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口碑下滑,没有凯撒的“猩球”还能否崛起?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48更新:2025-09-14 09:37:04

十一年前,一只在人类实验室意外觉醒的猩猩凯撒,发起了持续六年的猿族解放运动。凯撒离世七年后,猿流感爆发导致人猿地位逆转的新世界由此展开。影片通过升级的视觉特效、重塑的角色形象和重构的世界观,再现了水火不容的人猿对立格局。然而,《猩球崛起:新世界》在上映后遭遇首周票房与口碑呈现"三级跳"式增长,但评分却显著低于系列前三部作品。

本期《今日影评》特别邀请《看电影》杂志主编黄海鲲,共同探讨在凯撒角色消失后,《猩球》系列是否仍具备崛起的可能性?

在特效呈现方面,作品获得四星半的评价;而在创新精神上,同样展现出四星半的水准。

影片在特效制作上追求极致,不仅精准还原了猿类与其他动物的毛发肌理,更通过细腻的面部特写展现出角色的性别、年龄乃至性格特征。黄海鲲表示:"技术永远是为故事、人物和情绪服务的,若这三者未能建立,技术仅能为观众带来短暂的视觉冲击。" 随着《猩球崛起:新世界》的推出,系列故事的焦点从凯撒转向了年轻猿类诺亚。尽管新角色的登场引发观众对系列主角的讨论,但黄海鲲认为凯撒依然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作为前三部的核心角色,凯撒象征着从原始丛林走向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其展现出的超越物种的智慧与觉醒过程,让观众见证了一个从本能到理性的蜕变历程。

黄海鲲表示,当凯撒对人类发出坚定的‘不’这一瞬间,其震撼程度远超后续两部中的所有战斗场景。这种冲击力令他深刻感受到该电影所构建的宏大世界观与深邃主题。

与凯撒复杂的人物弧光不同,《猩球崛起:新世界》中主角诺亚的塑造基本遵循了传统"古典英雄"的叙事模板:从启程到启蒙,经历考验最终实现归家。诺亚的成长轨迹如同青春期少年的蜕变历程,他充满证明自我的渴望却屡屡失误,只有在家园被彻底摧毁后才惊觉自身错误,继而在废墟中完成自我重塑。相较于凯撒所经历的人性觉醒与文明反思,诺亚的成长史更侧重于个体在逆境中的自我认知与救赎,缺乏对人性本质的深层探讨。

经过七年沉寂,《猩球》系列在失去凯撒后重启,却未能延续前三部的成功轨迹,反而引发新一轮口碑争议。部分影迷批评该片"剧本呈现出强烈的AI生成痕迹,叙事节奏缓慢且内容平乏",认为其"用最先进的技术打造最乏味的观影体验",甚至戏称这是一部"技术与创意失衡的典范之作"。关于引发如此强烈反响的原因,导演黄海鲲从剧本创作维度进行了剖析。

编剧在第四部中以口号式方式颠覆原有世界观,将叙事重心从人类群体转向猿族社会。这一改编彻底改变了前三部中人类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由凯撒领导的反抗者群体挑战人类权威的叙事框架,转而构建了一个以猿类文明为主导的新生态体系。人类因病毒侵袭导致智力水平退化至婴幼儿阶段,影片为此用大量篇幅描绘猿族部落间的权力斗争,虽在世界观重构上颇具野心,但使得叙事节奏略显失衡。

叙事结构失衡导致观众难以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结。创作者对观众的观影期待存在误判,影片过度侧重心理描写与对话交锋,弱化了观众期待的战争场面展现。更值得探讨的是,影片试图通过创新设定引导观众以类人生物视角进行叙事解读,但多数观众仍习惯采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看方式,这种视角错位直接造成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断裂。

创作需具备突破既有框架的魄力,正如人类文明从洞穴壁画走向星际探索,猿类文明亦从原始丛林迈向对未知的追寻。每个时代都需要无畏的开拓者,在思想的浩瀚星空中破浪前行,以变革者的姿态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

节目尾声,黄海鲲谈及"猩球"系列电影的未来发展时表示:"在探讨人类与猩猩关系的作品中,我感受到文明间浪漫的对话可能。我认为该系列有望呈现出更具史诗格局的叙事。"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