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5分,被骂的《爱死机》冤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78更新:2025-09-06 05:34:12

自2019年首播以来,《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凭借其突破性的动画表现手法与深邃的科幻叙事风格迅速积累人气。这部由蒂姆·米勒与大卫·芬奇共同执导的动画合集,通过多元化的创作题材与震撼的视觉艺术呈现,确立了其在科幻动画领域的标杆地位。

历经前三季“V”形口碑起伏的《爱死机》系列,在沉寂三年后终于迎来第四季的回归。然而,观众高涨的期待并未转化为对“神作”的认可——该季上线仅四天便遭遇豆瓣评分断崖式下跌,跌至4.9分的历史新低。大量负面评价直指本季内容的失衡,曾经被前三季震撼的观众,如今在失望中重新审视这部招牌科幻动画合集。从第一季《齐马蓝》中机器人艺术家在泳池里追寻自我记忆的震撼场景,到第三季《吉巴罗》凭借无对白视觉叙事构建的殖民议题思考,每一季都曾以独特视角引发热议。尽管第四季在制作水准上保持稳定,涵盖荒诞喜剧、战争科幻等多元题材,并首次尝试真人出演的《各各他山》,其爆炸、机甲、异形等视觉元素与叙事节奏仍具吸引力,但整体缺乏前三季那种突破性的艺术探索。

(图/剧集画面)然而,问题正源于这种“稳定”带来的局限。主创蒂姆·米勒早在2019年便提及,《爱死机》的创作初衷旨在呈现“真正狂野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叙事”。一旦这种“狂野”被转化为可预测的“稳定输出”,其原始的创新力与吸引力便大打折扣。初代《爱死机》虽篇幅有限,却以精巧的叙事结构取胜,无论是故事设定还是思想内核,均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当观众能够预判续作的发展脉络时,《爱死机》的神秘感与吸引力便被削弱。类似的创作困境在《400男孩》中同样显现。从《400男孩》至《齐马蓝》,三部作品在视觉风格上高度统一,均采用冷色调构建未来图景,并探讨人机关系这一核心议题。尽管该集在视觉呈现上极具震撼力,但叙事深度略显单薄,迫使观众将其与同工作室的《齐马蓝》相提并论。缺乏令人惊喜的转折与思想纵深,成为本季最明显的缺憾。

观众在《爱死机》第四季中逐渐失去了对往昔剧集的沉浸体验。当曾经令人震撼的叙事被削弱,深邃的哲思被稀释,那种现实与未来交织的焦虑感也随之消退。网络上的调侃声浪中,有人戏称本季制作团队的名字像"豆包、DeepSeek,还有ChatGPT",这种讽刺虽显夸张,却折射出观众对故事深度的集体失落。其中最令人尴尬的《暴龙的尖叫》被中文互联网观众视为争议焦点——该集将古罗马角斗文化、史前生物与太空文明强行拼贴,尽管视觉呈现堪称惊艳,但叙事张力却明显不足。

女主角与霸王龙从敌对到相依的蜕变过程,本可成为动人的情感主线。当二者在生死关头结成同盟,最终在雪原中与狼群共赴末路时,对视的凝视与狼群奔腾的蒙太奇镜头,本应传递出自由与救赎的双重意象。然而这种文学化的表达在影视改编中显得力不从心。原著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描绘主角作为被训练成斗兽工具的中国女孩,在惨无人道的驯化过程中逐渐丧失自我认知,这种存在主义式的孤独体验在改编中被简化为表面情节。

尤为可惜的是,那些引发争议的中文台词与唐诗结尾,实则承载着深层叙事密码。唐诗作为女主母亲的遗物,既是童年记忆的锚点,也是对暴龙命运的悲悯见证。当女主最终选择与暴龙共赴死亡时,这并非绝望的终点,而是对同类的终极陪伴。这种披着科幻外衣的反殖民叙事本应成为作品的内在灵魂,却因程式化的旁白表达和割裂的情感处理,让观众难以真正共鸣。

同样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是《蜘蛛玫瑰》。该作品继承了第三季《虫群》构建的世界观框架,以Bruce Sterling提出的“塑造者/机械师宇宙”概念为基础,将赛博朋克、复仇主题以及异种关系等元素巧妙结合,在文学性表达与主题深度上堪称佳作。然而叙事逻辑上的缺陷仍掩盖了原著的光辉,角色体系本应体现多方势力的角力与利益博弈,但剧集对复杂叙事结构的简化处理,使得结局的改编则将原著复杂的人性探讨简化为“虎毒不食子”式的母爱叙事。

在《蜘蛛玫瑰》原著中,机械师玫瑰因战争被困空间站,为避免宠物承受痛苦而亲手结束其生命,最终不得不以食用尸体维系生存。这一充满伦理冲突的情节在动画改编中被大幅简化,削弱了原作的复杂性。故事结尾,玫瑰尚未消化对宠物的愧疚与生存的矛盾,便被其基因取代,这种颠覆性的叙事转折更具冲击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情节与《虫群》中塑造师一派的宿命形成呼应——他们借助投资者力量试图驯服虫族,却最终走向毁灭。不同阵营在截然相反的抉择中仍难逃相似结局,凸显了后人类主义的深刻探讨。然而相较几年前完成度更高的《虫群》,《爱死机》第四季显然暴露出问题:过度追求视觉呈现而弱化思想内核。前三季通过打破类型与规则的框架,不断拓展观众对动画和科幻的认知边界,而第四季则逐渐失去创新锐气,转向对特效的依赖。合集类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令人惋惜的是,部分观众认为本季甚至未能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叙事。当创作团队沉溺于艺术表达而忽视故事本身时,再精美的画面也难以弥补内容深度的缺失。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由刘宇昆等作家创作,译林出版社于2022年6月出版。值得关注的是,本季仅有半数剧集时长突破十分钟,相较第三季接近二十分钟的常规篇幅形成鲜明对比。短片形式对叙事密度的要求本就高于长片,要在有限时间内激发观众惊叹,单纯依赖画面特效已难以满足。尤其在3A游戏CG技术普及的当下,视觉奇观的竞赛早已落幕。如大卫·芬奇在访谈中所言,故事时长应依据内容本身决定——若需三分钟讲述完毕,同样具备价值。这种理念直接催生了第四季开篇的《停不下来》,该短片以不到七分钟的体量进行视觉实验,将红辣椒乐队的音乐作品转化为动态影像,采用提线木偶替代真人表演,其分镜设计与视听语言确实精妙,但引发争议的焦点在于:这是否仅是一场音乐视频的延伸?尽管部分观众尝试解读其中隐喻,或将其与资本操控娱乐产业、流行文化批判等议题关联,但正如大卫·芬奇强调的,技术表达的价值需建立在故事影响力的基石之上。该季对视觉冲击的过度侧重,或许映射出创作者对前作被过度哲学化解读的回应。当观众群体更热衷于剖析隐喻与历史线索,却相对忽视技术层面的创新时,制作团队可能顺势调整了创作重心,使视觉效果逐渐从叙事工具演变为独立展示,最终导致艺术表达与思想深度的分离。

换一个视角审视,《爱死机》的创作理念呈现出明显转型,其叙事重心从传统剧集的故事内核与价值传达,逐渐转向思想实验与技术呈现的双重维度。作为系列短片合集形式的先锋作品,该系列本质上构成了一种艺术策展平台——前三季如同广撒网的探索,追求多元风格的交汇;而第四季则显现出明显的风格聚焦,朝着"作者电影"的创作路径稳步迈进。这种内容生产层面的分化,在业界可视为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压轴作品《因为它能匍匐前行》,其标题本身即构成对主创团队创作状态的隐喻:不再执着于创造颠覆性的艺术宣言,而是选择以理智猫的姿态默默前行。

(图/《因为它在匍匐前行》剧照)《爱死机》第四季显然并未追求广泛的观众喜好,在国外影视评分网站烂番茄上呈现出专业影评人100%好评与观众仅38%评分的鲜明对比,这种分歧深刻揭示了该季作品在艺术追求与大众接受度之间形成的显著鸿沟。

在烂番茄评分的映衬下,《爱死机》的创作轨迹引发热议,观众对单数季与双数季的评价呈现鲜明对比,折射出主创团队在商业价值与艺术探索间的持续博弈。第四季似乎更倾向于坚持艺术表达的纯粹性,但这种取舍是否能为IP注入持久生命力,仍需观其后续发展。若未来有第五季,或许能见证创作者在突破常规与恪守底线之间找到新平衡。如同所有先锋实验都建立在对传统规则的深刻理解之上,唯有当视觉奇观与叙事逻辑真正服务于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这部作品才能延续其对爱、死亡与科技三重命题的哲学思辨。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