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2》,不解常规题|专访导演刘殊巧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81更新:2025-09-09 05:16:15

悬疑剧在当代影视市场已不再局限于完整叙事,更需在创新与美学表达中寻求突破。《猎罪图鉴2》正是此类作品的典范,它用艺术化的手法重新诠释悬疑,让剧情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导演刘殊以画家封塔纳划破画布的意象为灵感,通过打破传统二维视觉框架,构建出更具立体感的叙事空间。这种创作理念不仅赋予画面新的维度,更引发观众对艺术形式与人性本质的深层思考。

剧中角色沈翊的身份转变颇具象征意味:从艺术家转型为画像师,第二季更进一步突破职业边界,化身探索人性深渊的观察者。刘殊巧妙地运用画布裂痕作为隐喻,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使悬疑元素与艺术表达形成有机融合。这种创新尝试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尤为珍贵,既保持了剧集深度又适配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市场数据印证了该剧的创新价值:作为年末双平台同步播出的作品,《猎罪图鉴2》开播首日便斩获腾讯热度第六、爱奇艺热度第三的亮眼成绩,云合平台占有率持续高位运行,完结后仍保持破17%的强势表现。在刑侦剧类型日益同质化的当下,该剧以独特的美学表达成功突围,构建出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的新范式。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刑侦剧的表现边界,更为悬疑剧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美学样本。

从「画骨」到「画心」的转变始于去年七月,刘殊巧接到来自总制片人张翼芸的项目邀约。对方提出的创作方向是「全方位革新」,而刘殊巧则提出更具深度的见解:要在续作中创造突破性体验,单靠原有优势难以实现,必须在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升级。作为观众接触剧集的第一印象,视觉呈现需延续第一部温暖明亮的唯美风格,同时在叙事层次上突破「画皮画骨」的破案模式,转而通过沈翊的视角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人性根源,聚焦犯罪动机的成因剖析。

《猎罪图鉴2》的升级不仅体现在剧情层面,更映射着戏中角色与现实演员的共同蜕变。核心主演阵容再度集结于《猎罪图鉴2》之际,每位演员都实现了角色诠释的突破。檀健次对沈翊的演绎注入了更多哲学思考,试图通过更具张力的表演方式展现这位"画像师"与"艺术家"身份间的深层矛盾。金世佳在三年的话剧实践中沉淀出新的表演维度,他始终在探索如何让杜城的诠释更具内在层次。"金世佳会跟我说,"刘殊巧透露,"杜城这个人在本季需要更注重内心刻画,对案件的反应不能停留在表象,而要体现独特的思维轨迹。"这种角色维度的拓展,势必引发沈翊与杜城之间更复杂的互动。如果说第一季展现的是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的磨合过程,那么第二季则进入深度思想交锋的阶段——沈翊渴望通过解析犯罪心理破解谜团,试图重建被质疑的直觉信任;而杜城作为团队领袖,始终坚守证据至上的原则,既要承担决策风险,又难以认同纯粹依靠直觉的办案方式。

正如剧中所言「你的直觉可能会对99次,可哪怕错一次,我都承受不了。」沈翊与杜城的坚持并无绝对的是非之分,这种对立本质上源于认知维度的差异。人的成长是一场持续拓展认知边界的过程,当艺术探索与司法正义两种价值取向碰撞时,便产生出值得深入探讨的戏剧张力。剧情在演进过程中,与故事线上的精神对话深度融合,使罪案叙事、视觉呈现与人物关系紧密交织。刘殊巧曾强调,我们不应仅满足于将故事'讲圆',而是要通过案件的层层铺陈,引导观众关注更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在创作实践中,刘殊巧善于利用画面向观众传递隐晦的价值判断。首案设置于偶像选拔节目中,粉丝坚信偶像对他们的感情独一无二,于是选择用极端手段终结霸凌者。当第二集末尾节目组搭建的舞台与宿舍被工人摧毁,梦幻感十足的场景随之破碎,这种视觉冲击暗含了对'上头幻象'本质的思考。她在采访中曾表示「我想让大家冷静看待,这些情感或许有一部分是虚幻的。」这种创作思维赋予剧集独特的解读空间,在观众评论区,既有'他们之间有爱'的温暖解读,也有'他是利用她'的批判视角,正是这种千人千面的解读,成就了刘殊巧期望的观者思考。

剧集的创作团队在剧本与拍摄阶段始终注重给予观众丰富的解读素材。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结构与导演手法,观众得以窥见角色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包括原生家庭的影响、尚未成为偶像的早期羁绊等。对于回归的'猎罪天团'阵容,刘殊巧展现出充分的信任,她曾幽默表示「他们都很熟了,我作为局外人会先倾听局内人的想法。」这种开放的创作态度使得许多戏份源自现场即兴发挥,如被热议的'零帧起手'与'神之转场'等创新片段。

区别于传统刑侦剧,《猎罪图鉴2》更呈现出杂志般的美学质感。有工作人员曾质疑这种风格是否偏离刑侦本质,但刘殊巧始终坚持「我们做的不是传统刑侦,这会限制创作自由。」她将剧集视为一本精心编排的视觉杂志,通过案件串联起看似无关却内在关联的故事模块。在呈现真实职业生态方面,剧集并未刻意制造奇观,而是强调「人物的职业都是实实在在的职业」。这种创作风格要求主创团队具备高度的社会议题敏感度,既要在创作中保持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又要提前预判当下社会焦点。

例如在13、14集涉及女主播奥莉的案件中,'团播'这一直播行业特有的互动形式正好契合当下的社会讨论。为了让呈现更加真实,刘殊巧带领团队深入直播公司实地取景。这种对现实细节的深度挖掘,使得剧集在展现罪案叙事的同时,也能作为社会观察的载体,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思考空间。

相较于传统刑侦剧,《猎罪图鉴》系列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美”的深度诠释。这种美不仅体现在每集丰富的美术场景中,更通过角色塑造传递出难以忽视的魅力。豆瓣“猎罪图鉴”小组曾掀起讨论热潮,有观众提出:“女演员们,去演猎罪吧,让大众见证你们的上限。”剧中女性角色被赋予了复杂的心理层次,她们并非扁平化的摄像头或装饰物,而是拥有独立欲望与情感的个体。导演刘殊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角时尤为看重演员能否诠释角色的“复杂性”,许多试戏者并非因形象不符而被淘汰,而是因难以理解角色的多面性。例如奥莉这一角色,部分演员无法接受其最终未犯罪却精心策划谋杀的矛盾设定。在确定演员后,导演团队注重通过有限的场景设计,赋予角色多样化的造型变化。刘殊巧指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服化道细节,能够折射出其性格的多面性。”更进一步,剧组甚至为每个角色定制了独特的光影语言,无论是主线人物还是单元案件中的配角,其光影设计都暗含性格特质。这种艺术处理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立刻察觉,但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让观众发出“这些演员都拍得挺好看”的感叹。

刘殊巧为《猎罪图鉴2》提出的「不像刑侦剧,像杂志」创作理念,展现了其对市场同质化现象的敏锐洞察。在悬疑剧赛道高度竞争的当下,各大平台持续输出刑侦题材作品,但刘殊巧认为观众已超越对故事逻辑完整性和叙事技巧的单纯追求,转而渴望更具艺术质感的差异化表达。她以《漫长的季节》《边水往事》等现象级作品为例,指出这些成功案例都打破了传统刑侦剧的范式边界。这种创作思维也映射出行业趋势:优质内容需要创作者主动突破既有框架,避免因爆款效应导致的扎堆创作。唯有保持创新勇气,才能为观众呈现具有开放性解读空间的文艺作品,如同一幅被刻意留白的画布,激发多元想象。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