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还有比《白雪公主》更烂的经典改编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74更新:2025-09-07 15:03:25

尽管在选角阶段就引发广泛争议,甚至被观众激烈吐槽,但影片上映后却以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颠覆了所有预期,让全球观众反复体验‘瞳孔地震’的冲击。

冰 姐不说你知道吗,迪士尼耗时十年精心打造的经典改编作品《白雪公主》已于3月21日全球上映。尽管在选角阶段就饱受争议,但影片上映后仍意外引发观众强烈震撼,多次出现“瞳孔地震”的反应。更令人意外的是,该片刷新了近年来电影口碑的最低纪录——豆瓣评分仅4.0,烂番茄新鲜度不足41%,IMDb评分1.5分(满分10分),高达91%的观众选择打出1分的极端评价。

IMDb评分仅有1.5分(满分10分),堪称迪士尼百年发展史上最为惨重的失利。除了口碑遭遇严重滑坡,全球票房表现同样低迷。北美市场首周仅收获4300万美元,欧洲多国创下迪士尼真人电影的票房新低,中国市场上映11天累计票房仅829万元,观众观影意愿明显不足。

截至4月1日,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全球总票房仅达1亿美元,市场预测显示其最终票房或将徘徊在2.15亿至2.35亿美元区间。根据多家国际媒体报道,这部高投入影片自上映以来遭遇票房与口碑双重困境,或将成为迪士尼近年来最失利的真人电影改编项目。《每日电讯报》与美国“截止日”网站等机构指出,该片北美市场首周票房为3600万美元,海外市场收入1.07亿美元,总票房表现远低于制作方预期,甚至不及2019年票房失利的《小飞象》真人版(3.53亿美元)。更严峻的是,影片次周北美票房骤降66%,仅收获1420万美元。若按当前趋势推算,全球票房预计在2.25亿美元左右,但其总成本高达4.1亿美元,其中制作费用因好莱坞罢工与英国片场火灾延误累计超支至2.7亿美元,全球营销支出达1.11亿美元,其他运营成本2900万美元。即便计入流媒体版权与衍生品收入,按照50%分成比例计算,最终或仅能回本1亿美元,导致2.5亿美元的亏损。如此惨淡的票房表现,引发了全球影迷罕见的集体声讨,堪称近年来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争议事件。

在《白雪公主》的剧照中,女主角瑞秋·齐格勒的肤色较深,实际上拥有拉丁裔血统。这一细节恐怕只能被视为影片中最不显眼的瑕疵。原著中白雪公主的名字源于"皮肤如雪"的意象,而编剧团队为契合故事背景,将名字解释为"在暴风雪中诞生的婴儿",以此巧妙规避肤色设定的矛盾。

《白雪公主》真人版选角引发诸多争议,拉丁裔混血演员瑞秋·齐格勒因肤色和造型被指与角色设定不符,而盖尔·加朵的出演则相对受到认可。影片中魔镜对白雪公主的赞美颇具说教意味,试图通过"心灵美"这一模糊概念来掩饰外貌争议,这种强行赋予价值的解释遭到网友调侃。更令人意外的是,原作中象征纯洁爱情的王子形象被重新塑造为盗贼头目,与七个手下共同作案的设定,与童话原版形成了鲜明反差。

盗贼身份的男主角意外成为公主的伴侣,未经许可强吻昏迷的公主,这种将恶行与浪漫强行绑定的设定究竟是在挑战传统叙事还是刻意制造冲突?更令人瞠目的是,新版白雪公主被重新塑造为"独立女战士"形象,她不再等待王子解救,而是立志攀登权力巅峰,原版经典旋律《有一天我的王子会来》被替换为充满女权色彩的《等一个愿望》。在森林场景中,七个小矮人集体沦为公主的仆从,负责所有家务与建筑维护,而白雪公主本人则游手好闲,这种反差十足的权力关系堪称戏剧性巅峰。当故事已发展为现代独立女性的奋斗叙事,为何仍要保留小偷强行吻醒公主的桥段?难道不该是公主主动拯救这位身份可疑的男主角?表面完美的皇后在实力层面全面压制白雪公主,却因内在魅力不足被士兵反叛,这种设定漏洞明显。最终白雪公主的胜利方式竟是通过逐一呼唤士兵姓名,以"美丽心灵"完成感化,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结局凸显了叙事逻辑的混乱。此类充斥着逻辑漏洞与低龄化思维的叙事设定,实属对观众智慧的亵渎。

戏外,两位女演员持续增加戏份,而戏内胡编乱造的情节已激怒观众。瑞秋·齐格勒曾公开批评原版动画陈旧,甚至将王子贬称为"跟踪狂",这些争议言论引发了广泛抵制。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在电影上映前陷入"歧视亚裔"的舆论风波。当时一位亚裔博主礼貌请求合影,她却以傲慢态度拒绝,眼神中满是轻蔑。在博主离开后,她还指使助理上前施压,要求停止拍摄。相较之下,她对白人博主则表现出亲和力,合影互动自然流畅。这种双重标准让观众愤怒至极。事件发酵后,瑞秋不仅未表歉意,反而在社交平台发布带有侮辱性手势的图片,配文"尊重女性",企图以荒诞方式回应质疑。这样的行为完全背离了角色本意,令观众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加朵公开表态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也使迪士尼不得不缩减洛杉矶首映礼规模,大幅削减记者席位,仅保留摄影团队和剧组人员。在技术层面,这部耗资巨大的作品却呈现出令人失望的制作水准,特效粗糙得令人难以置信,场景缺乏真实感与艺术质感,完全丧失了童话应有的梦幻氛围。

在CG技术应用过程中,为避免对侏儒群体的潜在冒犯,某些影视作品将传统角色"七个小矮人"替换为虚构的"魔法生物"。这一做法虽出发点值得肯定,却导致了双重困境:一方面使侏儒演员失去本应获得的参与机会,引发群体性不满;另一方面CG动画与真人表演的融合度不足,造成角色形象割裂,削弱整体叙事连贯性。当技术革新遭遇文化敏感性考量时,如何在尊重多元价值与艺术创作自由间取得平衡,成为值得深思的议题。

近年来,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因角色特征引发争议,其标志性的“大嘴”设定被舆论批评为过度夸张,甚至被戏称为“能一口吞下十个毒苹果”。这一现象折射出好莱坞在“政治正确”浪潮下愈演愈烈的商业化倾向。为迎合特定群体的审美偏好,部分影视作品刻意植入多元文化元素,却忽视了故事本身的生命力。《小美人鱼》启用非裔演员重塑经典,《哈利·波特》系列亦进行种族多元化改编,而《永恒族》则因角色塑造混乱、叙事逻辑断裂被观众诟病。这些改编看似推动社会进步,实则使影片沦为政治口号的载体,丧失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价值。迪士尼本应通过真人版诠释经典童话的永恒魅力,但《白雪公主》的改编却因过度迎合而陷入尴尬境地,既背离了原作精神,也未能满足当代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期待。

围绕两位女主演的戏外争议,经典IP的改编正面临更复杂的挑战。此类改编既可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亦可融入现代价值观,但核心前提是必须以观众情感共鸣为基石,避免无意义的改写。毕竟艺术作品的根本价值在于叙事的完整性。迪士尼影业负责人大卫·格林鲍姆指出,未来经典动画的改编需以创新为核心,而非简单复刻。《黑白魔女库伊拉》中对朋克风格的大胆运用便成为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随着观众对"政治正确"叙事的审美疲劳与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升级,迪士尼不得不重新调整创作策略。据"截止日"网站分析,在年轻明星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发声的当下,制作方需要在表达自由与商业利益间建立更精准的平衡,而这场耗资1.15亿美元的改编实验,或将重塑好莱坞的IP开发范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