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扇公主”到“魔童闹海”:中国动画这样崛起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94更新:2025-09-07 05:41:14

春节档之后,《哪吒之魔童闹海》持续创造票房佳绩,累计票房已突破150亿元人民币大关。该片不仅以遥遥领先的地位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更超越《头脑特攻队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两甲子的喝彩:中国电影特展"特别策划中,专设"动画先声"单元追溯中国动画发展脉络,使观众得以在银幕上重拾百年中国动画的辉煌记忆。1934年诞生的《鼠与蛙》(又名《飞来祸》)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动画片之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曾举办过学术放映。该片与《伊索狐》同属改编自《伊索寓言》的作品,采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形式讲述鼠与蛙因亲密无间而遭受灾难的故事,借此向学生们传递人际关系应有的边界与分寸。这种创新制作手法其实早在1931年万氏兄弟创作的《纸人捣乱记》中已有所实践,据万簌鸣回忆,这一做法最初源于节约制作成本的考虑。

1941年,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同时亦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该片由万氏兄弟执导,其创作灵感源自1937年问世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动画长片的佳作,曾由开中国动画先河的杨左匋担任动画设计师。在抗日战争期间,万籁鸣与万古蟾以"孤岛"时期的上海为创作背景,将西游记故事改编为兼具民族精神与艺术创新的动画作品。尽管人物造型与动画技法明显承袭迪士尼风格,但影片通过本土化叙事与象征手法,将反抗强权、保家卫国的主题融入神话框架,特别是片尾众人联合对抗牛魔王的场景,成为激励民众抗战精神的象征,引发轰动,成为票房佳作。万氏兄弟在此基础上展现的创造性改编,为后世动画创作者提供了珍贵的范本,其艺术价值更被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所推崇,直接启发了其开创成人动画的创作之路。

1947年,新中国首部木偶片《皇帝梦》诞生,由陈波儿担任导演。抗战胜利后,万籁鸣与万古蟾南下香港,投身电影美术设计与场景布置领域。与此同时,位于东北边陲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正致力于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东影厂长袁牧之提出"七片生产"战略,将美术片纳入重点创作方向。原满映的日本美术师持永只仁受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照片启发,建议拍摄反映时政的木偶动画。陈波儿采纳该创意后,创作出讽刺国民党政权的剧本《皇帝梦》,巧妙融合京剧舞台元素与唱腔艺术,通过夸张手法揭露统治阶层的腐化与荒谬。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动画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木偶片实为万超尘于1939年执导的《上前线》,而《皇帝梦》作为新中国时期的开创之作,标志着木偶动画艺术的新篇章。

1948年,新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动画影片《瓮中捉鳖》。该片由方明担任导演,采用漫画形式创作,借由艺术手法讽刺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同年,东影在《瓮中捉鳖》取得成功后,又拍摄了另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动画作品《皇帝梦》,进一步推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在技术条件有限、人才匮乏的历史背景下,持永只仁作为主创人员,结合漫画家华君武的设计建议,完成这一系列开创性动画的制作。尽管影片在制作工艺上存在粗粝之处,但其在有限资源下实现的突破性成果,成为新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这两部作品的成功推出,东影美工科的卡通创作团队不断壮大,最终成长为支撑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核心力量。

《骄傲的将军》作为1956年诞生的中国动画片,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该片由特伟与李克弱联合执导,延续了万氏兄弟早期受美国动画影响的创作轨迹,同时在上影美术片组成立初期,团队成员曾深入研习苏联动画的制作技法。特伟与方明等核心创作者通过反复观摩与逐帧分析苏联动画,逐渐意识到单纯模仿美苏及东欧动画模式难以推动国产动画的发展。因此,他主导创作了《骄傲的将军》,首次系统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制作,标志着中国动画学派的正式形成。影片巧妙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特色,借鉴京剧脸谱的视觉符号,并运用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手法,以"骄兵必败"的历史典故和"临阵磨枪"的寓言故事,塑造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画经典。

《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片,由万古蟾执导。这一体裁源于汉武帝时期的皮影戏,历经两千余年传承发展,最终与民间剪纸艺术结合形成独特的动画表现形式。其技术原理采用平面镂刻的关节纸偶,通过玻璃背景纸片定位,配合逐格拍摄与连续放映技术,使画面产生连贯动作。影片初期拍摄因技术限制未能成功,后由胡进庆等动画师借鉴原画设计方法改进工艺,成功塑造出猪八戒"吃西瓜"的生动形象。该作品并非取材自《西游记》原著,而是改编自童话作家包蕾的原创故事,创作灵感源自孩童贪吃饼干的日常行为。该片最终于1980年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之作,1960年首度问世,成为全球首部水墨动画片。该片由特伟、钱家骏、唐澄三位导演共同创作,其艺术成就不仅在1962年斩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更在1961年提前一年荣获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作为承载中华美学精神的水墨画形式,其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独特地位。这一创新尝试源于阿达、段孝萱等人的构想,在陈毅副总理倡导"让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启动水墨动画实验。钱家骏受朵云轩木刻套印工艺启发,独创多层叠印摄影技法,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影片制作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集体智慧,原动画创作与摄影团队全员参与,完美诠释了中国动画人"有志者事竟成"的创作精神,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开创了动画艺术的新境界。

《黑猫警长》作为1984年至1987年间中国首部动画系列片之一,由戴铁郎、范马迪、熊南清三位导演共同执导。2019年戴铁郎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无数粉丝在该动画的网络视频平台发布弹幕,纷纷打出主题曲歌词"向你致敬"。观众们用这种方式缅怀这位曾为中国动画注入灵魂的"黑猫爷爷",也在追忆那个已逝的纯真年代。尽管许多观众提及"童年阴影",但正是这种看似负面的元素,提前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以理性之光守护生活热爱。该系列片停更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版权争议。这一现实困境反而赋予作品独特的"残缺美",成为观众推崇与怀念的源泉。

这部作品或许更接近一场关于诗仙李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尽管影片对高适与李白情谊的叙述稍显绵长,但流淌在叙事脉络中的诗意力量始终如炽。近三小时的篇幅里,跌宕起伏的壮怀激烈与幽微苦闷交织,将诗人的漂泊人生与时代困境娓娓道来。当罗大佑沧桑的歌声在片尾响起,观众仿佛能触摸到盛唐气象的余温,感受到历史长河奔涌的波澜——成年人在史诗般的叙事中体悟人生况味,孩子们则在璀璨的诗画世界里获得历史启蒙。影片巧妙融入唐代文化元素,如李白对相扑的涉猎、女性在男装世界中的风采,令人耳目一新。该片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以瑰丽的画面与深刻的人文思考,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流动的动画诗史。

《环球银幕》2025年3月刊将为您呈现“中国百部经典动画”完整专题内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