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主演、名导下凡、大公司背书都不管用了?长剧集深陷“信任危机”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21更新:2025-09-07 23:06:34

搜狐娱乐专稿(木子/文)2025年年初,长剧开机数量持续下滑。根据德塔文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全年共有25部剧集进入拍摄阶段,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部。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兼具大IP与大流量优势的头部项目开机情况尤为低迷,例如传统上备受关注的古装剧,其开机数量不足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在降本增效战略的推动下,面临多重压力的长视频平台正不断优化内容生态与运营模式。当前趋势显示,各平台正强化成本控制与内容精简,长剧产量下降可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头部项目更需面对严格的筛选机制。

部分片方选择转向其他平台,导致项目资源分流。谁都没想到,以投资额度和剧集储备见长的芒果TV,也开始对项目进行筛选。其他平台虽获得更多选择,却也面临接收压力,一方面预算限制难以消化过多项目,另一方面他们正观望“砍集数”政策的效果,对缩减集数的模式有所关注。

当前行业正处于剧集产能调整阶段,长剧开机数量是否会回升仍存疑。苏珊指出,平台核心诉求是降本增效,单个项目缩减集数未必能带动整体数量增加。消费端与供给侧对传统长剧的信心同步下滑,未来走向难以预测。

年初“爱优腾芒”四家平台的长剧开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无一例外。平台对“大制作”的态度趋于保守,某影视公司从业者Lene透露,今年多家剧集大厂力推的项目遭平台批量退回。过去头部公司的项目常被优先采纳,如今却可能不再享有特殊待遇。

部分传统影视公司遭遇平台退回多个项目,古装剧输出企业也面临类似情况。有大厂计划打造男频大剧,但因与平台合作破裂被迫搁置;另一部立项已久的男频剧则因预算过高暂未通过审核。主创团队同样面临更大考验,曾被视为抢手资源的顶级导演和明星组合,如今需先提交剧本才能获得平台认可。

苏珊分析称,平台已决心不再盲目承担内容风险,当片方与平台在成本和创作层面难以达成共识时,双方都可能承担更高风险。随着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平台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近年来头部项目的频繁失利,已让平台对“大制作”产生警惕,传统“大IP 大流量”模式逐渐失效。

在控制成本方面,平台采取多项措施。除降低长剧制作预算外,还要求片方分担风险,播前设定KPI指标,达标后才结算尾款。近期部分剧集的调整已引发行业震动,如《千朵桃花一世开》热度不足,制片人表示将减少长剧投入;《爱你》热度破8500时,编剧公开表达期待;《似锦》收官后,片方将腾讯视频云包场数量提升至10000。

行业正经历从“大制作”到“精制作”的转型,平台在优化内容结构的同时,也面临盈利模式的重构挑战。尽管芒果TV保持相对稳定,但整体行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控制成本与内容质量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各平台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平台在热度与用户增长等数据上的施压,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对长剧市场萎缩的担忧。苏珊指出,这种压力传导机制具有双重效应——既可能倒逼全行业提升创作质量,使低效制作面临淘汰,也能通过市场筛选机制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充分的资源倾斜。但与此同时,她强调平台在施压过程中需平衡管理与创作自由的关系,认为过度干预往往源于对内容本质的误判,这种干预可能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导致创作初衷被扭曲。

在长视频制作规模收缩的背景下,从业者普遍面临项目资源减少的困境。以演员群体为例,即便是行业头部演员,其工作机会与收入水平也较以往显著下降。部分腰部演员则可能因生存压力转向微短剧领域寻求发展。不过苏珊认为,这种行业调整存在积极面——优质项目对一线演员的筛选效应可能促进其职业发展,而创作周期的缩短也使演员有更多时间沉淀实力,形成良性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并未完全放弃对长剧生态的培育。在压缩传统长剧制作预算的同时,他们正通过战略布局扶持精品短剧集(通常指20集以内的连续剧)创作,这种"瘦身"策略本质上是长剧类型本身的革新尝试。从《新生》《边水往事》到《我的阿勒泰》等作品的市场表现来看,精品短剧集的成功为平台转型提供了信心支撑,因此推动了长剧制作模式的结构性调整。

在去年微博视界大会上,优酷副总裁谢颖曾公开肯定“短精剧集”的市场价值,提出“当整体创作能力难以快速提升时,我们选择通过‘浓缩’和‘精炼’的方式,提炼精华内容,提升叙事节奏”的转型思路。同期,爱奇艺也释放出明确信号,计划未来严格控制30集以上大制作的数量,转而加大对单集时长更短的中剧或12—16集精品短剧的投入力度。而腾讯视频则以实际行动布局,其年初推出的开机剧《醉梦》《五个失踪的少年》《迷墙》均属悬疑题材短剧,在各类型剧集中占比突出。这场以短剧集为核心的行业革新正在加速推进,长剧市场将在这场变革中迎来怎样的转型?答案或许有待时间检验。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