本、拉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发行权也正在进行洽谈。这一模式多见于贾樟柯、娄烨等导演,其作品长期依赖海外市场完成票房回收,已形成稳定的运作体系。但对多数内地导演而言,这种思路并不适用,本质上属于小众艺术表达。那些试图借戛纳效应进行版权交易的制片方,实际收获往往有限。至于具有戛纳光环的影片是否能带动内地方市场,答案也是否定的。无论是奥斯卡还是欧洲三大,其对主流市场的影响力已明显减弱,更难以对普通观众产生实质作用。例如《江湖儿女》《地久天长》等文艺影片,即便获得奖项也难以带来票房溢价。惟有《狂野时代》因主演易烊千玺的极高人气,无论是否获得戛纳认可,本土市场均有足够保障。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