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20更新:2025-09-13 20:46:18
平遥国际电影展作为发掘新锐导演的重要平台,每年都会上映引发广泛讨论的青年作品。今年,马兰花执导的《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再度成为焦点,该片在首映后迅速引发豆瓣用户的激烈争论。五星好评者称其为"神片,必火",而一星差评则质疑"该设置分级,六岁以上禁看"。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立场,使得该片被部分影评人冠以"本届第一怪片"的称号。
作为马兰花的首部导演作品,影片讲述了严肃的麻老师在学渣马小花的协助下重新理解作文教学的特殊经历。当媒体将当前争议反馈给导演本人时,马兰花展现出从容态度,坦言已留意到各种声音,尤其对其中理性分析的评价表示高度认可。面对"怪片"标签,她幽默回应称这是对个人风格的直观体现,认为创作者需要保持独特表达。
这种创作态度也体现在影片本身,马兰花表示无论最终市场反响如何,自己始终在尝试突破常规,用新颖视角呈现教育题材。她认为艺术创作本就应当包含多元解读空间,而观众的激烈反应恰恰证明了作品的讨论价值。
该片在视觉呈现上展现出不俗的创新尝试,通过美术、摄影及人物台词设计等元素构建出显著的复古美学氛围,甚至颇具童趣的舞台剧特质。真人表演与动态影像特效的融合手法,令整部作品宛如一本充满想象力的连环画。叙事层面则聚焦于纯真年代的校园生活,以细腻笔触诠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剧组选用大量素人演员,尤其是儿童戏份的呈现,对拍摄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饰演作文教师的马翼翔演员,其现实身份正是马兰花的扮演者父亲,这位资深教师在戏内戏外形成奇妙的呼应关系。针对影迷关注的创作细节,马兰花在平遥电影节期间特别安排了集中答疑环节。
近期电影上映后,我在平遥影展期间收到来自观众的多元反馈,整体感受是复杂而多元的。当初创作时的初衷是试图描绘我童年作为学业不顺的学子的生活图景,并借此探讨对教育体系与命题作文的反思。由于创作阶段主要面向青少年视角,而平遥观众群体中成人占比更高,因此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不过我依然乐于接受这些声音,导演的身份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开放态度,通过观众反馈不断校准创作方向。
关于“怪片”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个值得玩味的标签。我尤其欣赏“怪”这个词所蕴含的意味——它代表着一种突破常规的艺术表达。在当代语境中,“怪”常被解读为对既有秩序的挑战,这种张力恰恰是艺术创新的核心。或许源于我早年接触信息的杂糅性,从经典电影到先锋作品,各类艺术形式都曾在我视野中交织生长。这种开放的审美取向塑造了我对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解,认为所有形式都值得被重新审视。
我的创作理念逐渐凝练为“融合历史与未来”的探索。这种模式既包含对传统艺术的致敬,又蕴含对未来表达的尝试。与今年平遥影展“这把泥土”的主题形成呼应,我的短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曾尝试将梅里埃的经典电影语言与京剧表演、现当代艺术元素进行融合。当前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愈发热烈,我认为艺术不应被单一定义——从街头涂鸦到美术馆装置,从日常生活到实验影像,都可能孕育艺术价值。
新作《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延续了这种创作思路:以卓别林式的默片喜剧表演为基底,叠加中国老电影特有的叙事节奏与氛围质感,融入蒙德里安的几何构图与波普艺术的视觉符号。这种创作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跨时空对话。例如波普元素在校园场景中的植入,正是基于对课间招贴画、黑板报等视觉符号的审美转化;而蒙德里安的色彩哲学则体现在办公室中蓝色地球仪与红色锦旗的视觉对位,以及儿童服装上鲜明的红黄蓝配色中。
在谈及电影《马兰花》的拍摄过程时,导演马兰花坦言作为首部长篇影片,制作难度相当大。受限于资源条件,团队主要依靠亲友及朋友协助,甚至邀请其父亲的学生担任小演员。所有参与者都是基于对创作的兴趣主动加入,片场每天仅有十余人参与拍摄。而影片中出现的三十多位儿童演员,则利用暑假时间参与戏份拍摄。在拍摄场景中,孩子们边演戏边写作业的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家长也全程在楼下等候。这种自发性的参与让拍摄充满趣味,也展现了孩子们对艺术创作的热情。面对拍摄中出现的挑战,马兰花坦言曾有过焦虑情绪,但事后都会及时向团队道歉。由于儿童情绪波动较大,她更注重通过鼓励与沟通引导表演,而非严格控制。为了让小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她常与孩子们交流个人经历,启发其情感共鸣。在拍摄过程中,她减少了复杂指导,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这种创作方式既保持了童真表达,又为影片增添了惊喜元素。最终,影片在小学试映两次,孩子们的欢笑与反响证明了所有努力的价值。
凤凰网娱乐:影片中那位作文教师的扮演者是您父亲,这样的安排颇具匠心。这是您最初就构思好的吗?马兰花:确实,这是我最初就构思好的。父亲作为小学教师,与学生互动时本身就带有表演特质,他能够自然融入孩子群体,理解并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考虑到他完全契合我想要塑造的教师形象,而且他曾在我的短片中出演过类似角色,这样的选择既省时又精准。在拍摄现场,他不仅具备卓越的记忆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更能通过自身影响力安抚孩子们的情绪。即便孩子们对我的指令有所抵触,也会对马老师言听计从。拍摄初期,他会协助孩子们放松心情,逐渐建立信任后,我也能更自然地融入他们的世界。
听闻这些,不禁让人好奇,您当初拍摄这部影片时是否未曾深思熟虑?马兰花坦言,虽非刻意为之,但国内儿童电影领域确实充满挑战。她表示并非非要拘泥于儿童题材,毕竟这部作品创作于三年前,此后完成硕士学业并积累行业经验,使她对电影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她认为电影的定义每十年都在演变,十年前尚无短视频概念,而如今AI技术已悄然兴起。在开放心态下看待这种变革,她主张电影应更自由包容,认为任何事物皆可成为电影载体,任何人都能参与创作。然而这种自由也带来不周全的可能,如今她已有所成长,在各大厂的历练让她意识到导演需承担更多责任,既要明确自身定位,又要避免将创作路径越走越窄。谈及未来方向,她透露正尝试更商业化的路线,刚完成后期的短片已初露端睨,但其核心理念始终未变——"拉着过去,面向未来"。若未来更多年龄层的观众观看此片,她希望成人观众能重拾童心并理解校园差生的处境,同时引导孩子们避免过度钻牛角尖。更深层的期待是让"无知的教师"学会放下权威,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对话,毕竟成人同样需要鼓励与宽容,某些难以逾越的困难或许并不值得执着。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