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再出发,这张东亚面孔闯进戛纳主竞赛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10更新:2025-09-06 20:55:24

在今年新人导演占比显著增加的戛纳电影节,日本电影《雷诺阿》成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作品,而该片的导演亦是新生代 filmmaker。影片名称源自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但其内容却聚焦于19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讲述一位11岁少女的视角与经历。视觉风格上,影片海报呈现出蓬勃的青春气息,与宝矿力水特的广告设计颇为相似,形成鲜明对比。

早川千绘作为《雷诺阿》的导演,尽管在影坛尚属新面孔(该片为其第二部长片),但出生于70年代的她与山下敦弘、深田晃司等日本中生代男导演同属一代人。关于《雷诺阿》的具体内容,由于尚未有机会观看该片,我转而关注其2022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前作《Plan 75》。该片大陆译名虽为《岁月自珍》,但直译《75计划》更能体现其冷峻的叙事基调。影片设定在虚构的近未来日本,老龄化问题已将社会推向临界点,政府为此推出“便民”方案:为75岁以上老人提供自愿离世选择(实质为政府资助的安乐死)。除了药物,政府还免费提供丧葬、家产整理、遗嘱信托及临终心理关怀服务,并发放十万日元现金作为激励,签约当日即赠予。

这个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黑镜》系列中的某集番外篇?尽管与《黑镜》存在相似的讽刺意味,但短片版本中则更加强烈地展现了这种风格。《75计划》最初源自早川千绘在是枝裕和监制的短片集《十年日本》中执导的18分钟同名短片,讲述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向潜在客户推广该计划时,对方案策划人冷酷的达尔文主义说辞心存疑虑。当他的妻子试图为患阿兹海默症的母亲申请75计划时,他本能地建议寻找其他解决方案,却在妻子直截了当的反驳中陷入两难:"你也在四处向人推荐这个计划。你以为我不知道吗?"这句话揭开了主角夫妇的现实困境:他们即将迎来新生命,经济压力骤增;妻子母亲的自伤倾向可能引发意外事故;而因无力雇佣护工,两人已无法同时应对赡养老人、抚养幼子与工作需求,最终被迫做出残酷选择。

不难理解为何有观众将该故事与21世纪的《楢山节考》相提并论:两者均围绕老年人为维系"共同体"存续而主动牺牲生命、为年轻一代让路的主题展开。但相较于《楢山节考》中个体在生存压力下的决绝选择,《75计划》系列影片更凸显了社会结构对老年群体的系统性压迫。在长片版本中,导演将叙事焦点锁定在78岁酒店服务员美智子身上,通过其遭遇揭示日本社会如何通过多重机制切断老年群体的生存通道:当同龄同事因工作压力晕倒后,顾客投诉引发酒店立即解聘所有年龄超过一定标准的员工,导致这些无法退休的老人被迫转向家庭责任——如照顾孙辈。而丧偶且无子女的美智子则彻底失去依托,她尝试重返职场却遭遇年龄歧视,居住的社区面临拆迁又要求其具备经济来源或家庭支持,双重困境使其陷入绝境。影片甚至通过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强化这一主题:负责审核75计划申请者的政府工作人员宣,在公园长椅旁设置防寒围挡并测试其不适感,以此阻断无家可归者在公共空间休憩的可能性。

尽管影片设定在近未来,《75计划》所呈现的日本社会图景与当下现实几乎如出一辙。片中这些刚满75岁的老人,曾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昭和年代担任社会中坚,与国家共同成长。当老龄化社会来临,政府通过隐性或显性手段暗示他们已成为社会负担时,这些曾经的建设者便选择以尊严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宣的叔叔的人生抉择——这位年轻时作为建筑工人参与国家基建项目、在各地献血的热血青年,在75岁生日前主动申请加入计划,希望以不增添国家压力的方式完成人生最后一程。

两位长者对社会与国家的忠诚与奉献,却凸显出社会对待他们的手段愈发冷酷无情:如今早已告别了《楢山节考》中描绘的贫困时代,一个文明社会理应赋予长者安宁离世的尊严,并切实履行养老保障义务,而非将负担转嫁给青年群体与年长者自身。随着时光流转,当正值壮年的个体目睹先辈所处的困境时,是否仍能心悦诚服地维系这套机制?

长片版《75计划》通过双线叙事结构清晰呈现社会议题,影片在主角阵容上除两位老年角色外,还特别安排了矶村勇斗与河合优实饰演的年轻世代,以此构建跨越年龄层的观察维度。值得关注的是,河合优实饰演的临终关怀客服人员角色,以质朴真挚的情感表达触动观众,其表演自然流畅且富有层次感(该演员亦将在后续作品《雷诺阿》中出演重要角色)。

相较于河合的自然主义表演风格,早川千绘在《75计划》中展现出的导演手法更偏向学院派的严谨体系。尽管影片包含一些精妙的叙事设计(如美智子将修剪的指甲投入花盆)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美智子同事两次晕厥时的焦点调度),但这些元素似乎过度依赖艺术电影的既定语法,削弱了情境的真实流动感。尤为明显的是剧中两次角色直视镜头的处理,这种刻意的抒情表达显得突兀且失真,反而破坏了影片的沉浸体验。

早川的创作风格或许与其教育背景密不可分。她先后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与东京ENBU电影和戏剧学院(该校亦曾培养并任课滨口龙介),接受过系统化训练,这使她的电影观念深受学院体系影响。这种专业背景赋予她扎实的技术功底,对影像、声音及表演的掌控尤为精准。然而,这种扎实的功底似乎未能赋予作品突破 conventional、迈向更高艺术境界所需的创新魄力。值得肯定的是,她在某些关键场景中展现出的独特感知力令人动容:当美智子在晨光中呼吸山林气息、用肌肤感受阳光时,画面中跃动的小女孩在街边跳绳的身影,恰似时间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瞬间;而宣的叔叔在临终前听到的广播预告着次日的风雪天气,却永远无法见证那个世界的变化。这种对生命离别时刻的细腻捕捉,通过视听语言成功传递了人类面对永恒告别时的复杂情感。

接下来谈谈她的新作《雷诺阿》。影片官网描述称,这是一部以纤细笔触勾勒少女成长历程的夏日故事,讲述11岁主人公在探索成人世界秘密的过程中,逐渐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作品以少女的纯真视角,交织着对死亡的好奇与恐惧、生命中无可奈何的孤独感,以及对他人温暖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雷诺阿》官网近日释出预告片,为观众呈现了故事的初步轮廓。影片围绕家庭关系展开,聚焦于一位充满好奇心与敏感度的女儿,一位在职业发展、家庭责任与情感纠葛中挣扎的母亲,以及与绝症抗争的父亲,更有神秘莫测且带着忧郁气质的邻居姐姐作为重要线索。导演通过孩童视角的叙事方式,结合温暖柔和的光影处理,并邀请Lily Franky加盟演出,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是枝裕和式风格。然而,所有细节仍需等待完整影片的呈现才能最终确认。

早川千绘的《雷诺阿》与《75计划》均是日本与法国联合制作的影片。其首部短片《尼亚加拉》曾入围2014年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Cinéfondation)单元,这一成就或为她后续创作奠定了基础,使其耗时四年的《75计划》剧本改写后,成功获得法国国家电影与动画中心(CNC)的世界电影基金(Aides aux cinémas du monde)支持,以及巴黎大区制作基金的资助。

在《雷诺阿》的联合制片公司名单中,知名德法公共电视台ARTE位列其中。早川凭借其深厚的国际背景,为跨国制作提供了显著优势,而将这部作品命名为《雷诺阿》则体现了其巧妙的命名策略。

相较于幕后复杂的商业运作,早川的人生轨迹反而更具戏剧性。这位纽约大学毕业的导演专业学生,因语言障碍无奈转入摄影领域,原本璀璨的导演梦想在意外怀孕后被迫沉寂十余载。在家庭责任与现实压力的双重束缚下,她曾在WOWOW电视台从事与电影无关的行政工作,直至36岁才悟出若不重启导演之路,终将错失人生机遇。从报考ENBU学院夜间部导演课程到作品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她仅用13年便完成逆袭,堪称一段令人瞩目的职业传奇。若将这段经历转化为银幕叙事,展现一位近乎放弃梦想的职场母亲在人生道路上的挣扎与心灵蜕变,或许会成为一部极具感染力的作品。我们期待《雷诺阿》的诞生,更期待这位坚韧导演在未来的创作中,以持续的意志力带来更多精彩呈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