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惠英红、刘浩存演绎祖孙情深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45更新:2025-09-15 00:42:33

由惠英红与刘浩存联袂主演的电影《灿烂的她》正在持续热播,影片聚焦一位善良豁达的奶奶江秀枝与十二年前意外失散的孙女徐嘉怡跨越时空的重逢。在相处过程中,原本陌生的祖孙逐渐建立起深厚情感联结,而徐嘉怡身上尘封多年的秘密也随着剧情推进逐渐浮出水面……

本期《今日影评》特别邀请导演徐伟,共同以导演的视角深入探讨这部作品。通过"情感裂痕"般的孙女角色塑造,呈现影片中真挚动人的情感内核,探讨如何以细腻的表演传递复杂的人物关系。

电影上映后,多位演员的动态引发热议,其中刘浩存的表演表现成为焦点。在回应主持人关于其演技的提问时,导演徐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对刘浩存的诠释非常认可:"她为角色付出了大量心血,对人物各阶段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细节进行了深入研究。观影过程中,我甚至完全忘记她的真实身份,只看到嘉怡这个角色的鲜活演绎和斯然的立体呈现。"

历经十二载漂泊与磨难,刘浩存终于重返熟悉的家园。面对奶奶突如其来的嘘寒问暖,她本能地带着戒备环顾四周,眼神中透着对至亲的疏离与防备;当亲生父亲现身时,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她挥舞铁铲的决绝动作象征着试图割裂与原生家庭的痛苦羁绊;而在与奶奶的温情互动中,嘉怡逐渐被这份迟来的关怀所触动,刘浩存的表演从紧绷的警觉转向柔和的释然,暗示着角色终于放下心防,走出创伤阴影。

刘浩存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撕吼、含笑、沉稳等不同情绪层次的哭戏表达,其细腻的情感演绎引发了网友“青年演员哭戏教科书”的戏称。尽管情感共鸣强烈,但部分观众认为哭戏时长过长,存在审美疲劳的质疑。

对此徐伟导演表示,接纳观众对于影片的分歧与想法是必须的、必要的,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们是秉持着真挚的情感精心设计哭戏,并非刻意地煽情。一方面,电影中的每场哭戏演员都是真情演绎,具备感染力;另一方面,在戏剧的逻辑层面,每场戏哭的情绪存在层次上的区分,有痛苦的嘶吼哭、激动的笑着哭、释然的平静哭……不同的哭戏表现出影片中人物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对情节前后转变的衔接做出平衡。

她只是巷口晒着太阳的普通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总在清晨为邻居递上热茶。可当暮色四合时,那些被她用岁月熬煮的智慧,却如春雨般浸润着整个社区。七十年的光阴在她身上留下了生活的痕迹,却也淬炼出超越世俗的感染力——她用沉默的守候教会我们爱的温度,用平凡的坚持诠释着生命的韧性。每当寒风掠过屋檐,总能看到她佝偻着背为流浪猫搭窝;当孩子们为作业烦恼时,她总能用朴实的言语点醒迷茫的心。这份不凡的感染力,藏在她每日重复的生活中,却让每个与她相遇的人,都悄然绽放出更温暖的光芒。

惠英红在影片中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奶奶江秀技这一角色演绎为三个鲜明阶段:十二年前,作为刚失去孙女嘉怡的中年女性,她展现出干练利落的特质,惠英红以挺拔的腰身与稳健的步态诠释出那份急切与执着;岁月流转至十二年后,经历精神与生活双重重压的她逐渐显露出衰老迹象,却仍以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维持着生活秩序,惠英红通过佝偻的背影、颤抖的步伐以及常年劳作留下的指甲泥痕等细节,真实再现了角色的沧桑蜕变;直至影片尾声,面对阿尔茨海默症带来的记忆衰退,她呈现出虚弱失忆的晚年状态,惠英红巧妙运用肌肉记忆的残留,设计出大量下意识的日常动作,既表现出病症特征,又维系着角色情感的持续性。

徐伟表示,惠英红诠释角色的过程中有一种力量感,也让导演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她也在表演中融入了很多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将影片中奶奶的形象诠释得真实而生动,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无数奶奶的缩影。她脸上的皱纹、手上的沟壑,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和熟悉。甚至她照顾孙女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温柔的关切,都能使观众从中找到共鸣,体会到被爱滋养的生命力。苦难是灿烂的前奏

面对影评人关于影片情节“过于苦情”的质疑,徐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种设定是推动主角实现“灿烂”转变的关键环节。他认为,通过精心设计的苦难经历,能够为角色的成长构建必要的冲突与挑战,唯有将主角置于绝境,才能引发观众更强烈的情感冲击与戏剧性反转。同时,他也坦承创作过程中存在遗憾:“部分情节的呈现略显单薄,未能充分展现主角的困境,情绪转折的层次也有所不足,可能难以满足当代观众对短视频内容的审美习惯。”在节目尾声,徐伟向观众传递了更深层的创作初衷:“《灿烂的她》不仅承载着‘她’字旁的寓意,更希望传达每个人都会经历黑暗时刻的普世情感。通过这部电影,我们期待为观众带来治愈与温暖,帮助大家在穿越人生的阴霾后,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灿烂光芒。”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