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沙》导演杨弋枢:挽留终将失去的美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19更新:2025-09-06 11:04:04

在长江入海口处,一座由流沙构筑的内沙岛上,年轻女性小余被农场主汤老师身上流淌的理想主义光芒所吸引,带着对有机农业的热爱在此扎根。然而命运总喜欢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考验着她,迫使小余重新审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这段逐渐被时间掩埋的故事重见天日时,一位有心人将其改编成银幕作品。由著名女导演杨弋枢执导,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担任监制的文艺影片《内沙》,已于5月13日正式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影片此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首映,后陆续斩获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入围资格,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人文关怀赢得全球影展的广泛关注。

《内沙》是一部充满地域特色的影片,亦可视为献给现实世界中追寻诗意栖居者的一封情书。影片以白描式叙事为框架,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暗流潜伏于静谧的日常表象之下,通过诗意的影像语言与超现实片段的交织,直面现代人生命历程中的淤积与挣扎。导演杨弋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兼系主任,始终秉持学术与创作双重身份的创作立场。其创作轨迹从早期纪录片《浩然是谁》起步,继而完成剧情长片《一个夏天》《之子于归》,最终呈现《内沙》这部作品,持续映射着她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度观察与情感投射。深厚的学术人文积淀赋予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在遵循影像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观察维度,最终在作品中呈现出理想主义者的微光。

杨弋枢导演在影片上映期间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谈及自己在创作中对“有机”主题的大胆探索,以及长期以来对艺术与时代关系的思考。【对话】我们是否属于“有机”的范畴?澎湃新闻提问:通常认为上海与农业并无直接关联,您为何会关注这一领域?杨弋枢回应:即便在都市中,农业生态基地仍广泛分布于城市边缘。我与农业似乎有着某种缘分,定居闵行后,发现住宅对面便是大规模的蔬菜大棚种植区。社区沿河的空地也常被居民改造为蔬菜种植园。农业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饮食。实际上,上海作为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其与农业的关系在探索有机农场的过程中愈发清晰。崇明岛作为上海的“菜篮子”,既采用机械化、农药和化肥等现代技术保障粮食产量,也孕育着众多本地及外来实验性的有机农业实践者。城市作为农业的终端市场,居民作为农业的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将乡村与城市生活相连接。例如,超市中的蔬菜虽被直接购买,但其来源往往被忽视。而一些有机农业从业者则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将有机理念传递给终端消费者。或许正是因关注这一主题,我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现城市中存在以“农场”为概念的餐厅,以及各种与有机农业相关的信息呈现。

《内沙》剧照中呈现的农业场景仅是“有机”概念的微观体现,其更深层的内涵则延伸至生活的各个维度。杨弋枢指出,“有机”不仅限于农业领域,更包含社会关系、文化思辨等多元形态,例如葛兰西所提出的“有机知识分子”所象征的理想人格状态。作为创作者,他始终以“有机”作为自我审视的核心命题——在内卷的社会语境下,人们被裹挟着执行各种任务却迷失动机时,他会通过反思追问“这是否符合有机逻辑”;在拍摄现场面对复杂问题时,团队同样会回归“我们是否保持了有机性”这一核心理念。

杨弋枢强调,“有机”对非农业领域人士而言应具有更普适的指导意义。他批评将“有机”异化为高端生活方式的倾向,认为真正的有机性应当如农业实践中的自然生长法则:减少人工干预,容许生态多样性,即便可能产生不完美的结果,这种自然演化反而构成了生命力的本质。他以有机农业为例,指出其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关键差异在于:前者接纳杂草共生、允许害虫与益虫共存的生态循环,这种看似混沌的自然状态恰是构建有机系统的根基。

谈及“学者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杨弋枢解释道:饰演女主角小余的阿丹虽无表演经验,却以十年志愿者经历在空心村进行乡建与古建筑保护工作,这种生活状态与角色特质高度契合。拍摄团队通过情境沉浸式创作,将阿丹的个人体验转化为角色表达,无需过多解释剧情背景,她便能自然呈现角色情绪。在崇明岛拍摄期间,她逐渐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例如在汤老师身旁的哭戏场景中,实际拍摄多场后剪除的独白戏份,仍能见证她走出镜头后持续沉浸在角色情绪中的真实状态。

冯果饰演的母亲与阿丹饰演的小余在影片中构成了一组具有现实意义的女性形象。作为学者型导演,理论研究如何影响创作方法论?杨弋枢表示,他在拍摄过程中主要运用叙事和影像进行表达,但其背后的创作逻辑往往受到学术素养的潜移默化。例如在《之子于归》中,空间美学的构建便融入了空间理论的思考,而精神分析的学术兴趣也自然体现在人物心理刻画中。社会议题的呈现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如《内沙》中涉及有机农业的议题,他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将农业转型与人物命运交织呈现,但始终以人物情感为核心,让社会信息隐匿在影像之下。

在女性主义议题的探讨上,电影中的三位女性角色分别承载了不同年龄层的观察。青年女性小余展现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面对现实困境时仍保持清醒判断;中年女性汤老师妻子则体现知性与奉献并存的特质,通过写作与行动支持丈夫;而老年母亲则象征着突破社会规训的勇气,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满。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男性角色的塑造也突破以往模式,首次以更立体的视角呈现男性困境。

从《浩然是谁》到《内沙》,杨弋枢的创作方向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早期作品关注教育体系中的边缘群体,如记录调皮学生的生存状态;中期转向观察底层劳动者,如展现卡车司机的漂泊生活;后期则聚焦土地制度变迁,揭示城乡关系对个体命运的影响。这种转变既源于个人成长历程,也反映社会环境的演变,始终保持着对现实议题的深度关切。

面对科技发展对电影行业的冲击,杨弋枢指出短视频和AI技术正在重塑观影习惯。他观察到商业大片面临观众流失的困境,传统影院的经营状况持续承压。在教学实践中,他同步探索短视频传播规律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但始终认为真挚的情感投入和深度思考仍是艺术表达的核心。尽管技术革新可能使作者性创作面临挑战,但他相信这种承载独特生命体验的创作方式仍将在真正寻求深度理解的观众中保持价值。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