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我觉得我们广州是配有这样的小说美感的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61更新:2025-09-07 02:36:44

令人意外的是,张欣再次推出全新小说作品。作为广州文坛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生涯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密不可分。青年时期她曾投身军旅,15岁参军,在衡阳部队医院担任护士,凭借文字才华于1984年转入广州文研院专职写作,并在1988年进入北大作家班深造。从展现时代风貌的军旅题材,到广受欢迎的都市小说,她曾与池莉并称"都市文学双璧",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巅峰时期,影视公司甚至带着现金在她门前排队争抢稿件。张欣以高产著称,长期维持着年均创作四五部中篇的节奏。而今,她自2015年起转向长篇创作,相继完成《狐步杀》《黎曼猜想》等作品,2024年又推出22万字的《如风似璧》。这部作品突破以往聚焦都市男女的创作模式,转向民国时期的南粤风华,描写了1938年前后三位不同背景的广州女性:出身豪门的千金小姐、身怀才艺的青楼女子、以及挣脱传统束缚的大脚陪佣。她们原本生活在西关大宅、珠江河畔、满洲窗下,各自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却在时代洪流与情感纠葛中走向意想不到的人生转折。作品摒弃了戏剧化的情节设计,着重刻画人生际遇与市井人情,展现出独特的文学质感。作为长期关注张欣创作的读者,《如风似璧》以细腻笔触还原广州城在沦陷前的繁华景象:画舫轻歌、食在广州的市井烟火,以及南音、梅花琴、螺钿床等岭南文化符号。令人赞叹的是,书中人物鲜活生动,文化意象光彩夺目,饮食描写令人垂涎,这些元素既映射出张欣本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彰显出其作品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如风似璧》是张欣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由花城出版社于2024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

生活中的张欣总是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作为体制内的资深成员,曾担任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多年,她极少现身文坛各类活动,也淡然远离圈内应酬。这位自嘲自己“孤僻”与“坏脾气”的人物,并非没有社交圈——那是一个与文学界毫无关联的奇特群体:商海纵横的经营者、精于算计的财务专家、追求健康的健身达人、沉浸在太极哲学中的修行者,甚至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保姆师傅……张欣交朋友从不计较身份地位,她凭直觉认定真挚的友情,一旦接纳,便以百分之百的赤诚相待。有朋友感慨道:“张老师待人真是真诚,让人忽略了她的小毛病,只想照顾她。”所谓小毛病,不过是生活技能上的短板——比如在陌生城市迷路,以及迷路后手足无措的狼狈。但这位不完美的女性坦然接纳着自己,她说:“什么事情都做得好、做得妙确实很耗费精力,我依然要养住这股劲儿。”养住的这股劲儿,正是写作的执着。她深知:“写作是个需要独处的行业,就是靠熬出来的。”当不写作时,她便活得洒脱自在:为了一盘地道的炒河粉甘愿跋涉千里,为聆听王佩瑜演绎的《空城计》热泪盈眶,品尝美食时笑逐颜开,说起趣事便神采飞扬。她坚信:“唯有真正热爱生活,才能写出动人的小说。”

张欣以高效与勤勉著称。(图/花城出版社 提供)她对他人善意始终心怀感激,拥有作家与生俱来敏锐的感知力,甚至能从屋内一根烧焦的火柴棍察觉异样,警觉地提醒“似乎有东西在燃烧”。她性格中锋芒毕露的一面同样鲜明,面对倾诉时总以犀利的反问回应,如“你到底想说什么?!”般直击本质,或以“你说完了么,现在我可以说了么?”截断思绪,展现出作家特有的洞察力。作为挚友,张欣的魅力在于其性格的多面性——睿智与糊涂、老辣与天真、冰冷与热情、仁厚与无情的矛盾统一,令人心生好奇。她身上流淌着强烈的生命力,总对新颖事物充满热情,并具备将其融入自身创作体系的敏锐触觉。谈及吴氏太极拳第九式“如封似闭”,她从中捕捉到广州文化的独特气质:“呈马步、双手收回后再推出,恰似广州人低调隐忍却蕴藏力量的处世方式。”更将这一招式谐音化为小说书名,以诗意笔触诠释城市与女性的特质:“如风似璧,是我对广州和广州女人的认知。她们一如风中的玉佩,既有风的凛冽,又有玉的圆润。”

《一代宗师》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地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图/《一代宗师》)现实中的张欣则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她笔下的文字如凛冽寒霜,却在日常生活中透出和缓的温度。生活中的张欣常被形容带着"中学生感",这不仅源于她的白皙肤色、素颜形象与齐耳短发,更在于她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时流露出的些许迷茫。常年坚持健身的习惯使她偏爱运动装束,选择低调的服饰品牌却注重面料品质;若细察她的穿搭,会发现左腿与右腿的袜口各别缀着一枚粉色蝴蝶结,这一细节不经意间流露出她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她与年轻一代共同运营公众号,参与直播带货,四处探访新潮餐厅,每周坚持锻炼身体,同时尽心照料年迈父母,将琐碎生活经营得井井有条后,仍会认真讲述:"生活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份不易中,她始终乐于助人,挺拔的身影如同一面旗帜,为每位前行的女性带来温暖力量:前辈依然在书写,在创作,这样的状态何以放弃?这或许正是张欣对当代女性的特殊意义。

她不仅是备受推崇的小说家,更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女性典范。始终保持进取精神,执着于美的追求,不断探索人生新境,同时秉持"永不离场,永远在创作"的信念,这种持续的创作过程恰如滋养生命的甘露。她曾这样叮嘱:"你要记得我这句话"。

当谈及《如风似壁》的创作时,张欣提到该作品与以往作品存在双重差异:其一为创作周期长达三年以上,其二为时代背景的选择——从都市男女转向清末民初的历史语境。她坦言,这本小说可说是她目前唯一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查阅历史资料,因为那个年代缺乏现成的文学参考。她特别关注广州商人的生活方式,指出当下提到广州的文艺作品往往充斥着潮湿阴郁的意象,如《羊城暗哨》或《七十二家房客》中常见的收租婆形象。然而,她强调广州在日军轰炸前曾展现辉煌的商业景象,作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曾涌现富可敌国的商贾群体,绚丽的锦缎、精致的西关点心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1920年,日本绘图师金子常光创作了广州城地图。

民国时期广州亦曾拥有金粉银沙交织的繁华图景。(图/《一代宗师》)若想还原那个时代的质感,我们不妨以张爱玲为镜——她笔下的华服镶边、复杂情感,皆展现了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无论是《第一炉香》中‘明明知道他不喜欢我,却仍执意靠近’的女性心理,还是小说里如贵族与市井交织的情感叙事,都揭示了那个年代广州城的独特气质。文学创作若不局限于革命叙事,又何尝不能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彼时的广州女子各具风姿。黄爱东西指出,其作品中对民国时期广州生活细节的刻画尤为细腻,从饮食、服饰到日常器物,皆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张欣则提到《繁花》引发上海读者的集体共鸣,而她更关注的是上海人对90年代的‘土气’认知与王家卫镜头中定格的30年代幻象。她坦言,这种历史认知的错位恰恰印证了文学虚构的魔力,而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同样具备这种独特的美学底蕴——从十三行时期的纸醉金迷,到民国影像中的精致格调,皆展现出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关于作品中三个女性角色的设定,黄爱东西注意到《如风似璧》在花城杂志社发表后,经修订形成了更完整的文本。张欣解释,这源于对广东女性特质的深入观察:她们身具‘韧’劲,是兼具奋斗精神与商业智慧的群体。她直言选择三个不同阶层的女性(小姐、妓女与佣人)作为叙事核心,既是对时代结构的映射,也暗含对现代女性崛起的思考。而拒绝爱情主线的创作选择,恰反映出她对更深层人性剖析的追求——如大小姐对佣人的情感纠葛,最终被现实与诚信所割裂,揭示出男性在利益与道德间的抉择困境。

在这部作品的三位女主角中,唯有苏小姐隐约保留着一丝爱情的痕迹,而整部小说却刻意回避了爱情这一主题。我这样安排是有深意的。为何要如此设计?归根结底,女性主义的本质并非单一的革命行动,而是一种觉醒。这种觉醒可以体现在多种层面,比如女性在社会中的自我认知与选择。以小说中的女仆麦细花为例,她的商业伙伴花猪更倾向于选择有房产的寡妇为妻,而非她本人。这反映了男性普遍的现实考量——拥有房产能够为创业提供稳定保障。然而,麦细花虽拥有财富,但其积蓄仅够维持短暂生活,难以支撑长远发展。对于男性而言,最终仍会将物质利益置于首位。即便如此,这些男性还算不上真正的善类,他们不会明目张胆地剥削你、榨干你的所有,却会以毫不留情的方式扼杀你的梦想。麦细花并非真心想学医,也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她真正渴望的不过是平凡安稳的生活,但最终仍无法实现。这恰恰印证了女性往往是在现实压力下被一步步推向这条道路的。

黄认为,讲述三位女性创业的故事颇具趣味性。张欣指出,女性并非都必须专注于爱情。在《一代宗师》中,'妓女'心娇从未对苏公子产生过一丝爱意,却始终承受着他的深情;而苏虾米则以'我这一辈子只做过一件正经事,就是喜欢你'为信条,日日为她送钱,展现着近乎执着的真心,却始终未能获得回应。她强调,女性对'圆满'的执念往往根深蒂固,执著于家庭的整洁有序、子女的成龙成凤,以及爱情与婚姻的双重满足。

关于爱情的真实性,我一直在观察人情世故。像蔡磊与段睿那样相濡以沫、琴瑟和鸣的感情,往往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段睿眼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人不禁感叹这种纯粹的爱意。然而,现实中的爱情并非总是圆满,多数人的感情生活可能带着遗憾与缺憾。历史上的女性往往容易被文学作品中的理想化形象所误导,比如董小宛,她执着于才子的名声,最终落得悲惨结局,却始终未能察觉自己的选择。相较而言,袁克文与一位妓女的缘分更显真实。袁克文虽为才子,却在婚后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那位妓女甚至直言不讳地评价他充满酸腐之气。她更向往的是实际的生活体验,而非那些被文人墨客描绘的浪漫场景。

袁克文(1890年8月30日—1931年3月22日),字豹岑,号寒云,是袁世凯次子,由其三妾金氏在朝鲜汉城所生。袁世凯逝世后,他长期寓居上海,以变卖字画维持生计。袁克文擅长书法,能演唱昆曲,热衷收藏古籍与文物,精于鉴赏,与张学良、张伯驹、溥侗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关于"心娇"这一人物,她对商人和文人皆无好感。严公子虽满腹诗书从法国归国,却以怀抱她的枕头、为她当和尚的姿态示人,但心娇得知他所用之资皆来自家族产业后,便毅然决然地断绝关系,认为这样的男人无法真正拯救她。相较之下,她真正倾心的对象是吴将军。笔者认为,有一种女性对力量与权势充满向往——这种特质往往能成为她们的精神指引,因为女性本性中带着某种程度的柔弱,对权力的追求可能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望。曾遇见一位女子坦言:"我对他的爱是真实的,不爱也是真实的。他被捕入狱时,我的感情就随之终结了。"

黄表示,最弱的人往往拥有最强大的内在力量,心娇最终完成了那些旁人难以企及的壮举,展现出令人心折的韧性。张欣则强调,她要塑造的女性形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势,而是具备独特魅力的独立个体。这种女性或许像周旋般游刃有余,却凭借淡然处世的态度避免了深重伤害。正如张艾嘉所言'你不当真就什么也伤害不了你',这种超然物外的特质让男性也难以对她造成实质影响。心娇历经多次贩卖的磨难,却始终保持着求生的本能与安置家人的信念,这种在困境中依然坚守本心的坚韧,正是当代女性力量的生动写照。

黄:三位女性各自经营事业,一位开设医馆,一位经营夜宵店,一位经营茶馆。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广州是否存在现实基础?张欣:确实存在。广州作为商贸重镇,历来推崇实干精神,人们更看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价值。广东女性自古便秉持"自梳女"的传统,即"不嫁人,就靠自己"。我曾接触过一位商人,其饲养的鸵鸟因疫情全部死亡,损失高达三十多万元。面对巨额亏空,她仅以一句"再做别的呗"带过,这种从容与韧性正是岭南女性的特质。广州女性或许不以貌取胜,但她们以务实著称。正如千年商都的称号所暗示的,这里的女性更懂得经营生活,将生存智慧置于浪漫幻想之上。

黄:白桦称您三十年持续高产,相较其他女作家往往五十岁便停笔,您仍保持创作活力且作品渐入佳境,这其中蕴含怎样的创作密码?张欣:我认为核心在于对文学的执着。我年少时便展现写作天赋,小学作文常被当作范文。这种热爱让文字创作成为愉悦而非负担。更重要的是,作家必须保持创作状态,正如老话所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基本功的锤炼才是根本,停笔会让写作技艺生疏。有位朋友曾直言:"张老师,您的创作力源自勤奋而非天赋。"起初我难以接受这种评价,总觉得是才华使然。但随着年岁增长,越发明白:真正的创作生命力,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积累。

图/《一代宗师》

黄:那必须的。

张欣:并非如此,我始终觉得为何他们不认可我的才华?有时候,正是勤奋让他人难以超越。我起点并不高,未曾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后来才进入北大作家班学习。我深知唯有采用最朴实的方法,方能持之以恒地前行。此外,我并未经历那种广为人知的成功——像"街上流行红裙子"般的声名鹊起,未曾获得全国性奖项,也未达到众人皆知的境地,只是始终保持低调平和。这让我深信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唯有不断前行才有可能进步。尽管我不是广州人,但我的性格中也蕴含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只是不轻易表露。若有人质疑我的能力,我便不会轻易离开现场,因为最终的评判仍需依靠作品。我记得有句话曾说:"有人说我写得不够好,不应从事写作。但我就偏偏要以此为业,即便最终证明自己不行,我也认了。我无愧于心,未曾辜负自己。"这恰说明了在困境中不能退缩的道理,就像小说中描绘的每一位女性角色,她们都未曾退却。我认为女性所具备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实为难能可贵。

民国时期,广东女画家冯文凤与张欣展开了一场关于创作与生命状态的对话。张欣谈及保持生命能量的方式时强调,文化层面需要个体保持开阔的视野。她坦言自己与年轻人的互动方式十分特别,且始终秉持真诚态度。这种对生活的强烈好奇心源于她对沉闷氛围的抗拒——无论是遵循资历制度、迎合上级、讨好评论家,还是与作家群体过度关联。她主张创作者应主动融入社会,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立世界。作为一位深陷"红尘"的写作者,她认为欲望不应被压抑或改造,而应成为实现自我的动力。当谈及创作灵感时,她以包袋与水鱼为例说明,主张即兴而为:喜欢的物品就买,想吃的食物就去品尝。她特别指出,写作者需守护自我,保持格局观,不应因某一奖项的得失而情绪失控。更值得强调的是,广州这座城市赋予了她宝贵的平常心,因为在这里,没有人会因职业身份而过分抬高他人。这种认知差异让她看清了某些人"我是作家,我比你们高明"的局限性。黄提到太极修炼中反复练习的如封似闭动作时,张欣回应道:虽然她从未将这种传统技艺视为小说创作题材,但正是这种对世界的持续好奇与深度互动,让她不断发现新的创作元素。她以小说中出现的龙吐珠花为例,讲述自己如何将生活中的细节自然融入文学创作:这株在寒冬枯萎、春日绽放的花卉,其白色球状花苞与红色花朵的对比,恰好呼应了她对场景与时代关系的独特理解——真正的创作应超越时空界限。

广州的老城区仍保留着百年前的建筑风貌与城市肌理。黄女士称赞张老师小说写作极具力量,情感表达尤为深刻,并感叹其对人性的洞察力,进而追问这种特质是源于天赋,还是因个人敏感特质。张欣回应道:并非天赋使然,而是源于独特的创作观念与深层的认知体系。她进一步解释道,认知常被视作人类思维的终极边界,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思维表达,其深度都受限于认知的高度。尽管女作家常被赋予柔情细腻的标签,但真正值得推崇的应是其无情之笔。她以自身为例指出,女性往往容易受他人赞美影响,比如听到'你穿这件衣服好看'便持续穿着,这种行为模式值得警惕。她强调,优秀的作家应当具备理性克制,情感不应泛滥成灾,唯有如此才能穿透表象抵达本质。

许多创作者在写作时往往只追求横向铺陈,而非纵向深入。他们堆砌大量人物、素材和场景,若无法将这些元素有机串联,作品便缺乏灵魂。真正的高手会在创作陷入瓶颈时,持续挖掘故事的纵深,即使前路艰难,也要不断探寻新的叙事可能。当一个角色或情节看似终结时,实际上暗藏后续发展空间,这种对故事脉络的把控与延展正是写作功力的体现。创作者必须主动寻找突破点,即便暂时找不到,也要保持探索姿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作品流于平淡。若有人仅在70%的完成度就止步不前,而他人达到80%便可能被超越,最终在100%的终点线前,前者将被80%的创作者淘汰。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内在的生长性。这种生长性体现在角色塑造上,如同植物自然萌发枝叶。例如苏小姐的人物关系,创作者并无刻意安排两人走到一起,而是通过前期铺垫让情感发展具有合理性。然而当情节发展到关键节点时,若人物关系无法衔接,这种断裂恰恰体现了角色的自然生长规律。没有这种生长性,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作家。

在塑造心娇这一角色时,创作者对她的感情选择保持开放性。虽然无法明确知晓她究竟钟情于谁,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对某些人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对文人阶层的男性角色,这种排斥态度具有鲜明的批判性。通过让心娇在困境中寻求帮助,却避免给予她过度的救赎,才能保持人物的立体感。

当茶馆遭遇破坏时,角色必然要寻求外部支持。但如果在危机时刻立即获得男性的保护,反而会演变成不合现实的"大女主"人设。这种刻意安排的剧情发展会破坏叙事的真实感。而吴将军的突然离世,则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性,这种处理方式让悲剧更具冲击力。

面对"在这个无法依赖他人的世界里,女性该如何获得更好的生存"这一命题,张欣给出了明确回答:唯有依靠自身力量。这种观点强调了女性独立发展的必然性,指出在混乱的现实环境中,自我成长才是最可靠的生存之道。

黄:很多人将'靠自己'视为一种苦难的坚持,但在我看来,真正的自我依靠应当是苦中作乐的智慧。你能在自我经营中保持从容状态,既拥有创作活力又保持持续输出,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值得赞叹。

张欣:这涉及两个层面的思考。如果反过来推演,我辛苦写作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却发现自己依然困顿?这种因果关系似乎存在悖论。当一个人误以为付出越多就值得越多回报时,实际上可能正在陷入情感陷阱——你越是倾尽所有,对方越容易将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关于良好状态的来源,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命题。在缝纫机前写作时,既要忍受寒风又要为他准备饭菜,这种状态与才华的平衡才造就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正如某位歌手所说:'状态比才华更重要',这句话切中要害。当一个人处于创作高峰时,灵感便如泉涌;而缺乏状态的才华,终究难以突破桎梏。

广州女画家陆梅以细腻笔触描绘民国女子与服饰之美。她强调女性应坚持自我,不受他人言语左右,认为真正自由的创作源于对自身生活的深度沉浸。若他人热衷于创作穿越题材,你亦可大胆尝试;若他人偏爱意识流写作风格,你亦能从容驾驭。如何成为作家?关键在于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被外界喧嚣所扰,方能守护创作的纯粹性。

关于衰老这一命题,张欣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改变可控之事,接纳不可控之变。她认为衰老虽带来生理层面的衰退,却拥有独特的公平性——对所有人平等降临。当岁月沉淀,生命会赋予我们回望的智慧,而文学的本质正是对过往的凝视与重构。青年时期擅长写诗,却难成就小说佳作,因心智尚显稚嫩;待到成熟老练,方能驾驭复杂叙事。衰老带来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在时光长河中积累的洞察力,让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发生质的飞跃。

广州女画家陆梅以民国女子为主题创作,强调在岁月沉淀中需注重心灵养护。她认为真正的养生在于留出时间自我沉淀,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储蓄;面对衰老,更应懂得做减法,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有序。正如日本的"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所言,自我照顾是根本,而身体保养不仅是锻炼,更需要守住心性。偶尔品一盏参茶,保持呼吸节奏,正是对年岁的一种温柔抵抗。黄问及对抗衰老之道,张欣则指出:年轻是一种对永恒的体悟,当岁月渐深,更需懂得守护自己的才华与青春印记,这些凝结于作品中的精神财富,终将成为无法被他人夺走的生命印记。

作为创作者,你所有的成就、所获尊重与被爱戴的光芒,皆悄然凝结于笔下的文字之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创作,或许正是他人生命中的明灯——在深夜里照亮前行的路。因此我反复叮嘱:你无法真正脱离文学现场,无法停止创作,因为作品承载着你全部的梦想与渴望,它既是滋养灵魂的甘露,亦是抵御时光侵蚀的盾牌。请谨记此言。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