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81更新:2025-09-16 05:19:59
情人节档期再次引发热议,去年以2.8分的口碑引发争议的《十年一品温如言》仍让观众记忆犹新。而今年的热搜话题已从单纯的#难看#转变为#贾冰陈乔恩姐弟恋#,题材更具争议性,但质量依然未变。截至当晚八点,情人节单日票房达到1.81亿,同比下跌66%。其中春节档影片《流浪地球2》《满江红》贡献了半数票房,新片中仅有《不能流泪的悲伤》与《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分别收获3000万和1500万票房,其余影片单日票房均未突破百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尽管口碑跌至谷底,但仍凭借小说IP保住了1.4亿的票房成绩。而今年的新片不仅缺乏IP基础,连适龄的明星演员也仅有许光汉一人。在《不能流泪的悲伤》中,许光汉的戏份不足10分钟,甚至少于王耀庆的出场量。另一部《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虽聚集多位熟面孔,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演员的集体亮相竟是为了演绎"30岁以上群体的爱情",最终豆瓣评分几乎全为一星,印证了其"雷人"程度。
情人节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历史最悠久的档期之一,其地位从未动摇。然而近年来,每逢情人节档期上映的影片往往难以达到基本口碑标准,导致这一传统节日逐渐沦为观众眼中的“口碑洼地”。若无法改善当前低迷态势,恐将进一步疏远观众群体。值得注意的是,爱情片并不必然局限于情人节。1997年2月18日,广州举办了一场名为“浪漫情人电影夜”的活动,每位男观众凭电影票可获赠一支玫瑰花赠予女友。这一举措使情人节正式被电影市场纳入重要节点,观影活动也逐步被塑造为情侣约会的核心形式。尽管情人节具有天然的观影需求,但自2013年春节档兴起以来,其市场地位已受到显著冲击。由于2月14日通常与春节相邻,而春节档影片的数量与质量持续攀升,十年间已成长为年度票房支柱。因此,在春节与情人节距离较近的年份,后者往往被前者分流,仅在间隔较远的年份才可能出现优质爱情片。从2013年至2023年的11年间,情人节档“消失”了五次。值得肯定的是,在具备上映空间的年份中,并非全然缺乏佳作。例如2014年情人节上映的《北京爱情故事》,首日票房突破1.01亿,累计票房达4.06亿。该片突破了传统青春爱情片的界限,通过三代人的情感交织,展现了更具包容性的爱情叙事,在贴近春节的时间点提供了家庭情感的普适性表达,堪称情人节档期的创新范例。
《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与2017年情人节档引进的《爱乐之城》堪称影史经典的爱情佳作,后者更在内地斩获2.47亿票房。事实上,引进片中不乏高质量的爱情题材作品,例如去年情人节后不久上映的《花束般的恋爱》《纽约的一个雨天》等。然而,引进片的排期安排具有较大局限性,因此若想提升情人节档期的爱情片供给质量,核心仍需依赖本土创作力量。除2月14日之外,诸如白色情人节(3月14日)、七夕、520等被视为'情人节'的其他日期,同样存在市场制约因素。而七夕档期所上映的影片类型亦不限于爱情片,历史票房前列的作品包括《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快把我哥带走》《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等多元类型。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爱情片多为中小成本制作,发行营销投入通常较为保守。而临近春节档和暑期档等热门档期时,营销费用会随之攀升,因此选择这两个档期的爱情片往往面临更大压力。相较之下,3月14日和5月20日等非传统档期逐渐成为爱情片的新兴选择。以白色情人节为例,2019年上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虽仅获得4.8分的豆瓣评分,却仍斩获9.58亿票房,打破爱情类型片的票房纪录。该片在上映期间仅有《惊奇队长》和《绿皮书》等类型差异显著的影片竞争,充分展现了冷档期的独特优势。520档期的典型案例包括2018年的《超时空同居》和2021年的《我要我们在一起》,两部影片均保持6分以上口碑,成为依靠观众口碑实现票房长线增长的代表。今年520档期已确定两部爱情片,分别为章若楠与吴昱翰主演的《请别相信她》,以及张新成与孙千主演的《这么多年》。相较于2月14日档期的影片,这两部作品的主演阵容更具市场号召力。这一现象既源于今年5月20日恰逢周末,单日票房更具保障,更关键的是,投资规模较大的爱情片普遍倾向于避开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从而在冷档期获得更持久的票房发展空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情人节对爱情片有天然的市场吸引力,但爱情片的上映时机选择实际上具有更广阔的弹性空间。以五一档期为例,市场主力作品包括《后来的我们》《你的婚礼》等;元旦档期(跨年档)则以《前任3:再见前任》《以年为单位的恋爱》为代表;暑期档期更是汇聚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现象级影片。值得注意的是,《最好的我们》《悲伤逆流成河》《如果声音不记得》《当男人恋爱时》等作品并未选择在特定节日档期上映。业内人士指出,影片的体量规模与宣发预算的匹配度才是决定档期安排的核心因素,而类型与节日氛围的契合程度则属于次要考量。因此,尽管情人节具备稳定的商业回报,但其市场定位也存在固有局限,难以形成绝对的不可替代性。
情人节档期的低质量影片现象,究竟是市场刻意为之还是偶然形成?这一疑问背后,折射出影视行业与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创作上的共性逻辑。当观众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刷到海量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和直播,其本质与部分情人节影片的运作方式如出一辙——皆通过迎合特定受众群体实现流量变现。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内容往往精准锁定二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的观众,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口碑不佳的《不能流泪的悲伤》在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高达60%,与2021年《十年一品温如言》的市场表现形成微妙呼应。相较之下,《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优质影片的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则分别为51%和45%,显示出不同层次内容产品在市场渗透率上的显著差异。
毒眸曾在过往文章中深入剖析过青春爱情电影的发展轨迹(点此阅读:《光线还能“青春”多久?》),自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发观影热潮后,该类型影片进入大众传播的黄金阶段。然而随后的市场爆发并未同步带来内容质量的提升,大量观众对程式化的狗血剧情产生审美疲劳,导致产业陷入表现低迷期。值得注意的是,下沉市场因观影频次较低,仍停留在过往的审美阶段,使得依赖“青春文学IP 高颜值演员 短视频营销”组合策略的作品,在特定群体中仍能维持票房基础。2017年《前任3:再见前任》借助短视频平台的爆发式传播获得票房突破,自此“情感短视频营销”逐渐成为爱情片推广的核心手段。
随着青春文学IP的持续翻拍,优质IP资源逐渐枯竭;演员知名度提升带来的片酬上涨,也使制作成本难以控制。这种现状最终在2024年情人节档期显现,当市场要素缺失导致影片质量下滑时,“又臭又长”的片名模式成为行业通病。如《悲伤逆流成河》《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不能流泪的悲伤》等作品,均采用固定词汇的重复排列,这种模式化命名虽便于低频观众快速识别,却容易引发影迷群体的抵触情绪。在观众审美持续进化的当下,这种简单粗暴的营销策略终将面临市场反噬。
2023年情人节档期《十年一品温如言》的失败案例印证了这一趋势。影片在首映当日13:14开始放映,至16时便出现大量“难看”相关短评,17时登上微博热搜榜首。次日豆瓣开分仅2.9,彻底宣告票房死刑。这种负面口碑的快速传播直接影响了今年情人节档的观影预期,上映前已可见“情人节电影必是烂片”的前瞻式评价,显示出整个档期的负面印象已形成惯性。
在当前舆论传播速度加快的电影市场环境中,单纯依赖“简单收割”策略已难以维持。2024年情人节档出现的“烂片现象”,本质是档期缺乏上限与观众保有下限的市场特征相互妥协的结果。这种模式随着受众结构的演变必将付出代价。作为天然的情人节消费节点,档期本身具备提升潜力,但要实现价值转化需要全产业链的观念革新。
创作端首先需突破现有桎梏。尽管爱情片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但国产影片中优质创作者稀缺已成为行业痛点。有业内人士指出,爱情片创作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传统叙事模式已无法满足观众需求;另一方面,该类型缺乏如特效、场景等可替代的叙事抓手。当前仅有年轻导演在尝试突破,资深导演几乎不再涉足纯爱情片领域。即便在优秀青年创作者群体中,爱情题材也未成为主流选择,去年FIRST影展类型片实验室20个入围剧本中仅有一部属于爱情类型,犯罪片则占据更大比重。
市场端更需建立长期思维。优质爱情片若选择情人节档期上映,可借助当日观影刚需实现冷启动,为后续口碑传播创造条件。2021年520档期《我要我们在一起》的案例具有启示意义:该片虽无IP基础,主演阵容影响力有限,豆瓣评分仅为6.0,但凭借情人节当天的观影需求,仍斩获3.2亿票房,首日票房占比达31%。这证明即便口碑一般,观影刚需仍能为爱情片带来可观回报,可见观众对优质内容的包容度。
从宏观层面的资源调配角度来看,应优先将优质爱情影片安排在情人节档期,以重塑观众对这一时段的认知。作为紧邻春节档的重要节点,情人节正处于公众对影视作品关注度攀升的阶段,若在此期间形成负面印象则难以扭转,可能引发观众对爱情类型影片的普遍质疑。核心矛盾在于,情人节本应承载浪漫氛围,而观影活动始终是情侣们首选的节日形式,但若这一传统逐渐弱化,新的娱乐方式将如影随形地填补空白,毕竟在当代语境下,已鲜有不可替代的电影类型。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