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求快求刺激并非其“原罪”,而是体现出精准直击情绪“痛点”的能力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80更新:2025-09-07 15:42:20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围绕微短剧的产业革新、跨领域融合及生态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型影视形态,微短剧凭借“短小精悍、轻量化制作和强互动性”的特质迅速抢占市场。这种形式巧妙结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性,有效填补了传统影视剧与用户自发创作短视频之间的内容空白。对于观众而言,微短剧既不像电影般需要沉浸式长时间观看,又区别于普通短视频缺乏叙事深度,能够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满足快节奏生活中的娱乐需求。如果说电影是构建梦想的艺术形式,营造出完整的虚构世界体验,那么微短剧则如同短暂休憩时产生的瞬时幻觉。其题材广泛、情节紧凑、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使得各类群体都能找到共鸣点。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更受年轻群体欢迎的网络文化形态,微短剧展现出独特的“跨代际”魅力,尤其受到中老年观众的青睐。然而,这种“快速传播、高密度叙事、通俗易懂”的特点也引发争议,部分作品因内容浅显、制作粗糙甚至过度迎合市场而备受质疑。

上海影视乐园回望电影诞生之初,这场围绕“雅俗”的争辩,早在影像艺术萌芽阶段便塑造了人们对这一媒介的认知框架。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首场公开放映,尽管开启了电影的纪元,但发明者自身也难料到这项技术将超越单纯视觉奇观的范畴。他们曾断言:“这一发明缺乏未来”。而当电影在1930年代成为主流娱乐形式时,法国作家乔治·杜阿梅尔却以《未来生活场景》为题,对电影进行批判,认为其不过是“无知者的娱乐”和“文盲们的消遣”——无需思考、不激发思想、不点燃激情,无法在观众内心点亮光芒与希望。

然而时至今日,杜阿梅尔的论断早已成为历史文本。相较之下,电影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已突破技术装置的局限,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新路径。从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理论化到本雅明关于电影重塑艺术功能的思考,再到中国左翼电影将社会思潮与大众审美结合的实践,这些探索都证明“思想深度”与“感官刺激”并非对立概念。当艺术形式贴近大众日常体验时,其生命力反而更为鲜活。

媒介的潜力远超作家们的想象。尽管电影创造的“大梦”充满史诗感,但微短剧构建的短暂梦境却呈现出另一种特质:碎片化且迷离。这种看似局限的形态,或许恰恰映射了梦的本质——更贴近生活经验,更即时回应现实议题,更能触发大众内心真实的诉求。因此,微短剧形式在艺术表现上不逊于电影,甚至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需要正视的是,微短剧对“快”与“刺激”的追求并非源于创作缺陷,而是体现其精准直击情绪痛点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它能够为职场打拼的群体、被生活琐事牵绊的长者等提供高效的情感慰藉。相较这些实践,理论界对微短剧的研究仍显薄弱,缺乏对形式特性与情绪需求之间深层关联的明确阐释。

事实上,微短剧的本质困境在于“效率”主导下的创作倾向。这种倾向不仅是个体选择,更折射出创作者与观众共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类似困境也体现在其对既有叙事套路的依赖,回避文艺发展中的试错过程,抑制技法革新。因此,微短剧的理论亟需建立新的解释框架,解构以效率为名固化的创作规范,为这一形式开辟更多的艺术可能性。

微短剧能否满足观众片刻的沉浸?答案或许取决于它如何在时间限制中构建情感共鸣,又如何平衡商业需求与艺术探索。从人力、资金到时间成本的高约束,看似压缩了创作空间,但回顾电影发展史,正是这种局限催生了最多的艺术尝试。某种程度上,微短剧可被视为对高度工业化影视作品的回归,这种未被固化的状态为新的视听语言提供了生成条件。如果能在“短”中探寻突破,在“快”后回味深刻,微短剧不仅将成为观众的小憩之梦,更可能成为记录时代的艺术样本。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