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首播,出现大量差评,角色身份定位错误,造成失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08更新:2025-09-07 19:22:17

2023年3月30日晚,《我的后半生》在平台完成4集首播,聚焦一位老年丧偶的师范大学教授在人生暮年的情感与生活抉择。然而该剧在豆瓣平台引发激烈争议,短评区出现大量负面评价。分析认为,作品以中老年男性视角展开"夕阳红"题材叙事,可能因忽视女性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导致受众群体出现明显认知偏差,引发广泛讨论。

许多女性观众对当前的叙事视角并不买账。若改变叙事视角,让一位退休的师大中文系女教授成为婚恋市场的焦点,医院里四十多岁的男性护士长都对她心生好感,这种设定或许能让女性观众更加喝彩。不过,无论是男性教授还是女性教授寻找伴侣的剧情,本质上都存在对性别角色的想象性演绎。因此,这类故事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创作门槛。相较之下,王蒙老师的小说更倾向于现实主义表达,其叙事立场始终与自身身份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王老的特殊身份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即便在医疗场景中,他的住院待遇也彰显着高干病房的规格。

在电视剧《我的后半生》中,男主角的身份设定被编剧进行了世俗意义上的降级处理。这里特别强调"世俗"二字,是因为创作者似乎默认社会地位与身份存在等级差异。实际上,张国立饰演的这位师大中文系退休教授,在现实婚恋市场中未必如剧中所展现般具有吸引力。除非这位教授是袁行霈、钱理群等学术泰斗级别的存在。如果以王蒙先生的社会影响力来审视这部作品,许多情节便显现出更合理的逻辑:比如男主角住院时入住的高干病房,这种待遇显然超出了普通高校教师的范畴;又如女护士长遭遇欺凌后,男主角求助的渠道受限,这种处境也更贴近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者群体。只有像王蒙这般具备广泛社会认知度的公众人物,才能在特殊场合展现出足够的威慑力。

王蒙在创作原著小说时,始终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作为故事素材,这种真实的生活气息赋予作品强烈的代入感。然而在电视剧《我的后半生》中,张国立饰演的退休中文系教授角色却难以承载剧中展现的夕阳红婚恋市场盛况。当观众目睹男主角成为相亲角里被围抢的焦点,面对数十位老太太集体登场的场景时,往往会感到与现实脱节。这种反差源于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婚恋角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退休教授这类高知群体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电视剧对这一现实的呈现方式,恰好印证了观众对"教授是香饽饽"这一刻板印象的质疑。

若以《我的后半生》中男主角的身份设定为参照,一位并无固定职务、月收入仅一万元的退休教授,其婚恋选择或许只能局限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此类城市老人与农村女性的婚恋故事,在基层调解节目里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当这些情节被改编成影视剧时,却常常遭遇真实性不足的质疑,引发观众对现实社会的重新思考。实际上,聚焦中老年婚恋的综艺节目早已展现出真实的一面,尤其东北地区的相亲节目,往往直截了当地探讨现实需求,参与者毫无保留地表达诉求,展现出直白的生存逻辑——一方寻求稳定的照料服务,另一方则看重经济保障。

此类拘谨的表现,反而使东北夕阳红类相亲节目显得逊色。令人意外的是,综艺节目在真实性方面竟超越了电视剧。这是否意味着编剧与导演的创作能力存在漏洞?当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在常规的夕阳红场景中难以呈现真实故事时,其唯一可圈可点之处或许就是娱乐性。目前已播出的剧情中,不乏喜剧元素,特别是亲家母这一角色带来的笑料,为整部剧增添了生动的氛围。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