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上》,致敬奔流不息的大运河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08更新:2025-09-08 04:00:44

2023年春日,运河之畔,一艘庞大的船只缓缓驶过,船体如高墙般横亘在岸边。那一刻,令我深受震撼。回首身后的街巷、青石板铺就的胡同,我忽然明白,这便是我心中向往的"花街"——这里既寄存着运河的灵魂,也滋养着世代栖居于此的人民。我们在运河之畔建起了码头、排楼、酒楼和小院,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花街,一段延续千年的水脉文明,就此凝固在镜头之中。对我的创作而言,《北上》是一场关于运河精神的深度探寻,也是一次对江苏故乡的深情凝望。这部剧改编自徐则臣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从故事孵化到拍摄制作,历经近七载时光。原作底蕴深厚、形式独特,剧集改编面临诸多挑战。为精准诠释原著内核,我们与作者徐则臣、编剧赵冬苓沿运河实地采风,反复研读文本,深入探讨创作方向。最终决定以青春视角回望历史,用年轻一代的进取姿态诠释时代脉搏。在影像呈现上,我们既坚持原著的厚重感,又追求突破性的表达方式,让大运河的故事焕发新生。

剧集开篇,稚嫩的夏凤华牵着初来乍到的马思艺,穿梭于周家、夏家、谢家,最终踏入邵家小院。这条青石板路不仅见证着他们的成长轨迹,更引领观众走进这个充满温情的院落。童年的两件重要事件——马思艺融入大家庭的历程,以及谢老大因乐观性格而集资换船的抉择——成为叙事的起点,也铸就了孩子们守护这片精神家园的信念。他们在花街中相伴成长,在运河边追寻理想,最终沿着这条千年水道,走向更辽阔的世界。《北上》不仅关乎回望,更承载着记录、传承与传唱的使命。

作为贯穿南北的水道,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我们尝试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运河不仅养育了一代代沿岸居民,其兴衰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命运。因此,我们选择以运河沿岸小院为切入点,借助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这条水脉如何浸润他们的成长。童年时期,他们在运河中嬉戏玩耍;青春岁月,他们在岸边寻找人生方向;成年后,带着运河精神远行,又最终回归故土,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90后青年的奋斗历程构成了剧集主线,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北上求学的青年时期,再到回归故乡的沉淀,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坚韧品格,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2014年,千年运河迎来新的机遇。剧中的夏凤华等人得知大运河申遗成功,欣喜若狂,最终选择回归故土,以青春力量投身家乡建设。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成长轨迹,更寄托着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另一条重要叙事线索是"寻根",一艘沉船的意外浮现,揭开了几代人尘封的秘密。随着调查深入,历史迷雾逐渐消散,个人命运与运河变迁产生共鸣。马思艺远赴意大利探寻身世之谜,陈睿则在花街追溯家族往事,两条线索由分离走向交汇,最终编织成完整的故事。这不仅呼应原著《北上》中动人的兄弟情谊,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让角色重新建立与运河、与邻里的情感联结。

我们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与花街的烟火气息。在"花街小院"里,生活细节充满真实感,每户人家的饮食起居和技艺传承都经过精心打磨。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售卖的绿豆糕等,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的写照,更是运河精神的具象表达——包容、互助、生生不息。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船运逐渐衰落,运河人家陷入困境,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克时艰。可以说,运河是《北上》的筋骨,邻里情是其血肉,而那份乐观向上的精神,则是这部剧永不熄灭的心脏。

运河奔流不息,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正有无数个"夏凤华""谢望和"怀揣希望,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而静静流淌的运河水,将继续讲述关于奋斗、互助与传承的动人故事,照亮一代代人的人生道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