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纪录片《寻画蜀道》明晚首播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87更新:2025-09-07 15:38:57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文明底蕴深厚。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显著特征。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其文化遗产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四川已认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稳居全国第三。在遍布巴蜀大地的浩瀚文博遗存中,保存着众多珍贵古代壁画艺术瑰宝,这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的艺术珍品,深刻展现了古蜀文化的精髓与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作为中国古代巴蜀地区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人文精神与艺术价值交融的典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德阳市新闻传媒中心紧扣中央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以四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主题,于2024年初启动了人文历史纪录片《寻画蜀道》的创作。历时一年多的精心筹备,该片于2025年3月完成制作。纪录片共两集,单集时长49分30秒,总时长达99分钟,开创性地实现了对全省现存古代壁画遗迹的全面影像记录。通过展现从东汉至明清时期四川壁画艺术的演变历程,突出中华文明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还原古蜀道沿线壁画艺术的神韵风采,呈现匠人精妙的创作技艺;更以壁画守护者的故事为线索,立体勾勒出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寻画蜀道》将于2025年4月5日至6日20:15在德阳新闻综合频道首播,同时通过微信视频号"德阳日报"、"德阳头条"同步推送,让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感受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穿越秦岭、跨越巴山,贯通古今。古蜀道自关中平原蜿蜒而过,历经千山万水抵达四川盆地,因险峻奇绝而名扬天下。这条古老的交通要道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线,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与独特的文化地理印记,两千多年来始终扮演着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角色。

自东汉起,源自古印度的佛教壁画艺术在中国逐渐生根发芽,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等重要历史阶段,在艺术形式上不断中国化,并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壁画艺术如何在蜀地扎根?它与西域、中原北方石窟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文化纽带?若壁画能开口述说,它们又会向我们诉说什么?古代画师以珍贵的矿物颜料甚至黄金描绘出的瑰丽世界,究竟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图景?面对岁月侵蚀,如何让这些承载千年文明的壁画重获新生?纪录片《寻画蜀道》以这些引人深思的命题为创作核心,通过邀请省内多位历史文化学者担任"探寻人",以德阳白马关为起点,分南北两路沿蜀道主脉金牛道展开探访,足迹遍及广元剑阁、绵阳平武、德阳广汉、成都新津邛崃、遂宁蓬溪等地,更延伸至甘肃、江苏、山西等地,深入古刹与山林荒野,揭开古代蜀道文化珍贵的壁画密码。

浩瀚星空洒落光辉,千年文脉汇聚蜀地;若论四川壁画艺术之起源,尚存北方粗犷与西域风情之痕迹,至隋唐时期则彻底融入本土,与巴蜀石窟共耀华夏文明。

受历史变迁影响,《大圣慈寺画记》《成都古寺名笔记》《益州名画录》等记录四川唐代壁画的文献已散佚不传,但武周时期的广元千佛崖莲花洞顶壁画与皇泽寺《心经》洞窟壁画却得以保存,不仅印证了文献记载的珍贵信息,更与敦煌壁画形成艺术对话,成为见证盛唐壁画辉煌的活态史料。

成都大慈寺现存壁画群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堪称与敦煌壁画齐名的瑰宝。在探访古蜀道最南端的成渝地区时,学者唐林对此发出感慨。五代后蜀时期,四川壁画艺术依然蓬勃繁荣,巴中巴州区大溪口村唐宋时期的礼佛图等作品,生动展现了该时期壁画创作的原生态风貌。历经元明战争的洗礼,四川壁画艺术仍以坚韧姿态留存至今,剑阁觉苑寺、平武报恩寺、蓬溪宝梵寺、广汉龙居寺、新津观音寺等处的壁画,不仅技艺精湛,更为研究巴蜀地区壁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至清代,尽管整体呈现衰退趋势,但仍有绵阳马鞍寺、德阳罗江宝镜寺、江油厚坝镇万寿寺等精品壁画,以精致的造型和恢宏的构图,彰显蜀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审美意趣,真实映射出清代巴蜀民众的生活图景与民俗特色。专家学者从多维度进行的接地气学术阐释,为该纪录片在内容深度、结构完整性和文化内涵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遥想与走近之间,壁画承载着家国的沧桑岁月。这些沉睡于四川沃土的艺术瑰宝,以鲜明的巴蜀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古代文明的独特见证。历经千年风霜,无论是色彩依旧鲜艳如新,还是斑驳褪色难以辨认,壁画始终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历史,为后人开启探索文明密码的窗口。

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主持中国古建筑测绘工作期间,曾对西南地区多个古迹进行系统记录。关于其拍摄的两千余座古建,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数据可能包含一定误差,但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确为其重点研究对象。该壁画以精湛的唐代风格技法和完整保存的佛教题材画面,成为梁思成在《西南建筑图说》中特别记载的珍贵案例。其入选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壁画保存状态优于同时期其他建筑遗存;二是其构图、色彩与技法展现了独特的地域艺术特征;三是该建筑作为川西地区现存较完整的宋代木结构佛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样本。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梁思成为其专门绘制详尽测绘图并撰写专题分析。

位于德阳市旌阳区的宝峰寺,这座面临城市开发的清代古寺,其梁枋间绘制的民间故事壁画虽非精工细作,却以至真至纯的艺术风格令人印象深刻。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这座古建筑最终得以保存?又是什么促使当地村民自愿承担起古寺及壁画的守护职责?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正悄然渗透至艺术创作领域。当多数人追逐流量与即时回报时,为何传统壁画美学的守护者仍能保持沉静?他们以怎样的信念跨越二十年光阴,深入荒野外的古老石窟,执着于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创新?又是什么力量让一位自由摄影师甘愿将生命时光献给壁画艺术的记录与传播,用镜头为文明的火种续写新的篇章?

三年前,为守护濒危的艺术遗存,35岁的壁画修复专家李晓洋从甘肃敦煌转战四川青白江,投身于明代古寺大殿的壁画抢救性修缮工作。在修复过程中,他意外揭开了四川地区罕见的重层壁画遗存,这一发现彻底改写了人们对四川壁画艺术的历史认知。文物修复师以精湛技艺守护的文化脉络,在层层剥落的壁画中娓娓道来——画壁之上,斑斓色彩如流霞飞舞;画壁之下,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动人心魄。正如学者韦荃在纪录片中所强调:"壁画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血脉,它们是活的历史见证。面对这些脆弱的文化载体,我们不仅要进行系统性保护,更要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传播方式,让后代能够触摸到更加珍贵的文化遗产。"

沉浸式视觉盛宴中感受传统绘画的永恒魅力,这部聚焦古代壁画影像艺术的作品以独特视角呈现千年丹青遗珍。在天然光源受限的拍摄条件下,专业影视设备的运用突破技术瓶颈,配合微距摄影技术对壁画肌理的精细化捕捉,令每处笔触都焕发新生。纪录片《寻画蜀道》以时空穿越的方式展现金代壁画艺术的瑰宝:明代佛像那慈祥的面容上留着俏皮胡须,彰显汉藏艺术交融的独特韵味;部分造像头戴庄严宝冠、身缠华美璎珞,尽显盛唐气象,精湛的画技更透露出古人对黄金意象的虔诚礼赞;而剑阁古柏的苍翠枝叶间,那些带着锅铲头的孩童、赶牛耕作的农夫身影,无不承载着蜀地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诗意诠释。透过镜头,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古代蜀地图景徐徐展开,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美在光影中永恒流转。

为提升影片整体与细节的观赏体验,制作团队广泛采用真人出演与三维建模动画、二维手绘动画等多元化特效手段。在呈现唐代成都大慈寺恢弘建筑群与独特的艺术氛围时,特别运用了高精度三维建模与沉浸式动画技术,通过细致的场景构建与视觉渲染,使历史场景更具真实感与代入性。

本片通过精选背景音乐深化情感表达,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巧妙搭配音效。例如在展现古代壁画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历史场景中,采用了具有中亚特色的杜杜卡笛旋律;而在呈现梁思成探访广汉古建壁画的章节里,则融入了富有叙事性的小提琴曲调。影片获得版权方免费授权,片尾曲选用契合壁画艺术气质的《壁上观》,以"一刹那,栩栩缕影浮光映宫阙,错问今夕是何年"的吟唱,构建出跨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若将古代壁画视为沉睡于世界角落的无字天书,其每一页都承载着斑斓的色彩与生命的律动。当时光流转,色彩余温中映照出中华文明的交融共生,见证着巴蜀文脉绵延千年的生生不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