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06更新:2025-09-07 09:43:28
他曾热衷于绘画,常在厨房餐桌旁专注作画,连续数小时沉浸在创作中。然而某天突然提出想要一台电脑,我们便为他购置了设备,包括桌椅、耳机和键盘。他自此封闭在房间内,我们以为这种隔离能保护他。谁会料到房间内的平静竟被打破?当杰米的父亲从警察提供的监控视频中看到13岁儿子刺死同班女生凯蒂的画面时,所有疑问都化作无解的震撼。这部围绕少年谋杀案展开的英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并未直接复现案发细节,而是通过学校、家庭及少年羁押期间与心理专家的对话三个维度,刻画其成长环境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剧集上线Netflix后迅速登顶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榜首,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更公开表示携双胞胎观剧。正如剧集引发的广泛讨论所展现,它直接推动英国中小学开设反厌女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理解边界设定、处理情绪挫折,并关注自我与他人的需求差异。
2025年3月31日,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与《混沌少年时》创作团队召开圆桌会议(图源:wikipedia)。约两年半前,该剧主演史蒂芬·格拉汉姆在目睹多起青少年恶性事件后,与编剧杰克·索恩展开合作。两人最初苦于寻找男孩犯罪动机,直到助手建议他们关注incel(非自愿独身者)文化。索恩为此购置新手机,创建独立社交账号,花费半年时间深入研究网络社群,最终揭示出这一群体的极端心理状态。潜伏在虚拟世界中的‘巨兽’令他感到恐惧,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核心议题。
在智能手机深度渗透青少年生活的当下,社交媒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愈发引发关注。近年来,多国已出台相关限制措施,例如澳大利亚禁止16岁以下群体使用社交媒体,丹麦计划在校园内禁用智能手机,法国则已在中小学校实施禁令。索恩在采访中呼吁英国立法者应跳出单纯讨论影视剧的框架,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制定相应法律。
社交媒体是否应为社会问题承担罪责?在人手一部智能设备的时代,虚拟空间何时会演变为致命的导火索?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犯罪题材在影视作品中已形成经典叙事模式,但近年来呈现新变化——昔日活跃在街头的‘浪荡青年’逐渐隐匿于屏幕背后,虚拟世界成为他们释放压抑情绪和隐藏危险想法的新阵地。
上世纪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人物小四常在台球馆、小树林与排练场之间游走,而今在《混沌少年时》里,杰米则习惯于归家后紧闭房门,沉溺于电脑屏幕前。母亲轻叩房门提醒他次日需早起上学,却换来沉默与灯光的瞬间熄灭。苏格兰作家欧文·威尔士凭借1993年出版的《猜火车》声名鹊起,其同名电影亦成为英国地下文化标志。2023年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他坦言如今创作犯罪题材的灵感获取方式已从与人共饮、倾听故事转变为浏览社交媒体,直言"网络平台展现出最真实的、未经修饰的现实"。
在《混沌少年时》的截图中(图源:豆瓣),人们已将除实体存在外的几乎所有资源都置于数字世界中。这一媒介演变历程呈现渐进式发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前教授乔纳森·海特曾于2008年购入初代iPhone时,将其比喻为"数字瑞士军刀"——集成了各类随用随取的实用工具,甚至包含手电筒功能。然而同年7月苹果推出App Store应用商店后,这种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第三方应用的可下载性打破了原有生态,开启了应用程序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格局。至2013年,苹果与谷歌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双双破百万,这被视作虚拟平台争夺注意力经济的起点。现代人不仅将生活事务全面交付手机处理,更形成了全天候使用不同应用程序的习惯,将每日时间切割分配给各个数字服务载体。
手机如同加密的日记本,成为现代人私密空间的象征。这款智能设备存储着大量个人独处时的信息碎片,包括浏览偏好、消费习惯与聊天记录,其中既有私密不愿公开的内容,也可能包含绝对不能外泄的敏感信息。这种数字媒介将完整的人性切割为两个维度: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貌与社交媒体上的虚拟形象。只有通过这两种形态的拼接分析,才能更立体地还原个体的完整人格。这一创作逻辑正是威尔士在新时代犯罪题材中的核心理念,也解释了为何在真实案件曝光后,网友会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账号进行"人肉"搜索,挖掘犯罪线索。
同样聚焦数字空间的《网络谜踪》则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对亲密关系的侵蚀。影片中16岁女儿的突然失踪,促使父亲通过她的笔记本电脑展开调查。随着探索的深入,父亲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女儿在数字世界的互动模式存在根本差异:他的电脑界面保持着简洁有序的风格,而女儿的设备则呈现出开放式的社交场域。那些在直播平台上倾诉的心事,竟成为父亲从未涉足的隐秘领域。当女儿失踪前就已悄然遗失于数字深渊时,社交媒体对亲密关系的侵蚀所引发的隐秘恐惧被推向高潮。而在《混沌少年时》中,杰米父亲面对儿子"在房间里学坏"的困惑,同样暴露出对网络空间的忽视。那个在停车场对女同学怒目相向的13岁少年,其真实行为轨迹与网络空间中埋藏的隐秘线索形成对照。父亲对数字世界的认知盲区,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青少年行为预警的阻碍,也加剧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混沌少年时》剧照(图源:豆瓣)第二幕揭示了杰米朋友圈中暗藏的极端思想符号体系,诸如incel、厌女倾向与男性气质认同等概念。当警方追踪其Instagram账户时,杰米仅能解读出"他们在交流"这一表层含义,甚至误认为是友谊。实际上,网络空间不仅潜藏阴暗心理,更催生出特定群体的隐秘语言体系。其中,紫色爱心象征性饥渴,黄色心形暗示"我对你有兴趣",炸药符号代表红色药丸,而"二八定律"则被解读为"最吸引人的20%男性占据80%性爱资源"。这些密语体系在《混沌少年时》中展现,却与现实中的incel群体形成镜像对应。牛津词典对incel的定义为"无法建立两性关系的年轻男性网络社群,通常对女性持有敌意观点"。正如朴次茅大学犯罪学与网络犯罪研究讲师丽莎·苏吉拉博士指出,共享的极端世界观和专属术语对那些难以在线下面对面表达偏见的群体具有强大凝聚力。各类网络社群和虚拟平台则成为这些思想滋生、蔓延和扩散的温床。值得注意的是,"红色药丸"这一核心隐喻源于1999年电影《黑客帝国》,其中主角尼奥需抉择觉醒或沉睡。对于incel群体而言,服用红色药丸的象征性时刻在于他们"意识"到,在政治正确泛滥的时代,女性主义的强势地位使男性成为真正的受害者,而所有挫折都源于女性。这种认知扭曲塑造了群体特有的话语逻辑,将个人困境升华为集体主义叙事。
关于incel群体的社会性成因,学界存在多元视角。传统观点倾向于将其视为存在特定社会问题或心理特征的群体,例如电影《混沌少年时》中的角色杰米,其家庭背景为工薪阶层,父亲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且陪伴时间有限。然而,这种单一归因可能加剧认知偏差,导致将被边缘化的白人男性群体与特定经济阶层过度关联。另有研究者从劳动力市场变迁角度切入,认为随着体力劳动的社会价值逐渐削弱,女性就业率上升并可能进入更高管理岗位,这种结构性变化引发了部分群体的焦虑。英国作家劳拉·贝茨在其非虚构作品《隐秘的角落》中通过为期一年的网络潜伏研究指出,incel社群成员的背景涵盖多个层面:既有因移民群体冲击而产生职业与性领域挫败感的蓝领工人,也有身处特权阶层却面临政治地位被质疑的私立学校毕业生,显示该群体的经济与社会身份具有显著多样性。
对社会竞争体系和传统流动路径的稳固性产生怀疑却屡屡受挫,更可能是引发incel群体仇恨情绪的核心因素,这种竞争往往以阶级、种族或性别作为划分标准。在《混沌少年时》中,杰米目睹男同学传播凯蒂的裸照后,试图在她情绪低落时发起约会邀约,却遭遇凯蒂的直接拒绝,并在社交媒体上被贴上"incel"标签。这一标签意味着被女性群体所排斥,而杰米认为评论区的点赞量、日常被形容为"长相普通"的评价,都印证了这种社会判定。他无法承受由此产生的羞耻感,最终酿成了悲剧性犯罪。即便在被拘禁期间,他仍执着于与女心理学家的对话,反复质问自己是否仍被女性所喜爱,时而表现得温顺顺从,时而流露出极端威胁倾向。
对性方面的挫败感产生恐惧,并以此作为衡量自身是否受辱的依据,源于社会将性征服力视为男性气质的核心标准。这种观念不仅影响着异性间的互动,更深刻塑造着同性群体对彼此的评价体系。美国纪录片《面具之内》揭示了男子气概的社会建构如何伤害男孩、男人乃至整个社会。NFL前球员乔伊·厄尔曼指出,体格与力量、名利地位等外在表现同样被视作男性气质的象征。他童年时在父亲的强制训练中首次意识到"男子气概谎言",父亲带他进入地下室进行拳击训练,并严厉禁止他表达情感,这种教育方式让他深刻感受到性别角色期待带来的压迫。
《混沌少年时》截图(图源:豆瓣)国外学术期刊《当代心理学》发表的研究表明,2018年incel论坛版主发起的调查中,仅有1/3的男性受访者表示拥有朋友。在该论坛的100个讨论帖中,"孤独"位列最受关注的关键词前1000名。另一项对照实验显示,当将incel男性与普通男性(非incel)的约会软件账号进行比较时,52%的非incel男性会在个人资料中展示与朋友的合影,而这一比例在incel群体中仅占18%。研究指出,孤独感容易使个体陷入信息茧房,通过群体认同寻求现实中的情感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对男子气概的批判常被曲解为全盘否定男性群体,导致难以被广泛接受。面对男子气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部分群体选择通过维护传统权威、强化性别优越感并归咎于外部因素来维持现状,这种心理机制为社交媒体内容的渗透提供了机会。incel作为厌女网络的分支,其所属的更广泛社群被称为男性圈(manosphere),这一群体普遍持有反女性主义和极端男性至上主义立场。其中代表性人物安德鲁·泰特在《混沌少年时》中被提及,他在社交媒体X上拥有超1000万粉丝,公开宣称自己为绝对的厌女者。尽管主流平台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已将其账号封禁,但其思想传播仍持续存在。都柏林城市大学反欺凌中心的研究显示,通过分析10部手机上10个账户的内容推荐,无论初始搜索关键词如何普通,所有男性账户在实验开始23分钟后均收到包含男性主义、反女性主义及其它极端主义内容的推荐视频,这些内容通过激发男性在经济与情感领域的不安,传播女性服从观念并反对性别平等。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相关内容(图源:都柏林城市大学反欺凌中心研究报告)揭示了性别议题的复杂性。《混沌少年时》中杰米的父亲提及,其在搜索健身相关内容时,却频繁接触到宣扬性别刻板印象的视频,这类内容甚至明确指导男性如何对待女性。这一现象折射出父母难以实现对子女的全面保护,凸显了平台内容监管的迫切性。研究指出,推荐算法在塑造用户信息接收方式方面具有显著影响。Ipsos与伦敦国王学院2024年的联合报告显示,英国16至29岁男性群体中,有20%的人对安德鲁·泰特持有正面认知,尽管该人物涉及多项严重指控;另有16.7%的年轻男性认为女权主义弊大于利。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语境存在差异,但性别歧视性言论同样在网络空间蔓延。以"孙笑川吧"为例,该贴吧最初并未聚焦厌女内容,但近年来逐渐演变为歧视性言论的集散地,成员通过造谣、角色扮演、诱导性言论等手段实施网络暴力。《南方周末》两年前的报道提及,一位孙吧资深用户指出,该贴吧已形成类似"网络公厕"的恶劣生态,大量恶意言论和性别歧视内容的聚集,本质上源于平台对性别争议话题的容纳功能。他观察到,"男性用户占据多数的孙笑川吧,实质上承担了为持不同立场群体提供发声空间的角色。"这一现象凸显了社交媒体在性别议题传播中的特殊作用。
截至2025年4月14日,孙笑川吧已吸引689万关注者,累计发布内容突破2亿条。面对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欧洲多国已出台政策,限制中小学生使用此类平台,旨在将青少年与极端言论隔离。然而,此举是否能消除其他年龄群体的潜在影响?若失去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极端主义是否真的能被彻底遏制?对此现象的成因、传播机制及其对现实行为的引导作用,亟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研究可参考:[美] 乔纳森·海特所著《焦虑的一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赵学坤译,彭凯平审校,湛庐文化与中国纺织出版社,2025年3月)、[英] 劳拉·贝茨的《隐秘的角落》(李少波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2月)以及多篇学术与媒体分析文章。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