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芳华》口碑崩坏,3集就有9个槽点,杨紫的脸成吐槽重灾区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41更新:2025-09-09 03:30:41

杨紫与李现主演的《国色芳华》自播出以来便表现抢眼,该剧迅速攀升至网络平台热度排行榜榜首,超越《大奉打更人》占据首位。截至发稿时间,豆瓣开评后短短时间内,短评数量已突破七千条大关,显示出观众对于这部作品的高度关注。

《国色芳华》尚未播出便引发广泛关注,片头广告密集出现多达六处,然而其口碑表现却与高热度形成鲜明对比,遭遇大量网友的批评与抵制,导致观众评价严重下滑。

豆瓣上常出现高赞与差评并存的现象,例如有网友调侃:“那个角色再次以‘倾国倾城’的人设强势登场,‘撕心裂肺’的表演搭配‘铺天盖地’的宣传,却难掩‘低智无脑’的古装偶像剧本质。即使精致的包装也遮不住玛丽苏式剧情的肤浅,剧中那个‘美妆蛋’般的存在,似乎是所有男性角色无法抗拒的宿命。”另一条评论则指出:“又是一部以‘大女主’为噱头的娇妻古偶剧。杨紫的面部处理过于夸张,单眼皮被磨皮得几乎消失,即便使用高开滤镜仍难以掩盖浮肿的脸型和法令纹,令人感叹演员终究无法通过后期特效改变天然的容貌缺陷。”

围绕杨紫面部形象的争议始终未减,不少观众直呼“已无观看杨紫的欲望”,认为其表演中存在过度依赖磨皮滤镜导致的失真问题,甚至有批评指出角色面部表情缺乏层次变化,使得演员在镜头前呈现出程式化的‘僵脸滤镜’效果,引发观众对真实状态的期待与不满。

狗血剧情依旧是观众吐槽的重灾区,剧中县主在众人面前与已有家眷的男子频繁示好,这种情节设定令人难以接受。看似古装剧的包装下,实则是一场令人窒息的四角恋,与《珠帘玉幕》如出一辙。《国色芳华》的剧情既缺乏新意又冗长拖沓,反映出国产古装偶像剧脱离网络文学套路后,仍难以创作出真正的原创剧本。不过,尽管存在诸多槽点,该剧在一口气追完三集后,优缺点依然清晰可见。

画面极具视觉吸引力,置景考究、道具精致、服装考究以及光影运用巧妙,整体质感令人赞叹。相较于常见的仙侠、玄幻题材,《国色芳华》在年代设定上更加清晰,古装风格写实,这正是国内制作团队所擅长的领域,其在质感提升上的表现可谓得心应手。

整部剧集从片头到正片的制作质感均表现卓越,以首集为例,即便在无宾客、场景简朴的迎亲戏份中,依然展现出细腻的叙事节奏与精巧的细节处理。后续刘宅戏份的场景构建与视觉设计亦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环境布置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摄影艺术与光影运用密不可分,二者犹如经纬交织,共同构建视觉呈现。在祈福戏份的拍摄中,灯光设计尤为用心,顶光的巧妙运用不仅强化了场景的神圣感,更通过光影层次的细腻刻画,使画面呈现出令人难忘的质感效果。

随后的多个场景中,从盛开的牡丹园到宴会上的两次表演,导演显然投入了大量心思,画面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些元素本应作为点缀,真正支撑一部剧的是其内在剧情。由于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重要性,以及人物设定的合理性,《国色芳华》在核心内容上存在诸多问题。仅观看三集便难以抑制吐槽,该剧仿佛将雍容华贵的表象与琐碎冗余的情节强行结合。以下通过简要分析,列举该作品的主要槽点。

首幕描绘新媳妇入赘刘府的场景,马车仪仗壮观,队伍绵延至大门。作为父母为子操办婚事,本应因得娶贤妻而喜气洋洋,却反常地展现出刻薄吝啬的本性。这种将婚姻视为敛财工具的心态,实则将儿媳当作榨取利益的工具,即便表面风光,内里仍难掩贪婪本色。

这段情节存在诸多逻辑漏洞,新郎对妻子在婚礼上的态度更是凸显矛盾。他深知妻子在仕途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在新婚之夜表现得冷漠且嫌弃,这般姿态究竟意在传达何种信息?若认为这是反映官商阶层对立,却忽略了当地官宦之家与商贾联姻本就是公开事实,无法掩盖。因此整个迎亲过程不仅缺乏现实基础,更显得毫无意义,剧情发展明显违背常理。编剧似乎在刻意模仿狗血短剧的套路,强行制造人物对立,使得情节显得牵强而失真。

《国色芳华》中刘畅的家庭戏码令人难以忍受,每一幕都充斥着令人作呕的剧情发展。从台词设计到人物行为,处处彰显出逻辑牵强与情节荒诞性。老夫人不仅对丫鬟出言苛刻,更擅自抢夺其玉佩,随后竟要求儿媳为儿子的仕途筹措资金。如此昏聩的家长作风,如何能培养出有担当的儿子?剧中所展现的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失衡,更是刘畅角色在情感表达上的虚伪。他在妻子面前故作清高,实则是双重标准的体现,这种行为模式与剧情设定已彻底沦为了对观众的敷衍,仿佛在向孩童讲述童话般的故事。

剧中安排何惟芳在福云观为刘家跪足十小时祈福的桥段引发争议,角色沦为老夫人的傀儡并受老妈子监控的设定虽显戏剧性,但将‘5个时辰’直接等同于‘10小时’的表述存疑。编剧若真不了解时辰与小时的换算关系,不妨亲自体验——即便是金刚的膝盖,连续跪拜十小时恐怕也难以承受。这般荒诞桥段着实令人忍俊不禁,不禁让人质疑其创作合理性。

第四点槽点在于牡丹花的意象运用上。作为杨紫饰演角色何惟芳的象征符号,其在剧情中承担着关键叙事功能,却因编剧的过度演绎而显得牵强。剧中将牡丹作为儿媳陪嫁之物的设定本就充满矛盾,老丈人竟在未加商议的情况下擅自挖走,这种行为逻辑完全违背常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若为专业园丁,牡丹的凋零不可能仅凭一夜便至颓败之境,而何惟芳所谓的"妙手回春"更需专业养护过程,却在次日便实现悉数怒放的奇迹,这种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戏剧化处理,实为典型的短剧式狗血桥段。《国色芳华》的诸多情节设计确实存在明显逻辑漏洞,频繁的戏剧性转折让观众难以沉浸其中。

第五点槽点聚焦于县主的人物动机与行为逻辑。剧中描绘她与刘畅曾有过一段旧情,却因父亲的阻挠而无法实现感情归宿。在丈夫离世后,她本应独自守寡,却在情感纠葛中主动寻求与刘家的联系,这种转变缺乏合理铺垫。更令人质疑的是,她公然占据何惟芳的位置,直言只想靠近你,这种对身份与场合的漠视与她作为上流阶层的定位严重不符。作为奉宁王特命陪同的蒋长扬,其身份象征着家族权威,而县主此举不仅逾越了礼制,更引发旁观者对道德底线的质疑。剧中后续出现的拉扯争风等情节,进一步凸显了人物行为的突兀与剧情逻辑的断裂。

从前三集剧情来看,李现饰演的"花鸟使"角色疑似宁王的敛财工具,其坐骑空车出场、满载而归的反差画面,暗示着替宁王搜刮民脂民膏的实质。然而这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本应隐藏于暗处,却在公开场合大张旗鼓地进行,甚至当着众宾客的面直接索取财物,这种行为模式显然与历史记载中官商勾结的潜规则格格不入,引发观众对剧情合理性产生质疑。

在何惟芳索要玉佩的关键情节中,其仆人穿云竟敢逾越礼数,随意讥讽主子。这种毫无顾忌的言语,正是对主仆尊卑秩序的严重挑衅。穿云的言行不仅暴露了其身份地位的卑微,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下,下人对主人应有的敬畏之心。他的玩笑之言,实则是对传统伦理规范的践踏,这种失礼行为在封建社会中堪称大逆。

情节发展缺乏连贯性,第三集接连出现令人咋舌的剧情转折。公公突然提出要变卖何惟芳经营的两间铺子,随即纠集家仆展开围追堵截,最终导致玉露意外落水身亡。然而在主角失去至亲的关键时刻,铺子的归属问题却悬而未决——既未交代是否成功赎回,也未展现任何处置铺子的剧情线索。更令人困惑的是,故事画面突然切换至葬礼场景,墓碑已立、哀悼仪式正酣,而铺子的去向却彻底被遗忘,这种叙事断裂让观众不禁质疑:编剧是否刻意忽略了重要资产的命运?

此处存在明显逻辑漏洞。若铺子确为何惟芳带来的嫁妆,那么其所有权应归属于何惟芳。然而在涉及铺子出售的关键环节,却完全缺失了何惟芳的签字画押手续,这与传统财产处置规范相悖。

故事中呈现出明显的人物行为矛盾:何惟芳在玉露离世后突然从一味顺从转为激烈对抗,开始追查刘家败坏的嫁妆并要求归还被变卖的产业。这种情节逆转缺乏合理铺垫,导致前后逻辑断裂。若儿媳享有追讨嫁妆的权利,刘家为何能肆意处置婚前财物?甚至不惜溺亡仆人也要典卖铺子,完全无视后续追责可能?玉露之死仅让何惟芳失去一个替身,其处境本应更为艰难,却在这一刻选择公开与刘家决裂,这种转变令人费解。尤其当剧情早已交代其母病逝、刘家已无制约手段时,长达时期的隐忍行为更显突兀,缺乏必要的情感动机与情节合理性。

第九大槽点:这样的妆容和演技,凭什么被过度吹捧?看完三集后,从杨紫在第一场戏中摘下扇子露出真容的瞬间起,我便再难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她的表演。

豆瓣平台上的诸多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她的外貌、妆容及后期修图处理上。这些反馈普遍认为其妆容缺乏自然感,厚重的妆面仿佛为面部披上了一层面具,同时过度修饰导致整体形象显老,五官的呈现也未能达到协调自然的效果。

若以“脸僵”来形容演技,便无从谈起真正的表现力。首集杨紫与李现的首次对手戏中,两人的情绪表达明显失衡,将原本紧张的追打场景异化为暧昧互动,最终分手桥段时,杨紫甚至笑场频频,全无应有的怒意。尽管李现的红唇妆容略胜一筹,但演技层面同样难以令人满意。从前三集的表现来看,后续剧情似乎始终围绕着狗血的四角恋展开,虽以女性职场为表象,内核仍延续古装言情的老套路,令人失去继续观看的兴趣。尽管口碑滑坡无可厚非,但凭借高热度与商业价值,《国色芳华》仍为资本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而剧集本身及参演演员,不过是资本运作下的工具人,其衡量标准早已与作品质量脱钩。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