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重逢》21岁许恩怡提名香港影后:视张子枫为榜样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96更新:2025-09-08 02:59:31

电影《久别·重逢》凭借出色表现斩获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七项提名,其中新生代演员许恩怡以首度亮相角逐最佳女主角而备受关注。这位出生于2004年、年仅21岁的演员,虽非科班出身且出道仅三年,却已参与拍摄十余部影视作品。从《燃野少年的天空》中展现活力的少女小黄到《久别·重逢》中塑造的坚韧独立角色夏文萱,许恩怡在银幕上的每一次亮相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近日,她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深入分享对表演的理解与创作心得。

《久别·重逢》中,中年音乐人苏升华(郑伊健饰)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此时收到多年未见的少年时代挚友夏文萱的离世消息。一位与夏文萱容貌 identical 的少女(许恩怡饰)突然现身,自称是夏文萱的女儿,希望与苏升华共同完成未竟的心愿。在共同追寻的过程中,苏升华逐渐走出阴霾,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而少女的身份谜团也逐步揭开。

谈及饰演千禧年前后的少女角色,许恩怡坦言:"虽然我们性格中最相似之处在于那份执着,但夏文萱比我勇敢且成熟得多。她从小与婆婆相依为命,展现出非凡的独立性,而我则更依赖父母。对现在的我而言,难以想象没有父母的生活。夏文萱在校园里并不受同学欢迎,大家觉得她有些与众不同,但她从不介意;而我却会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没有她那样的洒脱。"

对于如何诠释千禧年前后的时代背景,许恩怡表示:"起初确实对CD机、唱片店、黑白手机等物件感到陌生,但这种距离感反而帮助我更专注地投入角色。越是脱离熟悉的环境,就越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

当被问及夏文萱如何看待落魄的苏升华时,许恩怡认为:"我相信人性本真的部分不会改变。即便生活给予的挑战改变了一个人的视角,但内心最初的自己始终存在。在演绎时,虽然面对的是成年苏升华,但我脑海中会浮现少年时期的他。夏文萱的任务,就像剥洋葱般层层递进,最终触及苏升华最本质的一面。"

羊城晚报询问许恩怡对郑伊健的初印象时,她表示这是首次与这位资深演员合作。在她看来,郑伊健给人的印象是亲切真诚,他的存在总能让拍摄现场充满活力,大家在片场都感到轻松愉快。但进入正式拍摄后,他能迅速切换状态,展现出专业演员的专注力。值得注意的是,郑伊健在拍摄前就会思考这场戏的剪辑方式及在整部电影中的呈现位置,他会根据这些预判来调整情绪表现,比如决定该以激动或低落的形态出现,或是选择站立或静坐的肢体语言。谈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手戏,许恩怡特别提及酒吧争执的场景。在这场戏中,苏升华表达要放弃音乐,而夏文萱则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原本她处理这个场景时偏向伤感,但郑伊健建议应该展现一次情绪爆发。他解释道,夏文萱在电影中的情绪基调较为平稳,需要一个爆发点作为戏剧高潮;同时,苏升华的情绪是递减的,夏文萱的情绪起伏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增强戏剧张力。

许恩怡凭借主演《燃野少年的天空》踏入演艺圈,这部内地制作的歌舞片成为她转型的关键契机。自幼展现出的舞蹈天赋使她三岁便开始接受训练,先后涉足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多元舞种;小学时期接触武术后,更凭借扎实功底加入校队并参与国际赛事。扎实的舞蹈基础让张一白导演在选角时独具慧眼,尽管目前主要活跃于港圈影视作品,她仍对与内地团队再次合作充满期待。

谈及与演戏的结缘,许恩怡回忆道:中学时期的戏剧课曾让她产生兴趣,但并未萌生职业规划。原本计划报考舞蹈专业,直到通过友人介绍结识经纪人,后者得知导演筹备歌舞片却迟迟未找到女主角,便将她推荐参与试镜。导演仅凭舞蹈影像资料与十余分钟视频交流便决定启用她,这种信任让她既惊喜又感慨。

回溯当时情景,许恩怡坦言转换赛道的过程充满意外。起初她以为仅能担任群演,但得知获得女一号角色后,经过深思熟虑并与父母沟通后选择接受挑战。在剧组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新角色的打磨,直至影片杀青后才拥有反思的时间。如今回想,她认为当年的自己具备冒险精神,若放在当下或许会因顾虑而犹豫。

羊城晚报:对你而言,这段演艺经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许恩怡: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至今我们仍保持着联系,每逢节日或生日都会在群聊中互道祝福,甚至开启视频通话。大家各自在演艺事业上都有新的发展,如彭昱畅持续推出新作品,我们也会在群里交流心得。我很庆幸首次拍戏便邂逅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剧组。

羊城晚报:未来是否计划参与更多内地影视制作?你更青睐哪些题材?许恩怡:当然有这个打算。内地是我踏入演艺圈的起点,也与许多老友渐行渐远,希望能重逢。我偏爱具有人文气息的题材,因为平时热衷观看纪录片或贴近生活的电影,渴望能参与这类创作。

羊城晚报:与刘德华等天王级演员合作时是否会感到紧张?许恩怡:我是一个专注于目标的人,每次拍戏都力求深入诠释角色,因此常沉浸在表演中。这种专注反而帮助我克服紧张,无论面对刘德华还是郭富城,我都将他们视为角色本身。如同在《焚城》中饰演父女关系,任何一丝紧张都会影响表演的自然度。刘德华老师非常友善,尽管我仅参与拍摄三四天且制作规模庞大,但导演指导时,他仍会主动给予建议。

羊城晚报:当前你多饰演女儿、少女等角色,未来希望挑战哪些突破性类型?许恩怡:我更期望获得导演的信任,让他们相信我能够胜任各类角色。若必须选择一个向往的类型,我想尝试出演女厨师。因为热爱烘焙甜品,且此类角色在银幕上较为少见。

羊城晚报:最期待演绎怎样的场景?许恩怡:在餐饮高峰时段,冷静有序地统筹厨房运作,这种从容不迫的状态令我着迷。

羊城晚报:香港电影长久以来以男性主导,作为女演员是否觉得女性角色机会有限?许恩怡:现状已有所改善。不仅女性角色数量增加,围绕女性展开的故事也更丰富。例如参演祝紫嫣导演的《但愿人长久》,该片讲述女主人公子圆与吸毒父亲的复杂情感,我饰演子圆的妹妹。导演在活动中看到我一笑的视频,认为我笑容甜美,因而主动联系让我试镜。这次合作是一段独特的经历,但我仍认为优质角色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包括优秀的团队、剧本和导演。

羊城晚报:是否关注与同龄演员的竞争?例如张子枫,常被提及你们的相似之处。许恩怡:有关注,但她实力太过强悍,让我有些自愧不如。

羊城晚报:有意向与哪些同辈演员合作?许恩怡:在时尚活动中常与国际艺人相遇,期待能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如泰国的Baipor Thitiya、日本的木村光希等。另外与刘俊谦在《赎梦》中有过合作,但戏份不多,希望未来能有再度合作的机会。

许恩怡自幼便展现出对表演艺术的敏锐触觉,21岁便凭借精湛演技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其起步高度令人瞩目。然而她始终认为,影视创作蕴含着更深层的奥秘值得探索。面对媒体关于生活经验是否会影响角色诠释的提问,她坦言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敏锐捕捉情感细节。成为演员后,她养成了观察习惯,尤其热衷于在地铁中进行"人间观察",专注记录乘客的衣着、肢体语言与对话神态。这种观察习惯已渗透到她的日常,甚至延伸至电影欣赏领域——从卢卡斯·德霍特的《亲密》到伊丽莎·希特曼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肯·洛奇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到印度电影《想象之光》,她特别欣赏作品在摄影、音乐与色彩运用上的创新。如今的她更倾向于从视觉维度解读电影,有时甚至超越对叙事本身的关注。

谈及职业规划,许恩怡透露正尝试接触幕后工作。她幽默表示想学习摄影,但需先"锻炼肌肉"以应对沉重的摄影器材;对剪辑工作则坦言难以适应长时间静坐的节奏。她希望在非拍摄时段,能通过跟组的方式深入了解影视制作流程。关于学业与事业的平衡,她选择保持专注演艺工作,同时通过网络课程拓展知识边界。去年修习的心理学课程源于个人兴趣,今年学习的法语则与香奈儿合作机遇及巴黎看秀经历相关,她相信掌握语言文化能助益职业发展。

羊城晚报询问许恩怡对职业的规划与期待,她坦言更倾向于顺其自然的态度。在演艺行业,个人计划往往受限于外部因素,难以完全掌控。然而,这并未削弱她对职业的自我要求。她期望在工作时专注当下,珍惜每一刻;在闲暇时光则坚持学习,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灵感与力量。核心理念始终是保持对表演的热忱,持续吸收创作能量。

谈及首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经历,许恩怡回忆道:提名公布当日恰逢她回公司取物品,同事间正围观看直播。在洗手间时,忽然听见欢呼声,起初以为是误听,内心充满诧异与紧张。缓步走出时,同事激动地告知提名结果,她瞬间呆滞。随后两日仿佛置身梦境,现已逐渐适应这份荣誉。她期待与团队共同参与红毯活动,展现专业风采。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