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后最受关注的IP,原来幕后这么卷!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30更新:2025-09-08 01:48:46

自播出以来,《北上》持续领跑收视榜单,保持领先优势。该剧豆瓣开分7.3,成为当前热播剧集中口碑评价的标杆之作。作为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同名小说的作品,该剧自官宣便引发广泛关注。在剧集市场中,随着《繁花》《人世间》等改编剧集的成功,以茅盾文学奖为代表的经典文学IP正成为内容创作的重要方向。相较于原著采用的历史与现实双线叙事结构,《北上》在改编过程中进行了重大创新,将故事重心转向聚焦运河沿岸90后群体的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家族百年变迁史。

该电视剧采用的改编方式以及启用古装偶像剧出身的年轻演员,引发了部分观众对作品“青春化”倾向的争议,使得此类严肃文学影视化作品面临挑战。针对舆论质疑,电视剧《北上》总导演姚晓峰在接受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专访时,就改编策略与演员选择作出回应。谈及选角标准,他表示:“我认为每一位演员的选择都是精准的,他们都为创作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惊喜,这种惊喜常常出乎我的意料。”

当前围绕白鹿的争议不断,姚晓峰回应称,"她压力非常大,从进组到拍摄结束,我们常在拍完戏后一起休息聊天,但白鹿总说'我不来,我要背台词,我要准备功课',她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恰似白手起家的华子。"不仅白鹿本人承受着巨大压力,整个团队在筹备与拍摄过程中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呈现出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其独特的印记,而《北上》则是首部专门为90后群体呈现青春叙事的作品。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公众这才意识到这条千年古河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亟需被系统性地呈现与挖掘。导演姚晓峰由此产生了一个创意:能否以京杭大运河为线索,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浓缩成一部作品?随后,他读到了刚问世不久、尚未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北上》。

姚晓峰对小说情有独钟,认为其以运河百年变迁为主线,巧妙串联起历史脉络。书中通过当代人物的寻根之旅,揭示沿途遇见的每一位角色都源自同一条船的命运羁绊,这种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相勾连的叙事手法令他深受触动。在与合作伙伴深入交流后,两人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将这部承载深厚历史感的小说改编为剧集。

姚晓峰希望通过描绘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轨迹来呈现这一主题。他注意到,从60后到80后群体,各自拥有标志性的影视作品,但真正以90后为核心视角的作品尚未出现。这一发现促使他选择以2000年为起点展开叙述,二十年的时光跨度恰好覆盖了该代人的青春成长历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经历了2008年北京成功申奥的里程碑时刻,也亲历了互联网技术的爆发式发展,这使得北京成为这群年轻人追逐梦想与创新创业的首选目的地。

故事的前20集描绘了这群少年在运河畔经历的青春岁月,随后的20集则记录了他们奔赴北京追梦的历程。当剧情发展至第35集时,众人带着成长的积淀重返故乡,致力于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条贯穿南北的运河,既是他们人生轨迹的重要联结,也承载着每个漂泊者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成为永恒的情感坐标。

在故事后续的发展中,这群人北上抵达北京后,定居在运河最北端的终点——通州。运河依旧作为情感纽带,将他们当下的生活与故乡的记忆紧密相连。姚晓峰透露,申遗成功后,众人选择回归故土,而谢望和(欧豪饰)则因身怀“大海里的人”的宿命留在北京。尽管有人在北京取得了成就,也有人遭遇挫折,但最终只有谢望和选择坚守,他以个人之力推动花街实现了诸多变革。

为完善故事创作,姚晓峰与编剧赵冬苓、原著作者徐则臣深入运河沿岸开展为期半月的实地采风,系统记录了江苏段运河沿线的生活图景。他们从扬州启程,沿运河南下至淮安、宿迁,完成了对运河全貌的考察。在采风过程中,团队重点观察了船民群体的生活状态,尤其关注水上人家的生存方式与教育传承问题。创作团队在剧本中曾对此进行详细描绘,但最终因篇幅限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处理。

演员的选择同样体现了这一细节,韩昊霖因年龄较大而被选中,以符合剧中船上无法正常上学的设定。考虑到这一背景,他需要选择一个学习场所,母亲则随行陪伴。这些设定为谢家三口人的生活状态奠定了基础。剧集第一集通过一场盛大的船婚场景展开,该画面源自徐则臣小说中的描述,但在采风过程中并未实际遇见。制作团队表示:"我们依据过往零星的影像资料,创作出了想象中的船婚场景。"

在采风调研过程中,姚晓峰对船民口中那句"水上为龙,岸上成虫"的比喻感触颇深。这种生存状态的鲜明对比在谢天成(胡军饰)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随着高速公路的落成,曾经红火的水上运输业骤然衰落,迫使这位昔日的船主不得不放弃熟悉的水域,踏入陌生的陆地生活。面对全新的生存环境,他显露出与往日截然不同的失意神情,昔日的自信与从容被现实的困境所取代。

花街小苑居民之间深厚的羁绊源于共同的过往——他们曾同舟共济,因同船生计而结缘。为呈现真实感,剧组历时40余日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场长达数十分钟的一镜到底开场戏。通常影视剧会选择在棚内拍摄,这样既能降低技术难度,又能更高效的调度演员和场景。但姚晓峰却认为棚拍缺乏生命力,"失去了小院与运河的独特氛围。"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姚晓峰擅长以镜头叙事,剧中大量采用长镜头——从运河边的奔跑场景切换至小院的炊烟袅袅,再由小院的烟火气延伸至运河畔的亲子互动画面,"这种氛围唯有实景才能呈现。"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与团队最终在运河沿畔发现了一片数千平方米的空地。"这片空地与花街的空间距离恰好符合我们剧本中人物与运河的设定关系。"姚晓峰与美术团队反复推敲,对周边街道、小巷进行改造,新建了仿古院落,整修了码头设施,甚至从外地运来船只布置现场。通过这些细致的打造,原本沉寂的场地逐渐焕发活力,最终呈现出他们心中向往的花街场景:"这就是我们构想中的理想世界,这就是花街的真实模样。"

整个拍摄周期前后持续超过40天,团队在后期制作中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动,实时进行细节优化。"在不同阶段,小院也承载了每个人的变化。"当实体小院最终落成后,姚晓峰反复巡视其中,逐渐熟稔于每个角落。某个契机下,他萌生了一个构想,希望通过一个镜头同时呈现小院的环境与所有人物的命运轨迹。若能实现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不仅空间叙事得以完整呈现,核心主题的表达也将水到渠成。

当姚晓峰向团队阐述这一创意时,成员们普遍持保留态度,认为整体调度难度极高。直至拍摄进入尾声,演员们已高度默契,而刚加入剧组的小演员仍保持着新鲜感,这促使姚晓峰构思出开场的长镜头。长达六分钟的连贯镜头最终因时长限制被裁剪,保留了"跟随众人进入院子,穿越庭院,最终登上天台"的核心段落。镜头缓缓拉升时,孩子们在天台仰望星空,哼唱着《数星星》童谣,而画面中爷爷正专注作画。姚晓峰坦言,这是一次充满魄力的拍摄尝试。如今,《北上》的叙事仍在推进,花街小院的居民继续着日常起居,运河人家的故事也借由这群人的迁徙历程不断延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