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雨云间》到《雁回时》,落地古偶为何盛产鹰犬型男主?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12更新:2025-09-07 23:24:25

搜狐娱乐专稿(李小狼/文)《雁回时》的男主角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特征——大理寺少卿的身份设定,开场便在纷扬大雪中现身,身披黑衣,以冷峻姿态展开查案。从《梦华录》到《墨雨云间》,再到《雁回时》,这些男主的职业背景、性格特征、出场场景乃至身世设定均呈现出趋同化趋势。其形象如阎王般令人敬畏,行为似鹰犬般强势凌厉。这种强大威压型人设为何在古装偶像剧中成为主流?当古装剧持续输出类似角色时,又会引发哪些新的审美疲劳与叙事困境?01 威压男主的量产化再现。傅云夕作为《雁回时》的男主,甫一出场便以大理寺少卿的身份介入案件,面部半遮阴影,直言指出女主证词中的破绽。随后更在公开场合对拒供犯人施以酷刑,命下属刺穿其手心。尽管破案能力突出,但其铁血手段使得口碑两极分化,被冠以"煞神"、"天杀的狗贼"等贬义绰号,令人闻之色变。

近年来,"阎王"这一古偶男主人设愈发受到观众青睐。在《梦华录》中,顾千帆被NPC尊称为"活阎罗",其形象堪称经典。《祝卿好》的沈晏则以冷峻形象示人,演绎着"冷面阎王"的特质;而《长乐曲》里的沈渡更被赋予"白无常"的称号。即便是《墨雨云间》的萧蘅,虽未明确获得阎王封号,却凭借独特的气场展现出类似神格。此类角色普遍具备高度统一的称号体系,同时在服装造型上呈现出鲜明的视觉符号:黑色系服饰成为标配,常以黑衣搭配毛皮领口,或是披挂黑风大氅,红色系服饰则作为视觉亮点频繁出现。他们往往在狂风骤雨、飞雪狂沙等极端天气中登场,借助自然环境的渲染,既营造出神秘威严的氛围,又为角色塑造提供了极具张力的视觉场景。

这些角色多为皇权体系中拥有特殊身份的执法官,以追查要案为职业核心,例如锦衣卫与大理寺卿。他们往往掌握着生杀大权,对百姓与官吏均构成强大威慑。由于职业特性,男主角初出场多会涉及案件调查,而嫌疑人通常不会轻易坦白,为主角提供充足的情节发展空间,既展现其施刑手段的狠辣,也凸显其武艺的高强。尽管角色具有明显的反派特质,但需保持一定复杂性——男主角通常会对女主角怀有特殊情感,暗中给予支持。在《雁回时》中,男主角对女主识破其前往儋州的真实目的感到惊讶,并主动为女主谋划,例如透露段天师的身份以协助其澄清"赤脚鬼"的谣言。当被问及择偶标准时,男主角明确表示"恩怨分明,有勇有谋",实际上是在点明女主的特质。

此外,男性主角的冷酷手段背后必然有其隐情。如《长乐曲》中的“白无常”,表面凶狠实则因他是被处决的权臣之子,渴望为家族洗刷耻辱。顾千帆作为权臣的私生子,自幼被父亲为追求仕途而遗弃,导致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选择投身皇城司,以权力对抗命运,既是对父亲的反抗,也是对母亲的承诺。《雁回时》的男主角虽尚未完全揭示其身世,但在与下属交谈时曾提及“若不想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就得做刀俎”,暗示其狠辣行事实为身不由己。

这类男主角最初因《锦衣之下》崭露头角,后经《梦华录》进一步塑造,如今更衍生出消消乐等多元变体。其人设演变轨迹清晰:早年仙侠题材盛行时,高冷师尊是主流形象,集美貌、地位与法力于一身,以"战神""魔尊"等称号彰显超凡力量,同时保持神秘疏离的气质。随着观众对正统男主审美疲劳,古偶剧开始探索更具话题性的"疯批"人设,将反派元素融入角色塑造,如《香蜜沉沉烬如霜》的旭凤兼具战神与魔尊身份,《苍兰诀》男主则是上古魔尊,《长月烬明》男主被定义为魔胎,《护心》男主则化身传闻中的恶龙。这种趋势在落地古偶中尤为显著,阎王人设成为成本效益极高的选择。其原型常借鉴明朝厂卫制度,既符合大众认知又降低世界观构建成本,如《雁回时》中"左行厂"的虚构设定便易引发对东厂西厂的联想。尽管古偶核心仍是爱情叙事,但剧情已突破单纯的感情线,常融入女性主义议题与家国情怀等现实元素。此类男主的职业属性恰为类型融合提供可能,使权谋、悬疑等元素得以自然嵌入故事框架。

从叙事视角分析,这类男主角可视为霸道总裁设定在古代语境的延伸,其核心功能依旧在于构建沉浸式的爽感体验。现代霸总的权力具象化为财富支配,而仙侠题材中则转化为法术能力,相较之下,以皇权象征存在的阎王角色拥有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特权体系。这种权力往往呈现出更彻底的绝对性特征,男主角惯常通过官方职权介入女主命运,高效化解各类困境。在《雁回时》中,面对母亲强推婚事的压力,男主以追查命案为由将女主带离,并出示大理寺诏书作为保障凭证,有效阻断外界干涉。《梦华录》里,当富商之子阻挠赵盼儿经营冰铺时,男主顾千帆凭借掌控冰井务的皇城司职权,直接干预矛盾解决进程。然而此类角色塑造的潜在争议在于,权力与情感的交织关系若处理失当,极易演变为过度干预的权力滥用,引发观众对角色行为合理性的质疑与不安。

近年来,'阎王男主'人设的走红并非偶然,其背后暗含着社会心理的某种投射。这类角色既具备世俗权力与社会地位的稳定性,又保留着强势人物的个人魅力,恰好契合了当下流行的'体制内男友'想象,相较于传统霸道总裁更为安全可控。与常规霸总叙事侧重单方面魅力塑造不同,阎王男主与女主角的互动中形成了平等又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如《墨雨云间》中,男主提醒女主需收敛冲动性格时,女主则反问'你做我的回头路';《雁回时》更直接地通过'你做我的妻子,我做你的谋士'等台词,构建出双方互为依仗的新型关系。这种双向联结的特质使阎王人设更适应双强叙事,既能为剧情注入力量感,又不会喧宾夺主,堪称当代大女主复仇剧与经商剧的理想男主人选。

当人设逐渐失去新鲜感的吸引力,角色塑造的深度便成为更重要的评判标准。在影视作品中,演员的气质与表演功底始终是支撑角色生命力的核心要素。对于具有多面性特质的复杂人物,尤其需要通过精湛的演技来诠释其矛盾性与层次感。然而在当前内娱环境中,这类专业性的表演往往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角色身份的简单利用。诸如锦衣卫、大理寺卿等官职设定,本应成为展现角色专业素养的载体,却常常沦为为主角提供便利的工具。以《雁回时》为例,剧中男主凭借直觉从水井中发现女主遗失的发钗,这种超常能力的展现缺乏合理铺垫;更在庄爹紧急搜查主母房间时,男主却已带着官印及时赶到,巧妙化解危机。面对这样的剧情设计,角色如何掌握现场信息、如何获取关键道具等逻辑细节,往往被简化为毫无铺垫的巧合。这种对专业性的敷衍处理,恰恰反映出当前创作生态中对演技价值的低估。

《雁回时》在剧情设计上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同类型短剧的普遍症候。相较于观众早已熟悉的宅斗爽剧模式,该剧显然面临更大的突破挑战。尽管其具备节奏紧凑、制作精良等优势,但过度依赖短平快的戏剧反转导致逻辑链条的断裂。例如为铺垫母亲角色"忍辱负重皆为女儿"的转折,前期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存在明显失衡——她既表现出极致的母爱,又展现出长达十余年的冷酷疏离;在展现家庭矛盾时,母亲通过囚禁、断粮等极端手段逼迫女儿离府,而女主却需要在嬷嬷手中抢夺食物;更令人困惑的是,母亲自身婚姻不幸却坚持让女儿远嫁。值得关注的是,剧中对庄府的设定存在明显矛盾:这个被描述为热闹市集的场所,既允许外男随意私会主母,又存在师傅角色如入无人之境的频繁出入,甚至出现师傅在女主窗外静候指令的荒诞场景。

《雁回时》凭借男主角阴郁强势的阎王形象与宅斗题材的爽文设定,成功引领了古偶剧的流行趋势。该剧在播出期间表现亮眼,占据云合平台霸屏榜冠军位置,市占率突破20%。市场验证的套路虽能带来短期效应显著,但长期来看难以持续,这种现象不仅困扰着《雁回时》的创作,更是整个古偶市场面临的共同挑战。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