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的史诗级低分,活该啊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7更新:2025-09-07 22:16:25

《白雪公主》上映一周多后,针对该片的负面评价仍持续发酵。在IMDb收录的超过十万个观众评分中,84%的用户给出了最低的1星评价,当前影片评分仅为1.7分,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这一评分水准甚至超过了2020年代《花木兰》和《小美人鱼》真人重制版所遭遇的批评强度。

令人惊讶的是,这部2025版《白雪公主》竟然在全球分裂的背景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达成了罕见的共识。正如库布里克曾指出,「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往往暗藏令人不适的惊悚与残酷元素」。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影片中的紧张氛围竟源自主角而非反派。尽管选角争议和幕后制作的讨论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但观众的关注点似乎已悄然转移。

迪士尼公主们的困境已持续多年,随着《冰雪奇缘》系列的成功,艾莎公主已超越传统角色成为难以撼动的典范。而曾经的标志性公主——从灰姑娘到小美人鱼,再到白雪公主——近年来却接连遭遇口碑与票房双线滑坡,甚至被负面评价主导舆论。尤其《白雪公主》的口碑崩盘,使这场关于经典形象的讨论达到高潮。1937年迪士尼创作首部长片动画时,或许未曾设想这位承载着童话传统的公主会面临如此境遇。

回顾当下,以《白雪公主》为起点的公主系列动画,已然成为迪士尼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全球成功不仅确立了该角色作为迪士尼品牌象征的地位,更标志着动画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启。当公司于1951年陷入经营困境时,经典童话《灰姑娘》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作品。而1989年《小美人鱼》的推出,则是迪士尼在后冷战时代实现文艺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开启了新的创作篇章。

随着21世纪女性意识觉醒与平权运动的推进,传统公主IP所承载的陈旧价值观逐渐显现出时代局限性。2000年,迪士尼正式推出「迪士尼公主」品牌,将经典公主形象进行整合重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该品牌通过动态调整公主成员名单,持续重塑公主形象的文化内涵。相较于早期童话作品中被圈养设定所限制的公主形象,2010年推出的第50部动画长片《魔发奇缘》(Tangled)实现了突破性转变——长发公主首次突破自出生以来困守的高塔,象征着迪士尼公主叙事的新纪元。值得注意的是,自该作品起,迪士尼开始采用单一动词作为公主电影的命名方式,以此淡化传统公主故事的刻板印象。

在2010年上映的《魔发奇缘》中,角色与传统迪士尼公主形象大相径庭的皮克斯出品角色,其加冕历程曾引发广泛争议。这部动画电影不仅打破了迪士尼公主常见的优雅设定,更通过富有个性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女性角色塑造。

2012年上映的《勇敢传说》中,梅莉达公主以反叛精神和独立性格打破了传统迪士尼公主的刻板印象。而在次年的《冰雪奇缘》里,这一新世代公主形象迎来了突破性成功——果敢的艾莎公主主动选择离开评判她的社会环境,在孤独与自我探索中实现成长蜕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未遇王子的冰雪女王最终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迪士尼公主之一,其IP衍生品的销量更是达到其他公主系列平均值的三倍。

《冰雪奇缘》(2013)作为迪士尼新公主叙事的代表作,其故事线着重刻画了母女、姐妹等女性关系的复杂性,核心围绕公主个体心智与力量的成长展开。相较于传统公主形象中常见的被遗弃处境、承担家务等待王子拯救或依赖婚姻改变命运的设定,新一代公主更凸显独立与勇气,符合当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新认知。为激活经典公主的IP价值,迪士尼选择通过真人重制版重塑这些传统角色,采用新瓶装旧酒的策略,既在视觉呈现上追求极致的奇观效果和3D细节,又试图复刻原版故事内核,仅在肤色等细节上进行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微调。然而保守的叙事手法却导致三位传统公主遭遇票房困境,反而是原本被视作最被动、缺乏行动力的睡美人,凭借《沉睡魔咒》中对反派女巫角色的创新塑造,成功实现了经典IP的突破性转型。

《沉睡魔咒》(2014)中这一创意背后或许蕴含着深层的无奈。在当代社会语境下,观众已难以认同一个沉睡并任人摆布的女主角形象,而向来以保守著称的迪士尼自然也缺乏在白雪公主故事中植入类似设定的勇气。影片巧妙地构建了一个黑色童话框架:反派女巫梅菲森特虽施加了让公主沉睡的诅咒,却恰恰成为自身命运的囚徒,沉溺于对爱的执念中长达十余载无法自拔。这种叙事安排实际上暗含了迪士尼自身的隐喻——数十年来,迪士尼精心塑造的纯洁无辜的公主范式,反而成为限制角色重塑的无形枷锁。当经典公主形象被固化为文化符号时,其承载的既定价值观便如同诅咒般困住了创作的可能性,构成了迪士尼保守思维笼罩下难以突破的古典叙事魔咒。

作为迪士尼最具标志性的经典IP之一,白雪公主开创了百年的辉煌历程。然而在当代语境下,这一源自1937年的童话形象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最初以'皮肤如雪般洁白'的外貌特征著称的公主,其纯净无瑕的容貌如今反而成为被重新审视的元素——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标准化的审美范式已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对角色深度的期待。动画原作中,继母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展开致命追逐,而公主则如同折翼的雏鸟般,在猎人与七个小矮人的庇护下辗转求生。她因误食毒苹果陷入沉睡,直至王子到来才恢复生机,这种宿命式叙事结构在当代童话改编中显得尤为保守。

在传统童话叙事中,白雪公主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被动等待的符号,她以「王子终将到来」的信念支撑着故事发展,始终将自身定位为被拯救的对象。尽管她性格温柔善良,却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七个小矮人及森林中的动物伙伴则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角色,影片中的诸多趣味元素源于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女王坠崖后白雪公主成为王位继承人,但叙事并未赋予其掌权的可能性,当象征性王子的吻唤醒公主后,故事立即终结,这种对女性自主权的隐性消解成为经典叙事的结构性特征。

白雪公主的居所从巍峨的城堡逐渐缩小至小矮人简陋的木屋,最终蜷缩在透明的玻璃棺材中。她始终未曾摆脱居所的束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处于被严密监视与照料的处境,即便在沉睡的棺椁里,也难逃众人目光的注视,甚至遭遇象征救赎的亲吻。

影片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桥段及其衍生的隐喻体系,当下的重新审视中仍引发诸多不适反应。而2025年的《白雪公主》却以更密集的叙事手段,将这种不适感推向新的高度。

在迪士尼推出经典动画《白雪公主》之前,真人电影领域已诞生多个改编版本。这些作品中,白雪公主的形象普遍摒弃了迪士尼版标志性的蓝衣黄裙与红斗篷造型,角色性格塑造更加立体多元,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其中,科恩兄弟于1997年执导的《白雪公主》尤为特别,将传统童话中的纯真少女重新解构为具有复杂心理的反派角色,引发观众对童话改编的多元思考。

2012年,环球影业与相对论传媒接连推出两部《白雪公主》改编作品:《白雪公主与猎人》和《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在《白雪公主与猎人》中,猎人意外成为公主的英雄人物,而《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则彻底重塑了传统叙事,将白雪公主打造为自主行动的主角。她通过亲吻解救被诅咒的王子,不仅破解了父亲的魔法咒语,更协助小矮人恢复名誉,最终以巧妙手段将女巫递来的毒苹果回射至对方手中,完成对童话经典的颠覆性诠释。

2012年上映的《白雪公主与猎人》对经典角色进行了现代化重塑,将原本柔弱的白雪公主塑造成拥有强大意志的爽文式女主角。而同年推出的《白雪公主斗牛记》则以悲剧性结局颠覆了观众对弱势公主逃离压迫的想象,通过令人唏嘘的剧情走向重新定义了这一经典形象的命运轨迹。

2012年西班牙默片《白雪公主斗牛记》中,女主角白雪公主以英姿飒爽之姿挑战传统,通过斗牛表演试图证明自身价值,却因意外重伤成为植物人。马戏团特设玻璃棺材展示其状态,观众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获得亲吻机会,而公主只能被动承受这份荒诞遭遇。

相较之下,2019年上映的情色喜剧《白雪公主》则大玩类型反转,将经典童话改编为充满欲望纠葛的故事。影片围绕继母与女儿之间的禁忌之恋展开,随后白雪公主陷入与七位男性的复杂关系网,以夸张的情节呈现现代都市女性的困惑与挣扎。

《白雪公主》(2019)与尼尔·盖曼的《白雪镜子苹果》共同构建了暗黑叙事的新维度,将经典童话推向禁忌与神秘的深渊。各类异彩纷呈的改编作品让这一IP如同忒修斯之船,在重塑中保留着核心精神内核。值得注意到,传统故事中永恒传承的并非具体角色,而是其文本所承载的抽象意象。当观赏过这些创新演绎后,再审视迪士尼2025年真人版,便会发现这部作品更像尘封的怀旧产物。倚老卖老的迪士尼试图通过复刻经典动画场景与运用3D技术,既唤起老观众的情怀共鸣,又拓展年轻受众的观看群体,却在创新表达上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翻拍策略在《狮子王》、《阿拉丁》及《美女与野兽》中获得了显著成效。原作距离今时今日并不遥远,而曾与老版一同成长的观众如今已步入中年。《阿拉丁》和《美女与野兽》的票房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主题的普适性以及威尔·史密斯、艾玛·沃特森等演员的影响力。相较之下,《白雪公主》的改编却未能获得市场认可,选角的偏差甚至引发广泛争议,使其在上映前便已背负负面预期。

迪士尼在新版《白雪公主》中近乎苛刻地还原了1937年原始版本的细节:女主角的服饰完全复刻了百年前的经典造型,逐帧动画精确再现了黑暗森林场景的构图,甚至将打扫房间的音效替换为原版配乐。小矮人居住的木屋、室内陈设、床铺布局等场景元素均与初代作品保持高度一致,连城堡牢房前摆放的骷髅姿态都精准复现了历史影像。这种对经典文本的极致还原令人惊叹,但影片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上却显得极度贫乏。相较于外貌上的复刻,更令观众难以接受的是角色本质的缺失——新版白雪公主丧失了原作中那份纯真自然的灵性与人情味,沦为冰冷的符号化存在。

在传统版本中,白雪公主通过观察每位小矮人外貌特征的细节,准确叫出他们各自的姓名;而新版则展现出她依靠记忆背诵名字的行为,这源于母亲对礼仪的严格要求。她的一切举动仿佛都围绕着“正确”这一准则展开,而非源自真情实感。反复以歌声强调,自身秉持的并非仁爱与善良,而是公平与统治者的信念。影片中却难觅她对动物与小矮人的温情关怀,仅呈现她要求小矮人承担清扫工作的职责。这种特质似乎与2025年时代的白雪公主角色格格不入。

观众早已习以为常迪士尼在传播多元文化时的刻意安排,却也难掩其矛盾的荒诞感。《小美人鱼》中七位公主各自代表不同大洲的肤色特征,这种人种多样性的呈现反而让观众注意到她们共同的父亲形象暗含讽刺意味。而《白雪公主》里所有反叛行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国王的失踪展开的,善良的主角不断追寻的不仅是真爱,更是对父亲既往统治秩序的复辟渴望。

在构成复杂的人种与肤色图谱的小小城堡中,拉丁裔版白雪公主以颠覆性的姿态为迪士尼重塑着叙事逻辑。她不再满足于传统童话中被拯救的被动角色,而是以领导者的姿态重新定义权力关系。2025年的白雪公主已然成为迪士尼保守价值观的捍卫者,其形象承载着对原始叙事的坚持。值得注意的是,性别与肤色在这一重构中呈现出双重属性——前者如同她新换上的深色皮肤,既是对传统角色的突破,亦是对父权叙事的隐秘延续,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文化伪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