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98更新:2025-09-09 01:26:26
阔别六年再度登陆大银幕的《哪吒》系列,将于2025年春节档与观众再度相遇!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当前有超63.2万人预约观影,稳居春节档票房期待值榜首。回溯2019年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亿票房创下中国内地影史第四纪录,成为现象级动画电影代表作。
凭借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和创影史票房纪录的高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让观众认可了烟熏妆、丸子头以及笑中带狠的哪吒造型。然而,回溯至影片上映初期,这种极具颠覆性的形象曾引发广泛争议,不少观众批评其哥特风格的装扮和狰狞面容过于另类,甚至觉得不讨喜。
多部电影在角色塑造方面遭遇了与哪吒相似的争议,其中2023年春节档和暑期档上映的《深海》与《长安三万里》虽斩获不俗票房,但其角色造型设计仍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与批评。
《雄狮少年》系列因采用细腻的视觉呈现,其中“眯眯眼”造型引发的争议被部分观众认为带有地域偏见,这一负面舆论的扩散导致影片后续票房收入受到影响。
对人物造型“丑”的批评现象,实质映射出观众对动画角色“美型”的审美期待。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角色造型上逐渐面临更高的审美标准,这种转变给动画创作者带来了显著挑战。为深入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陆嘉宁副教授进行专业解读。
观众对“美型”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三维动画领域。陆嘉宁副教授指出,在二维动画创作中,观众普遍具备一定的观看经验和美术认知基础,能够理解平面漫画特有的表现体系。这种认知使观众对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变形时,往往能保持包容心态。例如《大护法》《大世界》等作品,其角色设计在体型比例、面部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突破,但并未引发观众对“不符合二次元审美”的强烈抵制。
三维动画作品因更贴近真实世界的视觉体验,使观众对角色及场景的现实感要求更为严苛。陆嘉宁副教授以《雄狮少年2》为例,称赞主创团队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相较于首部作品,续作融合"现实题材 搏击元素",使整体剧情呈现高度写实风格。尽管主体叙事未能充分展现动画媒介的独特优势,但创作者仍坚持采用动画形式进行表达,这种创作抉择展现出显著的挑战性。
陆嘉宁副教授认为,作为"功夫动画"类型,当前作品在美学呈现上尚未能与真人功夫片形成显著的审美差异。尤其在剧情处理方面,普遍存在对现实生活的写实刻画倾向,导致动画特有的夸张表现力和非写实美学特征未能充分展现。这种状态使得观众往往以现实人类的肢体结构与五官比例为标准,对角色造型产生审美评判。
关于三维动画领域观众对角色“美型”审美观念的起源,有学者指出这一趋势可能与外来二次元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密切相关。在相关本土研究中提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三维动画技术通过借鉴欧美游戏的写实建模技术与环境渲染方法实现了突破。相较于日本手冢治虫、吉卜力工作室等代表的原画艺术体系,以及迪士尼等机构在手绘动画领域的技术积累,中国动画产业在二维创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该领域更注重发展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三维动画,以弥补传统动画的短板。
工业化泛二次元产品范畴不仅涵盖动画作品,更延伸至游戏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游戏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对当代青年观众的审美取向产生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在游戏产业中,诸多以"美型"为核心特征的角色凭借其极具魅力的形象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例如《生化危机》系列中的吉尔与克里斯、《最终幻想VII》中的爱丽丝与克劳德等。这些虚拟角色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设计和叙事塑造,不仅形成了鲜明的IP形象,更深刻塑造了后续三维动画创作者对市场审美趋势的判断。
随着三维技术的持续发展,国内动画产业逐渐涌现出大量受到游戏三维技术启发的作品,如《秦时明月》、《画江湖之不良人》以及《斗破苍穹》等,这些作品在创作理念与视觉风格上均体现了游戏领域的技术融合与艺术审美。
尽管建模技术的提升推动了三维动画作品的大量涌现,但人物造型在工业感"美型"方面的审美范式却长期缺乏突破性创新。这种单一化的创作模式使得大眼睛、尖下巴、网红脸等特征逐渐演变为行业标配,最终导致三维角色形象趋于同质化,观众对角色设计的审美期待也随之变得单调。
随着国产动画电影逐步从低龄化内容向年轻化、全年龄化方向转型,三维动画中"美型"的审美标准逐渐成为观众评价角色造型的重要依据。在动画发展初期,由于受众以低年龄儿童为主,角色塑造普遍遵循简单的善恶对立模式,同时受限于技术条件,人物形象呈现出高度脸谱化的特征,通过夸张的外形设计直接传达角色属性。这种创作方式在动物拟人化题材中尤为明显,诸多作品采用动物角色作为叙事载体,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中,羊群与狼的二元对立设定不仅构建了故事框架,更衍生出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典型视觉符号,使得青青草原的每只羊都具有鲜明的外形辨识度。
在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初期,创作团队尚未形成对角色五官与身材比例的“美型”化倾向,仍以儿童角色的纯真可爱特质与成年角色的鲜明个性作为核心设计原则。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票房创下行业奇迹,成为现象级动画电影。导演田晓鹏对经典IP进行了颠覆性重构,将传统形象中成熟稳重的孙悟空重塑为带有厌世气质的中年角色,同时让唐僧这一角色呈现出反差萌——他化身为七岁的孩童,对孙悟空产生痴迷追随,这一设定颠覆了原著中的师徒关系,赋予故事全新活力。
该故事虽定位为全年龄向,但角色设计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孙悟空以半人半动物的形象示人,而江流儿则被塑造为具有可爱与趣味特质的幼童角色,整体造型更注重萌系风格的呈现,未刻意追求美型设计。相较之下,2019年上映的《白蛇:缘起》则在叙事层面着重展现许宣与小白之间的情感纠葛,甚至包含吻戏情节;在角色设计上,该作品借鉴传统仙侠与古偶剧中的俊男靓女形象,巧妙融合当下年轻群体流行的国风二次元审美元素,打造出小白、小青等角色具大眼睛、尖下巴特征的网红美型形象。
《白蛇:缘起》以4.68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追光动画此前的票房纪录,其在故事架构与角色塑造上推行的“全年龄化”策略获得市场认可,为国产动画电影探索出一条兼具商业价值与艺术表达的创作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动画业界在追求“全年龄化”进程中,逐渐将“美型”角色设计视为重要标配,这一趋势在追光动画后续推出的《新神榜》系列以及2022年上映的《小倩》中均有明显体现。
陆嘉宁副教授提出,当代社会对美的认知正逐渐演变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框架。这一现象与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的哲学命题形成呼应,当"网红脸"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审美范式,人们便容易对偏离该标准的审美形态产生排斥心理。以《白蛇:缘起》与同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尽管后者通过刻意塑造哪吒的叛逆形象,采用"丑化"手法来强化"可爱 有趣"的叙事维度,但片中角色在关键场景的视觉呈现——如哪吒的灵珠化形、敖丙的龙族变身、李靖夫妇的仙侠造型——依然遵循着传统美型美学的创作逻辑。
然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映初期仍面临大量对其造型的负面评价,这反映出“美型”动画角色形象已逐渐成为观众审美判断的基准。当《雄狮少年》《深海》《长安三万里》等作品试图打破这一审美范式时,却遭遇了“角色形象丑”的舆论批判。陆嘉宁副教授指出,对“美型”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是对审美多样性的忽视,这种趋同化反而导致了艺术纯粹性的流失。他援引大画家黄永玉为癸卯年特种邮票绘制的蓝兔为例:这只被部分网友认为“龇牙咧嘴”的形象,虽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却呈现出与画家本人相似的率性气质与天真烂漫的个性表达。艺术的价值本就源于其独特性,即便动画产业通过工业化“美型”审美提升了创作效率,这种标准也不应成为唯一衡量尺度。
在审视艺术创作时,不应仅停留在对作品表象的观察,而应深入分析创作者所处的语境及创作动机,以及其希望向观众传达的核心信息。陆嘉宁副教授在分享中指出,法国女导演瑟琳·席安玛创作的特色动画《西葫芦的生活》以'土豆脑袋'和'白眼仁儿大黑眼仁儿小'等夸张特征描绘儿童角色,而《疯狂约会美丽都》则通过身形夸张的老年角色塑造呈现反差效果。这些作品有意突破全球观众对法国'时尚优雅'和'帅哥美女成群'的刻板印象,其核心在于借助手绘风格的视觉表达强化叙事中的荒诞幽默与社会讽刺。当观众试图用现实逻辑质疑角色形象时,实际上已偏离创作者通过艺术形式构建的表达意图。
同样,以《深海》和《雄狮少年》系列为例,《深海》通过描绘深海世界的种种景象,影片中大量场景与角色呈现出暗黑、森然的特质。但这些景象与角色实质上源于女主参宿在罹患抑郁症状态下的精神投射,精准还原了患者在恐慌发作时的内心体验。这种扭曲的心理体验本就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影片通过这种视觉呈现促使观众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
《雄狮少年》系列聚焦于出身平凡的草根少年阿娟的奋斗历程,其角色形象与传统热血漫画中的“高富帅”“白富美”或“金手指”设定形成鲜明对比。阿娟初登场时萎靡不振的颓废形象,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底层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影片的真正魅力在于展现这位看似怯懦的少年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我突破,传递出普通人在逆境中迸发的内在坚韧与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这种朴素而真实的成长轨迹区别于《全职高手》中叶修的天才设定和《斗罗大陆》中唐三的奇幻天赋。
陆嘉宁副教授指出,若影视行业过度依赖批量复制同质化美型角色,以迎合市场安全需求为由回避更具个性化的审美探索,将不可避免地强化当前日益盛行的单一审美标准。这种现象容易使观众形成固化认知,误以为符合特定五官比例、身材结构的外貌才是美的,甚至发展出用精确尺码衡量美的畸形标准。其危害不仅在于削弱多元审美意识,更可能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审美产生渗透效应,例如催生对'芭比脸''直角肩''A4腰'等刻板形象的病态追捧,最终演变为侵蚀正常审美观念的审美霸权。
为避免陷入过往作品中对"美型"角色的单一化创作模式,追光动画在《长安三万里》中积极探索新方向,确立了以历史真实还原为核心的创作原则。团队特别参考了唐代陶俑的造型特征,通过汲取唐俑艺术精髓,塑造出区别于传统审美标准的人物形象,这种突破性的尝试让角色设计更具历史厚重感。
尽管《长安三万里》上映后遭到部分观众对角色身材比例失衡及李白形象设计的批评,主创团队在回应中解释,这种上长下短的造型设计源于对唐代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他们指出,当时社会崇尚魁梧健壮的体格,过长的上半身被视为雄壮与美的象征,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
在探讨未来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向时,陆嘉宁副教授指出观众应对角色形象持有更加包容的态度,避免脱离叙事语境单纯以审美标准评判角色外观。尽管个体审美差异客观存在,但当前互联网环境中极端观点容易被无差别传播,若任由情绪化表达主导舆论走向,或将对中国电影的原创性发展造成实质性阻碍。市场导向可能迫使创作者选择更安全的审美路径,倾向于采用工业化标准批量生产的同质化角色造型,这种模式虽具高效性,却可能制约艺术创新的多样性。
倡导多元化,鼓励对国漫形象设计保持更多包容性,并非对当前泛二次元内容产业审美化倾向的全盘否定,而是认可差异化的艺术表达。国漫的崛起不应止步于口号,唯有拓展多元化的叙事主题、类型框架与角色塑造,才能推动国漫实现真正的繁荣发展。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