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士》:不让崔伟赢,才是崔业的心魔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6更新:2025-09-07 22:37:08

《棋士》第二集以"李代桃僵"为题,巧妙运用这一典故。该成语原指兄弟间相互扶持,后衍生出以彼代己、代人受过之意。剧中呈现这一关系的典型案例包括春生与夏生、秦晓铭与第五个劫匪,以及崔业与崔伟这对孪生兄弟。面对家庭困境,崔业渴望前往省城学习棋艺,而崔伟则获得人民警察学校的录取资格。在经济条件有限的崔家,兄弟二人只能选择其一。崔伟期盼弟弟放弃棋艺梦想,崔业则以"溺水苦肉计"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藏匿在抽屉中的书信,暗示崔伟已为弟弟作出妥协,最终达成家庭利益的平衡。

多年以后,崔伟蜕变为刑侦战线的标杆人物,而崔业却在世俗的评判中沦为表面风光却饱受非议的落败者。对哥哥的执念,早已化作吞噬内心的诅咒。信用社抢劫案中,崔业不仅协助劫匪完成脱身计划,更在劫匪翻车之际本能地选择沉默,攥着血汗钱逃离现场。有人或许会将此视为无心之失,却未参透他扭曲的执念——唯有让崔伟的胜利成为泡影,他才能在这场兄弟较量中获得存在感。他精心策划每一次对哥哥的试探:故意留下蛛丝马迹引诱崔伟介入,却在真相浮现时选择缄默。当崔业炫耀省赛冠军的荣誉时,崔伟始终漠然以对,这份漠然如同一把钝刀,持续割裂着崔业脆弱的自尊。

兄弟之间深深的矛盾,似乎都源于崔炎高。那天,崔炎高与人发生冲突后,老师询问他:“你爸什么时候来?”正当他愣神时,崔伟突然推门而入,崔炎高的脸上瞬间浮现出笑容。这种反差或许暗示着,尽管父子关系紧张,但兄弟情谊却在关键时刻给予了他某种慰藉。

这一情节设定确实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思考。若崔炎高真如剧中所言在等待父亲崔业到来,那么当他与崔伟相遇时,理应先表现出惊讶,继而才露出笑容。值得注意的是,崔业下班后并未现身学校这一细节,成为佐证。剧中通过崔炎高喜气洋洋的中景镜头传递出这一信息,暗示观众他已将崔伟视为真正的父亲,而与崔业之间则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距离。这种微妙的疏离感,崔业显然有所察觉。事实上,崔伟对崔炎高的照顾更接近于父爱,他甚至在庆功宴上让崔炎高与自己同坐,而亲生女儿邱琳(名字颇具深意,或暗指崔伟身份隐秘)却只能坐在一旁。崔伟更进一步提出让崔炎高未来报考公安大学的建议,这一系列行为都在强化父子关系的特殊性。

庆功宴散场后,崔伟直截了当地对崔业说:“咱们家就一个男孩,将来必须出人头地。”这句话暗含着对崔业的警告——若跟随崔伟学下棋,恐怕难有作为,唯有将儿子送入公安大学才有希望。崔业冷淡地回怼:“你还能再生一个。”他深知崔伟身为公职人员,无法违背国家政策生育二胎,此番话实则是想让哥哥远离自己的孩子。在祭奠亡灵的场合,崔业曾愤愤不平地表示:“他比我有出息,理应压着我?”面对信用社抢劫案,崔业的处事方式虽显鲁莽,却始终抱着一个念头——“绝不能让崔伟赢”。他宁愿牺牲自身利益,也要确保哥哥无法占据上风。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正是崔业内心深处难以遏制的嫉妒与对抗。当崔炎高住院时,崔母欲联系崔伟,却被崔业怒吼制止:“那是我儿子,不是他儿子,别让他管!”

在他人眼中,崔业始终是个懦弱无能的普通职员,但这份形象并未掩盖他内心的骄傲。他坚守着不与老板下棋的底线,认为身为知名企业家的王红羽虽然风光无限,却棋艺平平。当警队为王红羽庆功时,崔业亦不甘示弱, proudly 提及自己曾夺得省级赛事冠军的过往。然而,儿子突发的疾病让他深刻意识到,即便拥有再精妙的自我安慰手段,也难以筹措手术所需的庞大费用。据推测,他的存款或许连两千都不到。

崔业因精湛的棋艺而深感自豪,然而这份自满却使他错失了将技艺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机会。随着生活逐渐陷入困境,妻子提出离婚,儿子虽习棋却更依赖崔伟,而少年宫校长不仅利用他的棋艺,更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鄙视他。婚姻、父子关系与事业,无一不在泥泞中沉沦。崔业始终想不清楚,为何在追求棋艺巅峰的道路上,却一步步走向生活的深渊。

在与王红羽对弈前,校长曾告诫他:“崔老师,还是那句话,要学会接受失败。你输掉一局,便是赢了全局。”“还是那句话”透露出校长对崔业的反复规劝,而崔业却始终未能领悟其中深意,依旧固执地坚守着对“胜利”的执着。

崔业将人生比作一盘棋局,始终坚信唯有凭借自身能力方能争夺胜负。他深谙棋道精髓,因此在面对董炳辉抛出的五万元利益诱惑时,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场交易,选择以纯粹的竞技精神与昔日对手展开对决。此时的崔业正陷入经济困境,若能得到这笔钱,便能为儿子购置进口钢钉治疗。然而,他内心的执念使他宁愿承受贫困,也不愿背负被收买的污名。这场博弈不仅是对棋艺的较量,更是对人性的考验。董炳辉对崔业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执着于胜负的表象,却未曾思考胜负的本源。正如围棋既是技艺的比拼,亦是资源的博弈,崔家虽无矿产资源,崔业却执拗地将围棋视为纯粹的竞技游戏,这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最终使他困顿于现实的困局。

第一集中,崔业与校长、王红羽在围棋认知层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崔业凭借省级围棋大赛冠军的竞技成就,其棋艺水平固然出众,却始终无法突破仅能获取精神满足的局限;而校长则将比赛视为提升少年宫社会声誉的契机,通过获取奖金奖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王红羽作为赞助方,更将赛事作为拓展商业版图的跳板,借机塑造企业家形象以获取更多发展资源。崔业陷入经济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未能意识到围棋蕴含的商业价值,当其萌生创办围棋大师培训班的构想时,实质已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然而王红羽作为精于算计的商业精英,始终将崔业视为可资利用的棋子,而非合作伙伴。崔业在现实困境中的屡屡受挫,不仅源于其缺乏竞技成就,更在于其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知盲区。相较之下,王红羽虽非良善之辈,却因其游刃有余的人际运作能力,始终能通过创造价值获得各方支持。在校长暗示其让王红羽夺冠的交锋中,王红羽以"崔老师输得体面"的表面回应,实则完成了一场精准的利益交换,借由转账一万元的举动,既维持表面合作关系,又确保实际利益流向自身。

老油条的处世智慧体现为一种微妙的利益平衡术——以示好换取回报,于无声处完成资源置换。崔业未能领悟,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质是利益交织的网络社会。人类文明的延续源于彼此间的依赖与交换,这构成了社会运作的基本逻辑。当人们将人情世故视为贬义时,却忽视了其在构建稳定利益共同体中的实际价值。一个善于运用这种社交智慧的人,往往能更稳固地拓展资源网络,在现实竞争中占据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费孝通概念)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层级性特征。千年来的人情文化基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关系即生产力"的共识依然主导着社会运作。在第一集表彰大会的场景中,校长安排崔业发言实则暗含利益交换的潜台词。若崔业能巧妙表达"助力孩子实现教育梦想"的承诺,既能安抚期待教育成果的家长,又能为少年宫带来新招生源,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然而,崔业与校长的沟通方式选择,以及对老板邀约的拒绝,却无意间切断了获取更多资源的可能通道。事业的停滞与家庭的冷眼让崔业逐渐陷入精神困境,这种心理压力最终演变为难以承受的负担。

前五集中,少年崔业执棋皆以黑子为媒介。成年后的崔业则开始交替使用黑子与白子,这一时期的棋子已具备正邪之分。当他与王红羽对弈时选择白子,即便在对局中有所保留,他执白子的原因却并非为了逞强,而是出于对儿子的深切关怀——通过赢取比赛筹措医药费,支撑家庭生计。

在后续剧情中,崔业与董炳辉对弈时使用白棋,这一选择彰显了他作为棋手的纯粹性,也暗含其始终拒绝妥协的立场。而黑棋则成为其性格转变的隐喻,象征着被利益裹挟后的复杂性。第二集里,崔业通过李代桃僵的计谋,巧妙引导秦晓铭成为第五名劫匪,这一举动透露出他试图用黑棋误导警方的策略思维。然而随着剧情推进,他逐渐意识到这种刻意为之的伪装可能适得其反,最终选择收回这一计谋。

成年后的崔业,究竟何时迈出了使用黑子的一步?那夜,他协助夏生周旋,将真相掩藏于谎言之下,也正是在信用社抢劫案的爆发中,崔业的内心挣扎终于决堤。他并非出于理智的权衡,而是被深埋多年的愧疚与执念驱使,选择让哥哥的正义之路戛然而止。从执起那枚象征背叛的黑子开始,崔业的命运便如同断线的风筝,坠入无法回头的深渊。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