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看完没有什么苦不能渡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54更新:2025-09-07 22:30:50

杨绛先生曾言:“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世事无常,人间皆苦。正如大型历史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所展现的:“权贵忧虑失宠,富豪担忧盗匪,红颜难续前缘,荣耀终成虚幻,华灯盛筵终将散场,曼舞轻歌亦难逃叹息。”无论是平凡百姓还是千古风流人物,皆难逃命运的无常。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改编自书籍《跨山海2》,该书以诗词与文史为经纬,描绘了12位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他们中有出身名门的贵胄,有寒门苦读的书生,有驰骋边关的将军,也有隐逸山林的高士……尽管命运殊途,身份各异,却共同诠释着一种坚韧——诗人们始终以不屈的姿态面对困境。无人问津时,他们甘于独处;仕途受阻时,他们寄情田园;时运不济时,他们独善其身;穷困潦倒时,他们发愤图强。人生路上风雨兼程,而生命真正的光芒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如太阳般穿透黑暗,再度升起。只要坚韧地活着,纵使前路荆棘满布,亦能迎来转机。

公元前279年的深秋,屈原独行于汨罗江畔,神情恍惚。远离郢都的他,得知楚秦激战失利,楚王竟以割地换和平。屈原悲痛欲绝,凝视江面呜咽道:我竭诚为国,为何遭人构陷;我忠贞不二,为何君主不解?忽有苍老之声自水天相接处传来:“三闾大夫何以沦落至此?”这四个字如惊雷般唤醒屈原的记忆——当年初入兰台,他以洞察天下之势赢得楚怀王信赖,肩负重任改革弊政。然而三载光景,张仪的阴谋如毒蛇般缠绕。此人以重金收买权贵与宠妃,挑动楚王对屈原的猜忌。朝堂之上,奸臣群起攻讦,诬其贪腐枉法;宫廷之内,美人谗言如流,陷其图谋不轨。众叛亲离之际,楚王竟将这位忠臣贬谪远方。屈原望着破碎山河,终日郁郁寡欢。待他回神,只见一叶扁舟悄然靠近,渔夫凝视着这位落魄大夫,轻声问询。屈原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以孤傲之姿对抗浑浊世道,却终成历史的孤舟。渔夫劝道:“水皆浑浊,何不随波逐流?人皆沉醉,何苦独醒?”屈原却摇头不语,最终随风而去。后世解读认为,渔夫象征着世俗的妥协者,而屈原则是以理想为灯塔的殉道者。他纵使被流言蜚语所伤,仍不改济世之志。这正是对人性的深刻诠释——在误解与污蔑中,唯有坚守本心,方能不坠其志。时间终会为清白者作证,历史的迷雾终将被澄清。

在阅读孟浩然生平的书籍时,我对其人生轨迹产生了深刻共鸣。曾记李白所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将孟浩然视作超越世俗的文人典范。然而深入解读后,方知其命运竟与理想背道而驰。出生于公元689年的襄阳岘山,自幼研习经史的他怀揣入仕报国的志向,却在17岁科考前夕遭遇大唐朝局巨变。神龙政变推翻武周政权,中宗复位时,他满怀期待奔赴京师,期望通过科举实现抱负。但备受敬重的张柬之在党争中失势,面对众人沉默,唯有孟浩然挺身而出,毅然放弃考试以表忠义。

此后数年间,他寄情山水之间,看似超然物外,实则内心苦闷难言。直到而立之年仍难建功业,目睹同窗纷纷及第,他再次踏上求仕之路。34岁以诗作拜见宰相张说,终得赏识入京。然而与玄宗对诗时失言"不才明王弃",令帝王震怒,仕途自此终结。经历低谷后,他领悟到人生际遇终有时,遂写下"人生有代谢,往事成古今"的感慨,选择归隐故里,致力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最终成为该诗派的杰出代表。

世人皆知,圆满的人生不过是岁月的偶然,而孟浩然的故事恰印证了命运的无常。那些看似错位的转折,或许正是上天精心设计的考验,亦或是另类的人生指引。正如他最终在诗坛找到归宿,在困顿中实现自我超越。

在众多文人墨客中,王昌龄的独特经历尤为引人注目。相较于同辈显赫的家世背景,这位诗人出身寒微,既无显赫祖先,亦无权贵亲属,一生恪守布衣身份。自幼困顿的他,即便辗转军旅或幕僚生涯,所得俸禄亦仅能维持温饱。正如他自述:"久处贫贱,故多知困厄之况"。然而困顿并未磨灭其志,少年时便怀揣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二十七岁起,他数度踏入塞外,西行阳关,面对风沙漫天、战火连年的边塞苦寒,既有血与火的淬炼,亦有月与雪的相伴。当重返中原时,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已添白发。四十五岁辞官归隐江宁后,他广交文友,筹办诗会,以诗文抒发胸中丘壑,终成盛唐诗坛的领军人物。

纪录片中,一位命运多舛的诗人令人心生敬意。他幼年丧父,家境清贫;中年丧妻,仕途屡遭挫折;晚年丧子,生活颠沛流离。世人称其为“诗囚”,实则映射出他与命运抗争的坚韧品格。

孟郊四岁那年,安史之乱席卷天下。为避战祸,家眷仓皇东迁,却在途中遭遇父亲病逝的悲痛。此后数载,他与母亲在困顿中相依为命。正是这份苦难,促使他苦读诗书,以文字为寄托。

从贞元七年首赴科举,他便陷入“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窘境。最困顿时刻,他曾独自前往屈原投江的汨罗江畔,意图追随先贤赴死。然念及家庭责任,终选择以顽强意志与命运周旋。

四十五岁高龄方得中举,孟郊喜极而泣,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千古名句。三年后获任官职,终于实现安稳生活。五十四岁辞官归乡,躬耕陇亩,以诗意终老。

书中所载:“命运从未善待他,却从未磨灭他的信念。”这份不屈精神不仅成就了自己,更激励着韩愈等后辈。正如老子所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生困厄终有尽头。当我们遭遇低谷,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与命运对话,在逆境中开辟重生之路。

《跨山海2》中提及,刘禹锡为中国人描绘了最为绚烂的秋日图景。常人眼中秋天草木枯黄、万物萧瑟,易生悲秋之感,而他却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诗篇,打破传统认知。彼时的刘禹锡正经历人生重大转折,公元805年唐顺宗退位,唐宪宗李纯即位,其推动的"永贞革新"被新帝全盘推翻,朝堂动荡。作为革新核心的刘禹锡因此遭革职查办,被发配边远之地。昔日同僚纷纷疏远,他独自踏上贬谪之路,在寂寞清冷中开辟出别样人生。在水路纵横的下州,他常独坐水榭吟诗作赋,为后世留下百余篇佳作;在阴冷潮湿的朗州,他手持锄头开荒种树,将荒地变为世外桃源;在闭塞落后的连州,他创办学校兴办教育,让精神世界绽放光彩。无论是否被世人关注,他始终坚守内心的热忱。独饮、独作、独行,他以孤身之力完成人生使命。命运未予他高位显达的机会,却成就了他独特的风骨。正如书中所言:有些事情需独自承担,有些关口需独自穿越,有些道路需独自前行。唯有自己才是人生旅途中永恒的伴侣,终将面对孤独的考验。只要不虚度光阴、保持信念,人生便充满希望。独来独往者,方显其独特价值;历经孤独的人,终将遇见更强大的自己。书中更记载了诸多励志篇章,如王维在安史之乱后隐居林泉,终成诗佛;王勃虽天赋卓绝却命运多舛,却以《滕王阁序》成为初唐璀璨星辰;柳宗元在多次贬谪中越走越远,却在孤寂中独创人生境界。这些诗人皆以坚韧之心将苦难化为力量,书中有如是评价:人生虽多艰险,他们却以豁然开朗之心面对;虽怀凌云之志,他们始终保持着赤子情怀。真正的绝境并不存在,孤苦、贫穷、挫败、误解、遗憾不过是生命中的短暂阴霾。唯有以坚韧之姿坚持前行,方能迎来人生的转机。请相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跨越重重阻碍的伟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