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票房不足百万,《风声》导演为什么坚持拍这部新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10更新:2025-09-14 03:35:46

电影《生还》正式宣布定档于9月3日,吴京、沈腾、张译、黄晓明、檀健次、佟丽娅、陈都灵等众多明星纷纷通过社交平台转发或评论表达支持。其中,定档微博凭借14万 的转发量成为官方账号最吸睛的作品。黄晓明在评论中坦言:‘如果没钱做宣发,我只能刷刷自己的老脸,至少让人知道这部电影。’

导演高群书在近日专访中透露,新作《生还》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14岁女兵李童的视角展开,聚焦1938年至1945年间东北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女兵与伤兵留守团的抗战经历。影片完整呈现了她们在极端环境下坚持游击作战,最终整编为抗联第八十八教导旅重返东北战场的全过程。值得关注的是,该片在9月3日上映后,截至9月5日中午累计票房仅为89万元。对比2009年高群书与陈国富联合执导的《风声》,后者曾取得2.35亿票房佳绩,汇聚周迅、李冰冰、张涵予、黄晓明、王志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豆瓣评分高达8.4分。

新片《生还》以纪实风格呈现,剧组主要启用新人演员。高群书坦言,由于影片缺乏明星效应,他早在拍摄时便预见到票房表现可能不佳,"指望一部没有明星的电影获得高票房,这显然不现实。"在他看来,电影创作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通过大明星和重投资打造戏剧化战争场面,追求商业成功;另一种则是采用纪实手法,注重观众的沉浸体验。《生还》选择了后者。谈及抗联题材的创作,高群书表示不愿将其视为牟利工具,"对这段历史,我内心充满敬畏。如今已年过半百,赚钱的欲望淡了,只想留下一部值得后人铭记的作品。"

这段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不容被遗忘。作为中国革命三大最艰苦战争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的抗战历程中承担了特殊使命。1931年日军侵华后,东北民众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抵抗,但因组织松散难以形成有效力量。1936年,在我党领导下,抗日义勇军被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下辖11个军约3万人。随着战斗的残酷消耗,这支队伍最终仅存700余人,其中部分战士还协助苏军重返东北。日军将东北视为满洲国核心区域,实施严酷统治政策,包括推行"归屯并户"制度,强制将分散的村落集中管理,外围筑墙形成封锁圈。这种高压政策使得任何参与抗日活动的个人都将面临全家、全族乃至整个村庄的连坐之祸,抗联部队也因此失去了依托群众的生存根基。

抗日联军自初创时期约3万兵力,至抗战末期仅余700余人残部。这支队伍中,无数战士连姓名与墓碑都无法留下,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尽管八九十年代有学者撰写回忆录,但整体而言,这段充满悲壮色彩的历史在文字与影像记录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在深入研究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这段历史的独特价值,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坚守的无名英雄值得被后人铭记。因此萌生了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的构想,认为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具备承载集体记忆的潜力。关于电影创作,我认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种是以盈利为目标,依靠高预算、明星阵容与戏剧化叙事构建视觉奇观,这种模式虽能吸引眼球,却容易使观众陷入虚构的幻觉,难以真正体会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另一种则是采用纪实手法,通过严谨的历史考据与克制的叙事方式还原真实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命重量。

《生还》选择不启用明星阵容而采用纪实拍摄手法,源于创作者对历史题材的纯粹态度。首先,我们并未将抗联故事视为商业项目,而是怀着对那段历史的敬畏进行创作。随着年龄增长,对票房的追求已不再重要,更希望呈现一部真实反映战争本质的作品,而非依赖特效与流量堆砌的表面战争片。影片宣发预算有限,定档时我亲自出面恳求艺人协助宣传,但明星效应与票房成功并非直接关联。在选角方面,饰演主角李童的少年需符合特定历史背景,初期在北京与东北寻找时发现,现今十三四岁孩子普遍身高过高,且受城市环境影响,缺乏那个年代特有的坚韧气质。这种特质无法单纯通过化妆或表演弥补,因此转而从体育训练领域发掘,最终在朋友推荐下接触到了来自南京、擅长武术的邵正一。临开机时她的坚毅神情令我确信,她正是李童的不二人选。

大年初二,全体剧组成员齐聚白山小城展开拍摄工作。对于未曾经历过战争的年轻演员而言,他们在山中开始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从站姿、持枪到射击技巧,每日反复练习快速行进与匍匐穿越等基础科目。白天沉浸于军事技能训练,夜晚则通过纪录片深入了解抗战时期那段悲壮的历史。拍摄环境异常艰苦,四周遍布嶙峋山石与崎岖地形,积雪深厚使得每一步行走都充满挑战。在这种严酷的条件下,小演员们迅速体悟到抗联战士当年的生活艰辛。邵正一曾表示自己不会在戏中落泪,但剧中方有数场关键的哭戏场景。我曾半开玩笑地提醒她,若不哭就掐她。然而开机后,她因角色触动而泪洒现场,监视器前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后来询问其原因,她坦言看到同伴"牺牲"时感到极度揪心。这份情感源于剧组成员间的深厚情谊,尤其是与副导演的互动。彼时副导演在戏中客串,当看到其"遇难"场景,她情不自禁地释放了情绪。"我始终相信电影应以史为鉴",面对外界将《风声》《刀尖》《生还》归类为主旋律作品的评价,我澄清自己对主旋律并无刻意追求。作为创作者,我更热衷于通过影像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刀尖》聚焦1940年抗战时期的南京城,展现日伪政权与国民党、共产党间的复杂渗透,以及一群心怀各异的特工在险境中挣扎求存的故事。影片初剪时长达三小时,后因考虑观众接受度,进行了二次精简。

关于观众对战争片的接受度是否发生变化,实际上电影的市场表现与题材并无直接关联,关键在于叙事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古装片为例,韩国影片常因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讲述方式而广受欢迎,而国内同类型作品却难以获得同等反响,这种差异更多源于拍摄技巧、故事架构及思想传达的差异,而非题材本身。商业电影的成功往往有其特定策略,例如依靠明星效应、采用戏剧化叙事、设置多重情节反转,以此激发观众情绪共鸣。目前我正在筹备多部新片,这些项目题材具有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企及,但我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获取。我倾向于中等规模制作,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导演的个性化表达。其中,《解放海南岛》已进入剧本筹备阶段,预计将于2027年,即纪念建军100周年之际正式上映。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