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导演新片北美内地皆遇冷……《编号17》是观影门槛高还是真难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01更新:2025-09-08 03:50:50

继五年前《寄生虫》打破纪录后,韩国导演奉俊昊时隔五年重返国际视野,其第八部长片、第三部英语作品《编号17》由华纳兄弟出品,于3月7日(上周五)在中国内地及北美同步上映。该片汇聚了罗伯特·帕丁森、娜奥米·阿基、史蒂文·元、托妮·科莱特、马克·鲁法洛等主演,标志着奉俊昊再度开启全球化创作篇章。

相较于《寄生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编号17》作为奉俊昊导演职业生涯中制作规格最高且拥有最终剪辑权的"进军好莱坞"之作,目前看来尚未取得理想反响——该片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评分为77%,Letterboxd观众评分达到3.7/5,豆瓣平台获得7.2分;而Cinemascore观众评分仅获B级,烂番茄爆米花指数为73%,MTC观众均分6.1,这些数据表明普通观众对该片的接受度存在明显分歧。

《编号17》的票房表现直观反映出其市场反响平平:北美首周收获1910万美元票房,在影市淡季中仅勉强夺得周末票房冠军,但预计最终票房突破6000万美元存在较大困难;中国市场的首周三天票房为958万人民币,位列周榜第十,六天累计票房达1100万以上,最终总票房或难以突破2000万元大关;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唯独韩国市场表现相对亮眼,两周内观影人次突破200万。然而综合全球票房数据,《编号17》的预测总票房仅能达到1.3亿至1.7亿美元区间。对于一部制片成本高达1.28亿美元(含1000万美元补拍费用)、市场推广支出逾8000万美元的重磅作品而言,当前的票房成绩无疑成为华纳影业的开年重创。

关于《编号17》票房失利的归因,影评界对此存在分歧。从表层来看,至少存在两个显著因素:其一,该片改编自202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在好莱坞语境中被视作"原创电影",但面对IP至上的市场环境,这类改编作品本身就难以获得普通观众的广泛兴趣;其二,奉俊昊导演将独特的艺术表达注入商业片框架,影片承载了多重社会议题,政治讽刺的力度尤为突出,这种创作倾向无疑抬高了观影门槛。在双重客观制约下,《编号17》即便拥有雄厚的制作资金,也注定无法成为一部面向大众的轻松娱乐之作。

综合媒体与核心观众的评价,《编号17》仍可被视为奉俊昊创作生涯中质量稳定的作品。其票房失利的核心原因在于艺术表达方式与商业片市场定位存在本质错位,而非影片本身存在结构性缺陷。然而从观影体验维度审视,将该片归类为商业大片显然过于勉强,即便以作者电影的创作标准衡量,也暴露出若干创作问题:主题线索繁复却缺乏纵深,叙事焦点模糊;后半段剧情推进缓慢、角色塑造薄弱、逻辑链条松散;针对特朗普的政治隐喻虽具批判意图,却因表达方式过于简化而失去深度。

在《编号17》中,主角米奇·巴恩斯(罗伯特·帕丁森 饰)因生活困顿而投身星际殖民计划,为逃避债务主动签订协议成为"消耗体",持续执行高危任务。该计划规定,每个参与者在死亡后将通过3D打印技术重生。然而在一次任务中,米奇17号死里逃生归来,却发现自己的位置已被米奇18号占据。由于系统禁止同一人同时存在多个复制体,这两个版本的米奇必须联手掩盖真相,以避免被强制清除。

早在情节简介与物料释出阶段,《编号17》便与低成本科幻佳作《月球》(2009)展现出显著相似性:两者均围绕双胞胎外星复制人展开叙事。然而与悬念导向的《月球》形成对比的是,《编号17》中的米奇角色自始至终都知晓自身作为复制体的身份,这种认知反而强化了他们在重复性劳动中经历死亡与重生的荒诞感。充满荒诞感的"地狱笑话"式设定,直接奠定了影片与《月球》截然不同的黑色喜剧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寓言形式探讨阶级议题的黑色喜剧风格,恰好印证了奉俊昊过往作品如《汉江怪物》《雪国列车》《玉子》《寄生虫》中一贯呈现的鲜明特征。

总体而言,《编号17》开篇三分之一的叙事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当人类文明深陷生态崩溃与社会失控的泥潭时,马克·鲁法洛饰演的黑心政治家马歇尔以商业飞船为工具开启太空拓荒计划,复制人技术的边界在异星环境被彻底打破。奉俊昊以极具冲击力的手法构建了一个生物伦理与基本人权被严重挑战的未来世界——在这样一个将员工视为公司资产的社会中,连基础的热量供给都需精确计量;而作为可替换零件的米奇则在极端环境中遭遇种种磨难,从强辐射导致的脱发吐血到太空垃圾引发的肢体损伤,这些残酷设定精准映射着当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影片通过政客的虚伪操守、资本寡头的剥削本质以及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困境,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辛辣讽刺,其世界观架构既保持逻辑自洽,又在细节呈现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当剧情推进至米奇17与米奇18相遇的关键节点时,影片的格局与节奏感骤然瓦解。按照叙事逻辑,这对复制体的初次交锋本应成为探讨克隆伦理或人性异化的核心议题,然而过度刻意的性格反差(懦弱与暴躁的极端对立)及"复制体不可复现"的硬性设定,反而将严肃题材异化为充满滑稽桥段的闹剧。影片迅速陷入两重人格的互相攻讦与调情,从18号试图将17号推向绝境,到争夺感情归属的戏剧冲突,最终演变为兄弟情谊的觉醒与联合抗争——这种戏剧性的转折使故事重心偏离了原本的科幻深度,沦为通俗娱乐的拼接。

从提升喜剧效果与深刻揭示阶级社会底层互害的双重视角来看,此类充满戏剧性的叙事节奏确实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这种取舍使得本该深入探讨的复制体伦理议题未能获得充分挖掘,仿佛被导演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对于一部以复制人为核心的科幻作品而言,这样的疏漏尤为显著,难以令观众信服。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不仅在主题聚焦上出现偏差,第二幕本应用于深化阶级批判与反派塑造的篇幅,却被大量无关紧要的性幽默内容占据。这些元素虽带有恶趣味,但对人物塑造和主线推进毫无必要,最终导致文本内容松散而主旨模糊。尤其在密闭空间中持续展开的室内对话场景,彻底丧失了奉俊昊导演标志性的叙事张力与运动节奏,整体观感呈现出冗长且停滞的特征,这也正是普通商业片观众对《编号17》评价最负面的所在。

至第三幕,马歇尔夫妇与星虫之间的矛盾激化,船员集体反抗的高潮随之而来,影片节奏明显加快。然而,对马歇尔小丑形象的刻意塑造、星虫作为"工具人"的刻板设定,以及米奇18号与女主角娜莎(娜奥米·阿基 饰)被强行塑造成英雄的叙事手法,都暴露出急于求成的创作痕迹,使剧情发展显得生硬突兀,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回顾整部影片,《编号17》本应呈现出兼具趣味性、层次感与思想深度的叙事结构。然而实际观感显示,影片虽有亮点却分布零散,导致出现诸多奉俊昊风格作品中罕见的冗长拖沓场景;议题探讨虽具广度,但对自我认同、身体悖论、资本主义批判及极端政治等主题的挖掘均显浅尝辄止,且叙事节奏频繁跳跃缺乏连贯性。更值得商榷的是部分情节逻辑的崩塌:17号与18号角色性格的差异虽有细节铺垫,却显得刻意强化;星虫的行为动机始终晦暗不明;娜莎从"色女"到英雄的转变过于政治化表达;而被塑造成底层人物的米奇17却能令女同卡伊沦陷的设定,既缺乏合理性,也未在人物塑造或情节推进上产生实质作用。

影片内容庞杂却缺乏深度,最终导致叙事松散、主旨模糊。尽管美国媒体对其中的政治隐喻手法给予肯定,自由派观众也赞赏马克·鲁法洛对特朗普的直白模仿,以及黑人女主角掌权的结局设定,但这些元素过于依赖符号化表达,更像脱口秀节目中的讽刺桥段。影片试图通过娜莎领导的乌托邦式结局传递社会理想,却忽略了现实复杂性,这种刻意营造的"梦想替代现实"叙事,反而削弱了科幻类型片应有的思辨价值。对于一部旨在探讨社会议题的电影而言,这些简单化的表达方式显然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

如果说《雪国列车》的政治隐喻同样尖锐,《玉子》的主题探讨同样支离破碎,但至少在商业类型片的层面,前者收束了奉俊昊标志性的讽刺喜剧风格,呈现出一幅紧凑而宏大的异托邦图景;后者则通过几场追逐与动作戏的节奏把控展现出耀眼的视觉张力,女主角的形象也令人难以忘怀。相较之下,《编号17》的普适性显得更为薄弱——除了罗伯特·帕丁森的精湛演技与肉体魅力,或许仅有某些镜头或桥段中隐约浮现的末世悲观情绪,才能在杂乱无章的叙事节奏中传递出微弱的诗意光芒与存在主义思考,这种若隐若现的哲学意味,或许正成为少数观众青睐该片的独特诱因。

回顾《编号17》的上映历程,该片原本计划于2024年3月首映,却历经两次日期调整——先延期至2025年4月,又突然提前至3月。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系列变动背后存在多重因素,包括后期补拍工作以及华纳兄弟与导演奉俊昊在影片呈现上的理念冲突。最终,华纳选择采纳奉俊昊的创意方案,主动放弃了高层在试映中更倾向的版本,将象征好莱坞权威的最终剪辑权交予这位国际知名的导演。尽管这一决策在电影工业中被视为尊重创作的典范,但当前语境下,这种让步也引发了关于影片商业适配性的讨论:是否意味着华纳的版本更符合主流市场的期待?

《编号17》的失利再次引发了西方观众对奉俊昊英语片的反思,他们重新唤起过往的共同看法——导演的韩语作品始终优于英语创作。这种现象并不意外,即便是口碑尚可的《雪国列车》,受限于漫画原作的强势框架,本质上也偏离了奉俊昊的叙事风格。从《玉子》系列到《编号17》的创作历程中,可以看出导演对美国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表层,其英语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批判资本与权力、生态议题、平权诉求等主题,往往呈现出典型的“白左”叙事特征。尽管初衷值得肯定,但因文化语境与生活经验的差异,这些作品始终难以摆脱风格化过重、讽刺尺度失衡、概念设定空泛等诟病。

奉俊昊的下一部作品或将重返韩国本土,韩语电影或许更能彰显其艺术造诣。对于开年即遭遇票房失利的华纳兄弟,乃至整个好莱坞电影工业而言,这都是一次深刻的市场警示——即便《编号17》的品质得到提升,在当前观众口味多元化的背景下,持续投入巨额预算拍摄非IP原创巨制,是否仍是最具战略意义的选择?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