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2》:一部没有鸡汤的商业版《活着》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29更新:2025-09-06 20:59:43

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剧烈动荡,墨西哥最新关税政策显著推高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的成本,中美贸易争端则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薄弱环节,而新能源汽车企业面对补贴退坡正陷入生存困境——这些现实片段共同勾勒出2025年中国商业的现状。当成功学叙事逐渐失效,公众开始思考:普通人在复杂局势中如何自处?企业又该如何应对不可预测的挑战?腾讯视频《激流》第二季以冷静而深刻的镜头语言给出回应:它并非传授盈利技巧的指南,而是映照时代本质的镜面。从《十三邀》对精英思想的剖析,到《激流2》对大众命运的关注,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持续保持着人文视角的深度。观看《激流2》时,"视频特稿"这一概念浮现脑海。区别于常规商业纪录片,视频特稿采用更具叙事张力的方式,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多层次细节与深层逻辑。导演吴学竞带领团队深入工厂、港口与谈判现场,以约40分钟的篇幅,将企业出海建厂的博弈、硬科技研发的冒险以及跨境电商的激烈竞争,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相较第一季侧重行业分析,《激流2》更像一份"生存指南",是商业领域内的《活着》——这里没有空洞的成功经验,只有现实的创伤与愈合过程。正如片中所言:"大海中没有无名之辈",每个在激流中挣扎的个人,都是解读这个时代的重要密码。

第二集《极越闪崩之后》中,李翔与夏一平在极越汽车办公室的墙前进行访谈。夏一平首次公开承认,2023年4月公司账上资金仅能维持两个月运营,却因顾及企业形象未能及时向百度寻求支援。品牌名称的变更成为关键转折——"集度"改名为"极越"使首款车型极越01推迟上市,最终导致销量低迷。为扭转局面,夏一平亲自主导营销工作,每月投入1000万元进行广告投放,而供应商李红星更垫付了3700万元资金却未能收回。

夏一平面对镜头的独白"我只能说,我还在"不仅彰显了个人的韧性,更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困境。在跨境电商领域,TEMU平台规则的调整犹如无形之手,深刻影响着从业者命运。当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冲击市场时,卖家廖登科面临巨大资金压力,不得不向亲友借贷周转,甚至被家人误认为遭遇诈骗,这揭示了跨境电商群体在政策波动中的生存挑战。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越来越多商家涌入跨境电商赛道,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普通工厂难以压缩成本,卖家们感慨商品售价从五元降至三元多。平台规则的每一次变动,都在重构数百万从业者的生存空间。这些细节交织成跨境电商的浮世绘图景: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下,既需要灵活应对的生存智慧,也面临平台与卖家之间博弈的张力,更考验本土化运营的平衡之道。

纪录片通过个体人物的命运轨迹,展现全球化进程中的复杂图景。既有像"闪电战"般的经营豪赌,也有"绣花功夫"式的坚持。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苏秀勇在火堆旁烤火的画面,当同事询问工作时,他坦言:"我今天出来际连(所属公司)的衣服都没穿,我就想当下我自己。"这简短的回应道出了企业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微妙关系。

第一集《闯关墨西哥》中,李翔与苏秀勇站在喧嚣的工地上,彼此对视间流露出的强装镇定与隐藏焦虑令人印象深刻。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商业逻辑并非教科书中的抽象公式,而是由无数个"苏秀勇""廖登科"用汗水中凝结的焦虑、抉择构筑的生存法则。整部纪录片采用克制的运镜策略,摒弃传统解说视角,完全依托环境音与人物原声推进叙事。墨西哥工地的机械轰鸣、办公室裁员时的沉寂、仓库打包时胶带撕裂的声响,这些真实音效编织出沉浸式的商业战场图景。通过镜头凝固的瞬间,既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又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鲜活具象化,更深层揭示了这些故事所承载的时代意义——在时代巨轮下,每个个体的努力与抗争都值得被铭记,他们的命运交织成当代商业的立体图谱。

《激流2》始终展现出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未提供任何成功方法论,反而以赤裸的真实呈现商业世界最本真的模样。这种不加粉饰的叙事方式,既彰显了残酷性,又传递出人性的韧性。当AI爆发、新能源震荡、硬科技突围等技术变革席卷全球,纪录片将镜头聚焦于中企出海建厂、产业链洗牌、资本与创业者博弈等现实议题,通过五集内容完整勾勒出新一轮科技创业浪潮的脉络。主创团队尤里卡工作室强调:"我们希望通过镜头捕捉更贴近一线的真实,深入现场,呈现第一手的观察。"从第一季的温和克制到第二季的直面冲突,这种创作方向的转变体现了对商业复杂性的深度解剖。两季作品形成鲜明对比,既保持纪实风格的传承,又在叙事深度上实现突破,共同构成对商业发展史的多维影像注解。

在《跨境巨头与淘金者》第三集中,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轨迹被重新审视。当追逐时代红利被奉为"经济范式",传统发展模式在新时代却显现出局限性。那些敢于投身商业浪潮的先行者,如今被赋予了时代弄潮人的新定义。随着市场风口的转换与红利的消退,第二季则选择解构创业神话:既展现行业巨头转型的艰难历程,也记录草根团队在逆境中的突围;既呈现资本退潮时的集体焦虑,也描绘技术突破带来的个体喜悦。这种转变使商业纪录片摆脱了单纯颂扬的窠臼,成为剖析时代脉搏的观察镜。

两季作品构建出清晰的叙事进化脉络。第一季以"向上观察"为视角,聚焦行业巅峰时刻,采用个体故事与行业分析交织的双线叙事结构,如同两条并行的线索,勾勒出商业世界的全景图。第二季则转向"微观切片"的解构方式,着重捕捉商业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以际连建设苏秀勇在墨西哥的创业经历为例,镜头摒弃宏大叙事,转而聚焦具体工作场景中的细节。在商业人物的影像记录中,核心挑战在于穿透表面的财富符号,揭示背后的人性真相——金钱或许只是衡量商业成功的冰冷标尺,但价值抉择与人性复杂才是真正的叙事核心。

中国社会对财富话题往往保持含蓄,纪录片团队通过多维度的叙事策略搭建共情通道:既展现商业逻辑的残酷本质,又深入解析个体抉择背后的深层动因。李红星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其拍摄周期恰好对应个人困境的至暗时刻:3700万债务全以个人资产抵押承担,镜头真实记录下其情绪的剧烈起伏。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他仍在家人支持下持续探索自救路径。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坚韧品质,恰是中国商业浪潮中创业者的真实写照。其故事剥离了资本神话的外衣,裸露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承受的现实压力,也因此更能引发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二集,《极越闪崩之后》播出后,李红星写了一篇丰富的思考和看法人的命运沉浮,本质都是时代激流中的生存样本。镜头穿透财务报表与商业逻辑,最终落点在于个体抉择背后的人性光谱。“我们的永恒的一个主题,就是‘关注人的命运’。”《激流2》主创团队如此阐述创作初心。《激流2》由腾讯视频出品、尤里卡工作室制作,作为腾讯视频纪录片透析商业文明选题的续作,其推出不仅彰显腾讯视频纪录片的时效性与敏锐洞察,更以 “无滤镜” 的创作姿态为观众带来高清的现实解剖。尤里卡工作室秉持 “智识生活” 理念,打破传统商业纪录片单纯追求数据解读与成功方法论的桎梏,将镜头对准创业者在时代浪潮中的价值坚守与人性博弈。作为平台方,腾讯视频对内容的追求与布局野心在《激流》系列节目中展露无遗。锚定 “深度影响时代认知” 的战略定位,《激流》系列通过持续追踪商业生态变迁,构建起中国商业发展的全景叙事,既是对本土商业文明的深度挖掘,也是腾讯视频抢占商业纪录片领域头部地位的重要落子。当下,外部环境变化频繁,大众对信息变化极为敏感,却常常身处其中而不知如何应对。尤里卡工作室作为主创团队,希望通过镜头,为大家呈现一些真实样本,让节目能贴合时代情绪,与普通人产生共情。即便并非人人都会选择创业,但商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市面上聚焦成功的商业节目不在少数,《激流2》主创团队更渴望记录成功叙事之外的故事。成功能提供宝贵经验,而困境中的人,或许能给予普通人更多启示与鼓励。由此来看,《激流2》已成为尤里卡工作室 “智识生活” 理念的生动注脚,也为腾讯视频的内容战略布局写下极具分量的一笔。03“经济数据”背后的个体关照商业领域向来被视作知识壁垒深厚的垂类,市面上不少商业资讯平台年费动辄数百元,将专业信息构筑成高不可攀的 “知识围墙”。《激流2》要打破这种信息垄断。他们深入商业一线,为大众捕捉鲜活的一手动态。新兴行业萌芽,头部企业战略转向,都能快速呈现。夹缝之中有困难,亦有机会。站在历史潮头回望,全球化已行至关键路口。关税壁垒重新竖起,供应链频繁断裂,传统的全球合作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困惑:世界为何突然 “逆水行舟”?经济波动如何影响普通人生活?这些问题,无法靠娱乐消费消解,唯有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答案。但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当镜头如此近距离地介入一个人的困境时,它记录的究竟是纯粹的真实,还是已经悄然改变了现实的走向?纪录片导演似乎深谙这种矛盾。在TEMU卖家廖登科的段落中,镜头捕捉到他下意识遮挡账本数字的手指——这个未被剪掉的“穿帮”镜头,反而成了对纪录片本质的绝佳隐喻。拍摄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干预,就像把测量仪器放入实验环境,必然改变原有的状态。

第三集以《跨境巨头与淘金者》为题,通过两位主人公审视产品的情节,展现了《激流2》独特的叙事策略。该剧并未刻意粉饰现实中的干扰因素,而是将这种“不完美”的状态视为真实的注脚。当苏秀勇在工地说出“我再想想办法”时,画外若隐若现的警笛声未被刻意强化,远处工人的对话亦未附加字幕翻译,这种克制的处理方式反而赋予了场景更深层的分量。该镜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呈现,但更令人深思的是:当职业困境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荧幕前,是否会对人物的未来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数据与人性的碰撞同样充满张力。海关总署公布的跨境电商增长曲线与廖登科账本上持续出现的红字形成对照,冷冰冰的百分比数据在这一情境下突然显露出刺痛感。然而这种蒙太奇手法也伴随着风险:宏观数据的堆砌可能遮蔽个体命运的复杂肌理。在与跨境电商卖家廖登科的合作过程中,钟小篓经历了从观念碰撞到默契配合的转变。最初,双方在产品标准、物流时效等议题上存在显著分歧。廖登科作为直面海外市场的从业者,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近乎严苛,而钟小篓则受限于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定式,对细节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这种叙事选择既呈现出产业生态的现实图景,也可能将个体的挣扎简化为经济现象的附属品。《激流2》最可贵的价值或许正在于这种自我矛盾的呈现。它既追求极致的真实叙事,又清醒认知到绝对客观的不可能性;在构建商业逻辑时运用数据与分析,却不让这些理性框架吞噬具体的人性温度。当镜头持续聚焦于濒临崩溃的创业者,或定格在被裁员工整理纸箱时的沉默瞬间,拍摄行为本身已然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不再是以旁观者视角记录,而是以共谋者的姿态介入。关上电脑的那一刻,城市仍在数据洪流中运转不息。那些被镜头捕捉的汗湿衬衫、结痂的手指和电子表格,终将成为历史影像的组成部分。但正是这种郑重其事的关注,使得普通人的商业博弈超越了简单的胜负得失,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蕴含人性温度的真实呈现,或许正是纪实影像应当坚守的核心边界——并非追求完美无瑕的客观性,而是对每一个经济数据背后鲜活生命的诚实凝视。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