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8更新:2025-09-06 20:09:47
据官方消息,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是否包含华语影片仍存悬念,但经典单元已确认入围三部来自中文语系的电影作品。三部影片分别为:唐书璇执导的《董夫人》、吴宇森的《辣手神探》以及杨德昌的经典之作《一一》。尽管《董夫人》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其导演唐书璇亦早已淡出影坛,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早在2001年前后,我便得知该片的存在。当时网络资源匮乏,仅存的简略介绍难以满足我对影片的好奇心,却无任何途径可寻。正因如此,《董夫人》始终位列我心中最具探索价值的电影榜单。
1969年上映的《董夫人》因从未以正式音像制品形式发行,导致其在市面上长期处于绝版状态。观众既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也难以在任何平台找到合法下载资源。在香港地区,仅有少数资深影评人有幸观赏过这部作品。直到2009年,通过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李焯桃先生的透露,人们才得知这部影片存在一个非法复制的DVD版本,并且被上传至网络进行销售。该DVD的制作者并非普通人士,正是影片的剪辑师Les Blank。这位美国籍导演以拍摄音乐人纪录片为主业,其中一部名为《赫尔佐格吃他的鞋子》的短片曾引发广泛关注,但该作品与《董夫人》并无直接关联。
Les Blank运营着个人网站,在此平台上他出售自己参与制作的多部电影作品,其中包括《董夫人》。通过李焯桃先生获取该信息后,我登录其网站查找DVD销售页面,发现《董夫人》的定价约合35美元,包含运费。尽管这个价格并不算高昂,但由于真伪存疑,加之跨国私下的交易行为在当时仍是一项充满挑战且颇具未知性的尝试,我将这一消息发布在豆瓣《董夫人》专题讨论区。起初是希望找到同样关注该影片的观众共同探讨,却意外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对这一交易方式表示难以理解,更有细致分析指出该网站的邮寄地址未涵盖中国大陆,最终讨论持续数日却未能促成任何实际操作。
随着时光推移,这一线索逐渐冷却,似乎即将湮灭。然而,一位勇敢的影迷在豆瓣论坛上发现这一消息后,主动提出下单获取资料。经过一定波折与等待,他最终收到了该网站寄出的DVD。直至2012年初,这位热心的影迷将珍贵的DVD在线分享,使得这部诞生于四十多年前的《董夫人》电影,首次以完整影像呈现给大陆观众。谨此感谢这位无私的影迷朋友!
2013年,纪录片导演Les Blank离世,其个人网站随后终止运营,导致该片的DVD版本在市场上绝迹。此后,某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这部作品以胶片原版的形式被重新展映,让观众得以再次欣赏。
导演唐书璇出生于1941年,出身于北洋军阀及滇军创始人唐继尧的世家。她于25岁从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被认为是这所知名电影学府中最早的一批华人留学生之一。《董夫人》作为唐书璇的首部电影作品,改编自林语堂的《中国传奇小说》中的经典篇章《贞节牌坊》。该片在邵氏兄弟主导的香港影坛中显得尤为特殊,犹如一股异类潮流,最终却因票房表现低迷而成为争议之作。
1974年,唐书璇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再见中国》问世,该片聚焦于文革时期四位广州青年试图偷渡香港的经历。影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并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该片不仅遭遇票房惨败,还因涉及敏感题材在港台地区被禁映多年。
唐书璇的创作生涯相对短暂,仅有《董夫人》、《再见中国》、《十三不搭》与《暴发户》四部作品。1979年后,正值香港电影新浪潮兴起前夕,她选择暂别影坛,移居美国并在洛杉矶开设中餐厅。
自1975年完成电影《十三不搭》后,年逾古稀的唐书璇频繁往返故土,尤其以唐继尧后人身份现身云南。然而,如今世人多已遗忘她曾是颇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唯有在镜头前,她那举手投足间流露的优雅气质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2008年,唐书璇到访云南大学。2005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联合发起评选,邀请百余名导演、影评人及文化工作者共同票选历史上的百部华语经典影片。在最终榜单中,《董夫人》荣获第20位,《再见中国》位列第78名。影片始终铭记着唐书璇的身影。以下是关于《董夫人》的深度影评:
影片通过山川雾岚与田园风光的诗意呈现,以摇镜与松镜手法勾勒出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然而,当士兵策马穿过村口牌坊的瞬间,这份宁静被彻底打破。这种破坏不仅是对视觉表象的冲击,更深刻动摇了人物内心的平静,犹如春风拂过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寡居多年的董夫人与女儿维玲及婆婆共同生活在乡村,她们在村中从事教育启蒙与医疗救助工作。影片通过均衡的构图设计、平稳的镜头运动以及延展性的长镜头技法,细致刻画了祖孙三代人宁静淡雅的日常起居,无论是厅堂还是厨房都呈现出相似的和谐景象。然而,当杨尉官被安置在书房这一特殊空间时,原本平衡的生活秩序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董夫人对杨尉官萌生了难以言喻的好感,相较于她的克制与迟疑,维玲则直白地流露出‘俄狄浦斯’情结。她执着追问祖母与父亲的相似之处,并频繁与杨尉官出游,对母亲董夫人的规劝心生抵触。影片通过中景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展现阳光洒落下的树,这一场景隐喻着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面对杨尉官寄来的书信,董夫人内心泛起涟漪,却始终被礼教藩篱与对女儿深切的关爱所束缚。中秋佳节的月光洒满庭院时,她重新取出尘封已久的胭脂盒,却在转身推门的瞬间,用叠着绣花的手帕轻轻拭去唇角的脂粉,如同抹去心底那抹不该存在的悸动。
厨房里的捉蟋蟀场景,与李翰祥导演《江山美人》中林黛与赵雷演绎的张扬暧昧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展现的是含蓄克制的温情,后者则呈现明目张胆的诱惑。电影中人物在情感漩涡中的徘徊,恰似油彩般浓烈;而厨房日常里若隐若现的互动,却如水墨般淡雅,各自诠释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张力。
董夫人因痛苦挣扎踏入佛堂寻求救赎,影片却刻意打破常规的跪拜、点香、求佛仪式顺序,通过时空错乱的剪辑手法呈现其内心纷乱。伴随密集的木鱼声,电影以违背物理时空的组接方式重构场景,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强化了人物精神困境,更在电影史中形成独特印记——前有《狂人比埃洛》的先锋实验,后有《东邪西毒》的武侠哲思,二者共同构建了东方电影对时空关系的深层探索。
圣旨的降临彻底抹去了董夫人的犹疑,也终结了一段未竟的情缘。维玲与杨尉官联姻,董夫人则成为他名正言顺的长辈。牌坊基坑与唢呐声交织的镜头中,伦理的重压悄然扼杀了爱情的生机。新人拜花堂的场景里,董夫人耳边萦绕着杨尉官的情书,眼前却是空无一人的厅堂。
董夫人所展现的主观视角,恰好印证了帕索里尼提出的「自由的间接主观化」理念。这种叙事手法使影片得以重新激活其深层的「梦幻性、野蛮性、无序性、强悍性与幻觉性」特质。在新婚的次日清晨,董夫人与杨尉官的初次相遇便呈现出静默的张力,彼此之间仅存凝视却无言语交流。
杨尉官启程离乡,维玲毅然决然地追随而去。随着婆婆的离世,张二叔也终究不得不离开。董夫人在这段时光中失去了所有的情感寄托,孤独无助,身心俱疲,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立牌坊之夜,导演通过董夫人织布的场景,巧妙运用叠印手法展现情欲压抑下的复杂心理。镜头将董夫人的面容与织布机、昔日捕捉蟋蟀的手部动作进行重叠呈现,通过织布匹与刻牌坊工匠的凿子、化妆时的双手以及蟋蟀等意象的交叠,暗示董夫人被伦理如网如山般重重束缚的情欲困境。
随后,电影通过连续两次的场景切换,呈现董夫人深陷痛苦与煎熬的内心状态。首次采用三个相同角度的中景镜头,捕捉她迅速离开屋内的情景;紧接着,三个相同机位的中景镜头又记录她走向庭院的过程,与阿涅斯·瓦尔达《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中克莱奥走下楼梯的经典镜头形成呼应。而一场充满张力的公鸡屠杀场景随之展开。
随后,场景转向户外的奔跑与追逐。董夫人迎着镜头疾驰而过,在画面右前方突然停驻,观众误以为画面定格。此时,张二叔从背景处冲出,影片此时运用真正的长镜头。这种手法让观众联想到《四百下》《朱尔与吉姆》等经典作品,而这些长镜头的运用,逐渐演变为王家卫电影中标志性的叙事工具。
象征贞烈的牌坊如雷锋塔般矗立,将董夫人的隐秘情思深埋于时光裂隙,消弭了欲望的涟漪。电影以远山为起承转合,从苍翠峰峦的轮廓缓缓推进,又由远山的剪影徐徐拉远,恰似"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禅意留白,最终凝结成月寒日暖的孤寂余韵。
1970年唐书璇主演的《董夫人》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先驱之作,改编自林语堂编著的《中国传奇小说》中「贞节坊」篇。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深入刻画了一位古代女性在情欲与礼教之间的精神困境。这位身处封建社会的女子,既无法完全压抑对情感的渴望,又难以逾越礼法对女性的束缚,最终在情感与道德的夹缝中艰难抉择,走向了悲剧性的宿命。
该电影并非刻意追求戏剧化的故事情节,而是将叙事重心置于人物本身,通过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来推动故事发展。导演采用独特的视角转换和镜头语言,通过非传统的画面调度与引人入胜的运镜手法,创造出更具表现力的叙事效果。
《董夫人》展现出精心设计的场景布局,极具张力的视觉构图,以及深入的心理刻画。影片通过独特的美学语言呈现内敛却情感浓烈的人物形象,以张致影像传递出张皇失措的沉浸体验。香港影评人家明曾指出,王家卫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存在某种共鸣——看似低调的角色实则蕴含充沛情感。《董夫人》在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上亦呈现出这种特质。正因如此,波德维尔关于「若与后续新浪潮作品相较,唐书璇的创作手法更显大胆果敢」的评价显得尤为精准。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