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昀、毛晓彤主演《霍去病传奇》积压9年,删减到75集后过审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55更新:2025-09-07 09:31:30

2025年4月1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通告引发影视圈广泛关注——历时近九年的历史剧《霍去病传奇》正式更名为《风起大漠》,从原定92集精简至75集后终于获得发行许可。这部由张若昀、毛晓彤、白宇等主演的浩大制作,自2016年启动拍摄以来便遭遇诸多波折,经历了历史题材争议、内容审查调整以及市场环境变化,成为国产剧"马拉松式制作"的典型案例。

一、一场“去争议化”的重生

1. 历史争议与剧名更迭:该剧在立项阶段因“传奇”的定位就引发了历史爱好者的讨论。作为“封狼居胥”的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历史事迹本就具有浓烈的戏剧色彩,但初期公布的剧情被指过度虚构,例如对汉匈关系的简化处理和霍去病情感线的戏剧化改编,引发广电部门大量投诉。更名《风起大漠》不仅是弱化个人英雄叙事的策略,更意味着创作方向的转变——从聚焦霍去病个人经历,转向以大漠为背景展现汉武帝时期边疆战争的宏观图景。这一调整既降低了争议风险,又契合了当代观众对史诗感的追求。

2. 从92集到75集:删减背后的多重博弈:删减幅度达17集,超出常规范围,反映出创作、审查与市场的三方博弈。在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创作之间,剧组删除了部分支线剧情,如霍去病与蓁娥(毛晓彤饰)的戏剧化感情线,转而强化对《史记》《汉书》等正史的参考依据,避免“狗血化”争议。为符合主流价值观,对汉匈战争中的政治博弈和民族融合等敏感议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确保内容导向与“民族团结”主题一致。同时为适配流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特点,将剧集体量控制在75集,降低因篇幅过长导致的弃剧率。

二、用“硬核”打磨历史质感
1. 实地取景与场景还原
为还原大漠战场的恢弘气势,摄制团队深入鄂尔多斯、贵州都匀等地,历时11个月完成外景拍摄。80%的场景均采用实景搭建,其中秦汉影视城占地16万平米,专门复原了汉代城池结构。剧组对战马、铠甲、兵器等道具进行严苛的汉制复原,力求让每帧画面都具备纪录片级的真实感。张若昀在采访中坦言:“拍摄期间每日需负重30斤铠甲骑马,沙尘暴中视线模糊到几乎睁不开眼,但唯有亲历这种真实体验,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2. 战争戏的“去特效化”
区别于当下古装剧依赖绿幕技术的拍摄方式,《风起大漠》选择以实拍呈现冷兵器战争。万马奔腾、箭雨遮天的激烈场面均由真人完成,演员需接受骑射、近身格斗等专业训练,甚至挑战跳火海、冰河冲锋等高危动作。导演张健(代表作《雪豹》)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战场体验,让观众看到历史剧应有的‘血性’,而非虚假特效堆砌的视觉包装。”

三、实力派如何“撑起”历史魂
1. 张若昀:从“范闲”到“霍去病”的蜕变
凭借《庆余年》《雪中悍刀行》巩固其在男频剧领域的领军地位的张若昀,此次挑战17岁封侯的霍去病。剧中剧照展现其身披重甲、目光如炬的形象,既保留少年将军的锋芒,又透出名将的沉稳气度。导演对其表演给予高度评价:“他精准诠释了霍去病的‘神性’与‘人性’,既有单骑受降的孤勇,也有对蓁蛾的隐忍深情。”
2. 毛晓彤:从甜妹到“悲情公主”的转变
毛晓彤突破过往灵动形象,转型出演和亲公主蓁娥。其与霍去病的情感线成为全剧罕见的情感主线,预告片中的牢狱对峙戏份中,她含泪凝望的瞬间将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撕裂感演绎得细腻动人。
3. 黄金配角团:戏骨与新生代的碰撞
胡军以匈奴大单于的形象登场,仅凭城头拔刀时的眼神便传递出草原霸主的冷酷气场。白宇饰演的匈奴王子伯力与张若昀形成强烈对手戏,被观众盛赞为“史诗级对手戏”。黄维德诠释的汉武帝则展现出帝王威严,朝堂权谋戏份堪称“教科书级演出”。

四、《风起大漠》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历史剧类型在近十年遭遇严重边缘化,随着仙侠、甜宠、悬疑等题材的强势崛起,基于史实的历史剧几乎消失殆尽。该剧的出现恰逢其会,精准把握观众对粗制滥造的"伪历史剧"产生审美疲劳的时机,采用六天横跨五国的紧凑叙事节奏展现强情节,既吸引年轻群体的观看兴趣,又通过严谨的服装道具考据维系历史迷的审美期待。其二,创作者大胆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将霍去病这一被后世神化的历史人物还原为血肉之躯。标志性场景"单骑受降"在保留史书记载的果敢特质同时,着重刻画其对将士命运的复杂考量,体现了编剧团队"不制造战神,只讲述时代浪潮中崛起的军事天才"的创作理念。

在快餐化娱乐盛行的当下,历史剧《风起大漠》的过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部历经九年筹备的作品不仅标志着制作方的突破,更预示着历史剧创作正迎来新的转机。它印证了观众对深度历史叙事的持续渴求,正如网络热议所揭示:"唯有坚守历史内核的创作,才能为国剧注入生命力。"随着排播倒计时的临近,这场以匠心精神构筑的历史剧革新尝试,或将引领沉寂已久的剧坛重新焕发生机,其最终呈现值得拭目以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