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不是我理想中的法治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2更新:2025-09-16 03:10:26

春节档观影指南:网友调侃,兄弟聚会推荐《飞驰人生2》,女性聚餐适合《热辣滚烫》,若家庭观影需兼顾和谐,可选择《第二十条》。受去年《满江红》意外引爆市场的影响,2024年春节档开画前夕,媒体普遍认为张艺谋新作《第二十条》将与《热辣滚烫》共同领跑市场,初期预测总票房达30亿元。然而春节档首日票房格局已定,《热辣滚烫》以45亿元为目标强势领跑,《第二十条》猫眼预测仅为20.64亿元。

客观而言,《第二十条》在完成度上确实超越了《满江红》。后者宿命感的传奇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叙事的扎实性,而《第二十条》依托于"辱母杀人"案与于海明反杀案等真实事件改编,现实矛盾往往能成为最动人的戏剧素材。这部电影体现出张艺谋式的深刻议题探讨,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凝视与法治精神的追问,与导演早期作品《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中展现的人文关怀一脉相承。然而它又呈现出与张艺谋过往风格截然不同的特质,摒弃了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体系,叙事节奏更加克制内敛,甚至在某些层面更接近传统剧集导演的表达方式。

春节档第五日,《第二十条》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赞誉声。尽管今年春节档影片在豆瓣评分上呈现出普遍偏高且趋同化的趋势,但能在同类题材中保持水准实属不易。回顾去年同类型作品《检察风云》以4.3分的豆瓣评分斩获6183万票房,可见此类题材的市场表现历来不俗。然而《第二十条》仍非我心中理想的法治题材影片,其为迎合市场而做出的妥协,反而削弱了议题所蕴含的荒诞感与批判价值。影片过度依赖煽情手法博取观众情感共鸣,虽能引发短暂共情,却难以激发深层次的社会思考。若以张艺谋的《坚如磐石》为例,那是一部'戴着镣铐跳舞'的佳作;而《第二十条》则通过不断自我设限,在触及敏感议题时轻巧地滑过表面,这种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某些韩国电影——他们敢于直面现实,而本片似乎在刻意回避。

电影《第二十条》以永恩市挂职检察官韩明(雷佳音饰)为核心枢纽,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展开叙事。韩明原本是县检察院的检察官,为让儿子韩雨辰(刘耀文饰)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带着家人奔赴城市,逐渐展现出圆滑世故的一面。第一个故事围绕借读学校张主任(张译饰)之子的校园霸凌事件,韩雨辰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动手伤人,引发对方要求道歉的风波,而韩雨辰的拒绝则导致矛盾升级;第二个故事涉及韩明曾办理的故意伤害案,被告人因对司法处理结果不满持续前往北京上访;第三个故事则聚焦于他当前负责的故意伤害案,关键证物的失踪使案件陷入僵局,同事吕玲玲(高叶饰)始终坚信案情另有隐情,该案件的最终办理结果将直接决定韩明能否顺利转正。

三个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议题:正当防卫。影片标题以此为灵感,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适用边界。通过韩明一家的遭遇,导演张艺谋深入探讨了两个关键命题:见义勇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范畴?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与故意伤害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法律界定?在刻画日常生活细节与展现普通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过程中,影片持续追问着法律与人性的边界。随着郝秀萍角色的登场,剧情基调发生显著转变——此前充满生活气息的叙事逐渐转向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面对家庭暴力、性侵及生命威胁等多重压迫,农村老实人因恐惧而采取暴力手段,这种极端行为究竟应被审判还是理解?

法治题材影视作品常探讨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之间的辩证关系。随着近两年短视频平台普法内容的兴起,越来越多律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参与法律传播,使得这一议题持续引发关注。《第二十条》的剧情核心正是围绕这种价值抉择展开。影片结局中法院的判决体现了对结果正义的追求,雷佳音塑造的角色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台词引发观众共鸣,使观影体验达到情感高潮。韩明这一角色最终说出那番话,本质源于其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他是个正直的人。为强化这一人物特质,剧本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加以呈现:大学时期因反抗欺凌且坚持原则被分配至基层检察机关,面对儿子的恶行仍选择放下身段求助他人,却遭遇到冷漠回应,这些细节共同构建出角色的立体形象。

这样的人物或许会在生活重压下逐渐变得世故圆滑,却始终无法抹去骨子里的赤诚。相较之下,《第二十条》虽以谨慎的叙事策略呈现,其对生活质感的把握确实令人满意,但面对法治议题的探讨仍显力不从心,未能完全突破既有框架的束缚。反观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热辣滚烫》,尽管被部分观众质疑为翻拍作品缺乏新意,甚至有人对贾玲减肥的公共话题争议感到不适,认为其喧宾夺主于电影艺术性。然而从整体创作态度来看,该片及其背后的团队展现出的真诚与投入,恰恰构成了其最打动人的特质。

从戏剧结构分析,《第二十条》呈现出类似高考议论文的叙事框架。影片以喜剧元素开篇,继而穿插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最终通过检察官韩明在法律界人士面前的慷慨陈词,完成对案件的定论——无罪者得以释放,有罪者入狱服刑,看似各归其位。然而,这种结构在本质上与高考议论文存在共通性,即清晰阐述“是什么”与“怎么做”的逻辑链条,却对“为什么”的深层探讨流于表面。诸如公交车司机见义勇为致人受伤却难获证言、校霸欺凌他人时正义却需向施暴者妥协、妻子遭遇村霸侵害后反被施暴者牵制等情节,均暴露出对社会问题成因的浅尝辄止。当质疑声四起时,影片似乎暗示着司法程序的偶然性:若换作他人担任检察官,结局是否依旧?

大禹治水的故事固然令人敬佩,但若能在洪水肆虐前未雨绸缪,或许能避免更大的灾难。《第二十条》虽聚焦检察官群体,却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幕后操控的隐形力量,那些难以突破的制度性困境。影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却恰恰凸显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复杂性。在拍摄过程中,创作者必然面临诸多风险与妥协,张艺谋最终在戏剧张力与现实压力间找到了兼具商业价值与艺术表达的平衡点。与去年港片《毒舌律师》中黄子华饰演的律师为正义呐喊的爽快不同,《第二十条》留给观众的更多是沉思与不适。文艺作品触及现实难点的勇气值得肯定,但创作者的表达空间始终受到多重因素制约。唯有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才能有效削弱灰色势力对公平正义的侵蚀;而公职人员责任感的增强,则能加速突破因循守旧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艺术家们才能更从容地展现现实矛盾的深层图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