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谋女郎”主演电影双双扑街,明星阵容强大的国产文艺片为何失去观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55更新:2025-09-08 02:29:26

在3月8日妇女节档期上映的《平原上的火焰》与《想飞的女孩》于一周内遭遇票房滑铁卢,引发业内广泛讨论。两部影片分别由'谋女郎'周冬雨、刘浩存领衔主演,同时邀请人气小生小花参与,作为国产文艺片代表作,其制作水准与艺术追求曾引发广泛关注。然而,无论是明星阵容的加持,还是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的光环,最终都未能抵挡住市场考验。两部影片遭遇口碑与票房双重失利,其原因究竟在于文艺片固有的市场局限,还是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审美疲劳,抑或是影片自身存在创作短板?

尽管两部影片的失败原因各有不同,但均呈现出相似的困境。《平原上的火焰》与《想飞的女孩》在首周票房分别为1151万和1260万,位列周榜第九与第八名,上映九日后累计票房仅达到1700多万和1600多万,猫眼专业版预测的最终票房均未突破2000万。观众口碑层面,两片豆瓣评分分别为5.8和5.4,均未达到及格线,可谓既无口碑也无票房的双重失利。相较于前期引发的高期待,以及各自引人注目的主演阵容(周冬雨搭档刘昊然、刘浩存搭配文淇),当前的市场表现显然令人唏嘘。

尽管两部作品的结局呈现相似性,但《平原上的火焰》与《想飞的女孩》的实际发展轨迹存在显著差异。《平原上的火焰》的制作历程堪称波折:影片在2019年完成拍摄后,于2021年登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舞台,同年曾在国内公布上映档期,预售票房便突破2000万元大关。然而因外部因素导致临时撤档,随后又经历了更换主演、重新拍摄以及片名变更等多重调整,最终陷入漫长的沉寂。相较之下,《想飞的女孩》的状况则未经历如此复杂的变动。

期间,周冬雨作为女主演的口碑一度陷入低谷。多部同类影视作品,包括改编自同一原著的剧版《平原上的摩西》,接连推出削弱了观众的期待。而如今公映的版本相较原版缩水了11分钟……正如原著作者双雪涛所言,“上映就是胜利”。综上所述,该片目前面临的困境并非完全源于主创团队,背后仍存在着诸多未被察觉的遗憾。

相较之下,《想飞的女孩》的制作过程更为顺利,影片于去年4月完成拍摄,今年年初便成功入选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公布上映日期。因此,作为导演兼编剧的文晏所面临的挑战,相较于其他作品而言更具特殊性。

尽管《平原上的火焰》存在显著缺陷,但追溯其初始版本的构思已缺乏现实意义。我们应以当前院线公映的最终版本为参照,客观分析影片的优劣得失。若暂时搁置'文艺片票房低迷'这一固有局限,两部影片(至少是院线版成片)的失利,本质上仍需归因于创作层面共通的致命问题。

《平原上的火灾》作为青年作家双雪涛同名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其原著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元素交织的叙事方式,通过多重视角的叙事策略,拼凑出历史夹缝中被遗忘的个体记忆。作品深入探讨了东北工业转型时期的社会

院线版《平原上的火焰》在改编过程中,因电影篇幅限制、商业策略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引发的删改调整,导致原作中伏笔绵密的年代史诗被简化为带有历史背景的双线爱情叙事。这种类型化处理不仅削弱了原著时空线索的复杂性,更使文艺罪案题材流于表面,呈现出套路化的叙事风格。影片中周冬雨的表演风格可能受限于其公众形象的单一化,使得角色塑造陷入刻板印象,同时青春叙事的矫情感与戏剧化的表演方式也显得突兀,未能有效传达原作的深层内涵。

作为2023年推出的六集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在改编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尽管故事背景从东北平原转移到内蒙古草原,与原著产生一定时空错位,且播放数据未达预期,但其叙事节奏把握得当,呈现出清新自然的审美风格。通过精心打磨的篇幅结构和海量细节铺陈,剧版成功构建出具有史诗质感的叙事空间。相较于电影版的选角与表演,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展现出更精准的文学性把控,这种源于耐心创作的文本深度与影像呈现的结合,最终在艺术成就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在影视作品领域,除电视剧的先驱之作外,近年来以《漫长的季节》为代表的影片已成功融合下岗潮、制度转型期的混乱、地域性犯罪、时代伤痛、多元景观的碰撞、家庭矛盾以及代际关系的和解等核心元素,展现出对“东北文艺复兴”主题的深刻诠释。相比之下,《平原上的火焰》在整体质感上略显不足,其叙事框架也缺乏新颖性,自然难以激发观众对这一题材的热情。

从实际观感来看,即便原著小说读者或周冬雨、刘昊然的粉丝抱着高度期待走进影院,也难以抑制对叙事断裂的批评。影片中人物行为动机模糊、角色设定与原著存在明显偏差,尤其李斐与庄树的人设颠倒引发争议。至于周冬雨的表演,自《少年的你》之后,其频繁展现的“文艺病娇太妹发疯”式角色确实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相比之下,《想飞的女孩》以导演文晏对九十年代重庆的特殊关注为创作基础,延续了《平原上的火焰》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地域与时代背景构建罪案叙事框架。

影片主题内核聚焦于青少年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通过方笛(文淇 饰)与田恬(刘浩存 饰)这对表姐妹的成长轨迹,揭示原生家庭创伤、失德父母操控、犯罪集团渗透及高压职场环境交织而成的多重压迫结构。在具象化的叙事框架中,作品既呈现了女性群体间相互扶持的力量,也刻画了个体在系统性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尽管影片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但整体观感略显平淡,偶有令人不适的片段。

当影片试图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与符号隐喻等具象层面展开时,其刻意营造的浮夸感与脱离现实的悬浮特质愈发明显。人物困境与戏剧冲突的构建方式则显得颇为牵强,逻辑层面亦存在明显漏洞。无论是田恬毒贩父亲(周游 饰)的极端设定,还是犯罪头目老胡(耿乐 饰)的粗暴形象,影片都过度依赖脸谱化的反派角色来制造阻碍,这种刻意强化的恶之刻度反而削弱了叙事的真实感,使姐妹俩的命运轨迹缺乏深层说服力,难以引发观众真正的情感共鸣。

这一现象在方笛角色经历的生理期下水拍摄情节中尤为突出,导演似乎毫无理由地执意折磨方笛,让经期少女反复承受冰水浸泡的痛苦。这种刻意营造的戏剧冲突确实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整体叙事手法仍属于"在银幕上掐死猫"的低级操作。无论是田恬遭遇的性剥削与毒品侵害,还是其父亲的反常暴行,都展现出对社会压迫结构的简单化处理。此类情节既缺乏真实的社会语境支撑,又呈现出强行塑造女性苦难的刻意性,与现实逻辑相悖,最终未能有效传递女性互助的核心主题。

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想飞的女孩》尝试融入当代国际艺术电影常用的叙事手法,包括画面比例变化展现多重时间线、动物符号的象征意义,以及北欧式冷幽默的意外穿插。然而,这些元素的运用要么流于程式化表达,缺乏新意,要么显得杂糅无章——追债人误入拍摄现场的喜剧桥段与片尾方笛"乌鸦起飞"的视觉呈现,给观众带来的更多是震惊与困惑而非艺术性共鸣。

两部影片的不足呈现出相似的症结:类型元素与现实议题的融合流于表面,叙事逻辑存在明显漏洞,而整体风格与符号设计则显生硬刻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核心情感主题流于表面,进而引发观众对影片整体质量的质疑。影片的失败实则源于艺术表达的薄弱,而非其作为艺术电影的冷门属性。

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市场困境该如何突破?尽管《平原上的火焰》和《想飞的女孩》存在艺术水准不足的问题,但国产文艺片票房低迷的现象绝非虚构。回顾近年来被分类为文艺片的国产影片,普遍存在票房表现不佳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有明星参与演出带来的传播效应,这类影片仍难以突破票房天花板。反观《脐带》(2022)、《波浪鼓咚咚响》(2023)和《乘船而去》(2024)等缺乏明星阵容却获得业内好评的作品,在院线放映期间也往往收效甚微,单片票房多徘徊在百万量级。

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有明星加持,文艺片的票房表现依然难言乐观。从口碑低迷的《燃冬》(周冬雨、刘昊然、屈楚萧)与《戴假发的人》(黄晓明),到市场反响平平的《不虚此行》(胡歌),乃至斩获海外电影节大奖的《狗阵》(彭于晏),这些作品的票房成绩普遍呈现低迷态势——这种现象无疑加剧了行业的深层焦虑。

尽管多数文艺片面临票房困境,但部分成功案例仍具参考价值。如破3亿的《河边的错误》便展现了独特路径:在流量演员的传播效应之外,依托余华的文学影响力、犯罪悬疑题材的创新运用以及类似解谜游戏的商业叙事策略,通过紧抓IP价值与类型化转型实现突破;而《走走停停》与《宇宙探索编辑部》则分别以破亿和近7000万票房证明,巧妙植入商业喜剧元素,赋予影片更强的娱乐吸引力。

尽管《负负得正》的票房表现未达预期,但其作为文艺片的特质仍具有独特价值。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影片的叙事碎片化与风格跳脱可能造成理解门槛,但视觉呈现却充满梦幻感,与当下普遍以平实叙事为主的自然主义文艺片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在营销层面采用了七夕档期的商业爱情片策略,成功借助类型定位和档期优势获得市场反馈,这种类型化的尝试成为其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总体而言,上述部分具有商业成功表现的文艺片,无论是在叙事结构、隐喻手法还是影像美学层面,往往具备至少一项吸引观众的亮点。亦或是,部分文艺片如《好东西》,以及近期票房亮眼的进口影片《初步举证》与《还有明天》,均能通过鲜明的性别议题探讨,精准触达女性观众的核心群体。当前文化消费的逻辑表明,一部作品若想获得成功,必须为观众提供明确的满足感,这种愉悦既可以源于类型元素的吸引力,也可以来自思想层面的共鸣,但唯有当快感足够强烈且直接,才能引发广泛共鸣。

相较于《平原上的火焰》《想飞的女孩》等作品顺应世界艺术电影类型化的发展潮流,其创作路径却陷入了陈旧的"社会犯罪类型套皮文艺片"窠臼。在叙事节奏上延续着疏离而缓慢的风格,情节冲突呈现出刻意构建的戏剧性,外观包装则维持着故作深沉的叙事腔调。这种刻意营造的文艺片范式,既未能突破类型片的框架,也未能赋予观众实质性的观影愉悦,反而强化了市场对"文艺片"的固有认知。当创作模式陷入固化,影片的艺术价值也必然流于表面,成为缺乏创新性的二三手产物。

总体来看,国产文艺片若无法突破‘沉闷与乏味’‘节奏缓慢与风格朴素’的固有标签,便等于亲手切断了与大众观众的情感联结;若困于文艺电影小圈层内循环往复的创作范式与形式窠臼,则注定失去了艺术创新的可能。《平原上的火焰》《想飞的女孩》作为近年来国产文艺片的代表作,为创作者们敲响了警钟。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