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90更新:2025-09-07 17:33:44
一个人缓步穿越银装素裹的雪原,步伐始终如一地丈量着时间。他朝着山巅的方向前行,时而驻足跺动双足,又继续在皑皑雪地上踏出蜿蜒轨迹。片刻后,你起身离开座位,试图在温暖的氛围中稍作休息。然而,当你重返原处,仍只见他孤身前行的身影。最终,他选择在某个山坡上坐下,雪花如絮般悄然覆盖其身。你渐渐沉入梦境,直到片尾字幕缓缓浮现,才惊觉自己刚刚观赏了一部日本电影。若要用一个形容词概括日本电影的特质,"缓慢"往往是最贴切的选择。北野武、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青山真治和黑泽清等导演,皆擅长用绵长的时空叙事展现人类最朴素的生活片段——行走、静坐、凝视、进食与等待。北野武处女作《凶暴的男人》便以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城市街道上独行的身影凝结成充满张力的视觉诗篇。这些创作者虽以各异的手法运用缓慢节奏,但如今这种美学取向已逐渐成为日本电影中备受推崇的标识。
《凶暴的男人》(1989)作为一部引发争议的影片,其导演贝拉·塔尔与侯孝贤曾长期在国际电影界引发关于「当代沉思电影」的争论。支持者认为这类电影通过缓慢的叙事节奏迫使观众以全新方式思考影像的表达,而反对者则批评其刻意营造的沉闷氛围让观众陷入自我怀疑——是否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庸俗。早在2000年,乔纳森·罗姆尼在《卫报》撰文称这种电影形式为「极具主观性的影像体验,仿佛在进行心理剖析——若幸运的话,甚至能修复观众对好莱坞的固有认知」。然而几年后,尼克·詹姆斯在《视与听》的评论中提出反驳:「当观众被迫跟随某个角色在林间小径缓慢前行时,这种冗长的镜头语言暗含威胁性,仿佛在质问我们是否因无聊而暴露了庸俗本质。此类影片展现出消极的攻击性,它们要求观众投入大量时间去解码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学价值与政治隐喻……」
无论是对当代反思类影片的评价如何,日本电影始终呈现出显著的叙事节奏特征——缓慢。这一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引发过跨文化讨论,彼时中国导演曾批评日本电影节奏缓慢,而日本导演则反讽中国电影同样存在此问题。核心差异体现在情节架构层面:中国导演认为日本影片因过度聚焦单一且薄弱的情节主线而显得拖沓,日本导演则指出中国电影看似充满事件与支线,实则主线发展步履维艰,进展缓慢。
日本艺术中存在一种经典结构——「序破急」(jo-ha-kyu),其源于宫廷乐章却因能剧表演而广为人知。这一概念意指:序为铺垫、破为过渡、急为收束。在喜剧大师松本人志的最新作品《限制级100岁》中,这种传统美学被推向极致,影片以日常生活场景的铺陈拉开帷幕,大量运用静态画面呈现——如一位推销员在社区中穿行的细节,构成独特的叙事节奏。
在《限制级100岁》(2013)中,主角雇用了一群女性施虐狂对他进行折磨,而影片的三分之二部分则呈现出荒诞但节奏缓慢的轻喜剧风格。
《限制级100岁》(2013)在剧情发展到关键时刻,主角竟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结束了施虐者的性命。而影片后半段的二十分钟则彻底转向充满暴力美学的60年代日本动作片风格,密集的暗杀戏码、激烈的枪战场面以及高速追车的场景交织呈现,形成强烈的类型反差。
《限制级100岁》(2013)中,三池崇史通过1999年的《生存还是毁灭之犯罪者》首次撼动了传统的叙事节奏。影片在开场五分钟内便将完整的帮派战争压缩进食品加工机,启动了「溶解模式」,随后释放出令人震惊的冲击波:坠落的尸体、瞪视观众的杀手、堆积如山的可卡因、超市内的枪击对峙、充满暗示的胯部摆动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快进式吃面场景。尽管三池与松本以激进手法触碰了「慢之神殿」的边界,但并未彻底摧毁其根基。相反,这种颠覆性的表达方式意外点燃了观众的激情,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观影狂热。
尽管三池崇史与园子温等导演已然获得高度评价,国际影评界与电影节主办方似乎更倾向于在他们创作节奏缓慢的作品时,才将大奖纳入考量范围。例如三池崇史的《一命》(2011)——这不仅是他至今最具拖沓感的影片,更是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然而,唯有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对河濑直美的“易睡”系列作品情有独钟,其代表作《殡之森》《朱花之月》《沙罗双树》几乎每部作品都进入主竞赛单元。今年,其新作《第二扇窗》于戛纳首映,引发评论界广泛赞誉。《卫报》形容该片呈现「禅意的平静」与「治愈的温柔」,而《综艺》则用「催眠」一词概括其独特的叙事节奏。
《第二扇窗》(2014)中"慢即是尊重"的核心理念,源自2013年上映的《寻访千利休》所传递的深刻启示。这部以茶道宗师千利休生平为蓝本的严肃作品,描绘了他在卷入政治纷争后被迫切腹自尽的悲剧命运。影片开篇采用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头:两位人物静坐相对,画面持续近九十分钟,直至其中一人打破沉默说出关键台词。
《寻访千利休》(2013)中频繁出现的双手轻抚陶器的镜头,被赋予了过度的象征意味,仿佛茶道宗师迟到的场景般充满荒诞感——当幕僚质问「你迟到了!」时,茶道宗师却淡然回应「或许,我来早了。」这种刻意制造的哲学玄机,如同禅宗公案被机械地从传送带上抛出,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尽管该片在形式上模仿了当代沉思电影的风格,动用长镜头与缓慢的运镜节奏,却如同在撞车大赛中强行植入优雅舞步,徒具表面仪式感,实则内容空洞。整部作品的叙事态度堪称一种后现代式的自我指涉,用形式主义的外壳包裹着贫瘠的精神内核。
据调查,75%的日本民众认为本土电视节目缺乏吸引力,因此外界或许期待导演们能带来新鲜视角,而非固守类型窠臼。然而,现实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山田洋次执导的《东京家族》(2013)作为小津安二郎经典名作《东京物语》的翻拍版本,耗时135分钟方才完成,延续了原作对家庭伦理的深刻探讨。
《东京家族》(2013)展现了某种独特的集体观念,这种观念使得即使是《横道世之介》(2013)这样备受赞誉的剧情片,也因冗长的叙事节奏而达到2小时45分钟的时长。
2013年上映的《横道世之介》引发了关于影片质量的广泛讨论,而石井裕也执导的另一部作品《编舟记》则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片作为一部聚焦字典编纂历程的文艺片,凭借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精良制作,斩获日本电影学院奖7项大奖,并获得26项影视奖项提名,成为日本影坛罕见的高口碑作品。影片以1995年启动的《大渡海》词典编纂工程为蓝本,通过长达15年的创作周期,展现了语言编纂背后交织的职场奋斗与人性光辉。
电影《编舟记》(2013)讲述了一位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青年马缔光也(松田龙平饰)在编辑部的工作经历。他意外进入这个充满文字气息的职场环境,通过与同事共同编纂辞典的过程,逐渐发现词汇的力量不仅能够打破自己的社交壁垒,更成为与暗恋对象(宫崎葵饰)建立情感联结的桥梁。
《编舟记》(2013)以温情基调贯穿始终,是我观影经历中罕见的能在校对场景中引发强烈共情的作品。这种克制的叙事风格如同经过精心打磨的现代沉思电影,通过长镜头的运用、对话节奏的精准把控与极少的镜头移动,构筑出独特的观影体验。影片将温和的喜剧元素与现实主义质感完美融合,让观众在静谧中感受生命的温度,最终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考内涵赢得掌声。
有观点指出,日本电影或许仅在于节奏的差异。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在其1974年文章《礼仪之邦,日本》中推崇日本文化特有的「慢」,他提到:「欧洲人对节奏的把握显得过于平庸。」然而,这种曾让观众感到挑战的节奏风格或许已显固化。要探讨《编舟记》对「慢」的态度,需关注其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在影片中,女性承担着照料男性角色的职责,她们编织、料理,而男性则专注校对与创作,为超越自身价值的事业不懈奋斗。对女性而言,比她们自身更崇高的目标即是成就男性。当马缔光也向女友求婚时,他并未直接表达婚姻意愿,而是以「请继续关照」作为承诺。
《编舟记》(2013)展现了一种安逸而怀旧的氛围,其核心在于通过「慢」的叙事策略构建对过往时代的追忆。影片中刻意采用极端缓慢的叙事节奏,并非源于对时间本身的价值认同,而是创作者对消逝世界的深切眷恋。这种以时间延展为手段的怀旧表达,实质上是通过搁浅般的叙事速度,唤醒观众对特定历史语境的集体记忆。
在21世纪初被边缘化的艺术电影导演,如三池崇史、园子温、西村喜广和柴田刚,通过展现人类对生存的渴望、对亲密关系的追求,以及对现代社会混乱状态的包容态度,突破了传统慢电影的创作范式。他们将当代沉思电影的价值观转化为更具观赏性的叙事形式,既保留了艺术探索的深度,又满足了大众市场的审美需求。而日本新一代以缓慢叙事为特色的导演正逐渐远离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性,转向对过往时代的安全感寻求慰藉,这种转向与好莱坞1980年代反复翻拍经典作品的模式如出一辙。日本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都对未知的未来充满焦虑,由此催生出对传统美学的推崇,以及对创新的否定,最终在怀旧的情绪中寻求精神寄托。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