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300亿!韩国又拍了一部意淫大片!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57更新:2025-09-16 07:27:59

2014年,一部韩国电影以1760万人次的观影量打破票房纪录,登顶韩国影史票房榜首。历经十年沉淀,这部经典历史战争电影的续作于2024年重磅登场,然而截至目前,其豆瓣评分尚未公布。

《抗日三部曲》最终章以明朝万历年间为历史背景,聚焦日本对朝鲜的多次侵袭。作为明朝藩属国的朝鲜在战火中向大明求援,引来了明朝援军介入朝鲜半岛局势。影片通过激烈海战的刻画,展现这场东亚战争的转折点——最终因丰臣秀吉病逝而结束,日本被迫撤军,为这段历史画下休止符。

在露梁海战中,明军将领邓子龙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双双阵亡。由导演金汉珉执导的三部曲作品——《鸣梁海战》《闲山海战》《露梁海战》——生动还原了这段抗日历史,其中李舜臣作为朝鲜抗倭的核心人物,被塑造成贯穿全系列的主角形象。

首部以鸣梁海战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聚焦于1597年朝鲜将领李舜臣在危急时刻肩负重任的军事行动。他通过巧妙布局,将日军主力引诱至鸣梁海峡,率领仅12艘战船对抗敌方300余艘舰艇,最终实现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这一历史壮举不仅使李舜臣成为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其雕像至今仍矗立于韩国国会大厦门前,彰显着这位抗倭名将的永恒地位。该影片凭借震撼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创下韩国电影史票房冠军纪录。

今天介绍的第三部作品《露梁海战》耗资300亿韩元制作,以密集的动作场景著称。影片再现了中国明军支援朝鲜抗击倭寇的历史事件,虽引发广泛期待,但实际观后却引发争议,被认为过度改编史实,打造了一场虚构的战争奇观。

公元1598年鸣梁海战结束后的次年,朝鲜半岛局势出现显著转折。日本在战事失利后,原本计划通过吞并朝鲜进而入侵大明的图谋已遭重创,沦为被多方围困的败军之将。随着丰臣政权核心人物丰臣秀吉的突然离世,残余日军更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其战略撤退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尽管朝鲜方面在鸣梁海战中赢得战役,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仍令人痛心。然而,李舜臣并未因胜利而止步,他誓言要为阵亡将士复仇,彻底消灭被困之敌。面对敌我双方截然不同的意图——日军企图突围逃窜,而朝鲜水师则决意歼敌——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升级。

最终,大明王朝的胜负仍掌握在军方手中。日寇抵达陈璘将军大帐,声称战事已告终结,并厚颜无耻地提出:恳请陈将军允许开辟一处通道,以便他们返回本国。

陈璘仅以八个字回应:“求和,切莫妄想,退却。”然而丰臣秀吉已死,此时再战不仅无益,更将导致无谓伤亡,使得这位将领陷入了深刻的迟疑。

此时,朝鲜水师提督李舜臣亲临明军大营。面对陈璘的质疑,他坚定地表示必须采取决绝手段,其立场始终聚焦于殊死抵抗。即便陈璘以剑指相向,李舜臣仍毫不退缩,强调‘决不允许害死百姓的敌人逃脱’,展现了誓死捍卫民众的信念。

最终,大明方面决定与朝鲜方面携手合作。双方联合组建队伍,共同制定作战方案,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日寇威胁。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未选择被动防守,开始积极筹划反击策略。

原本只想挽回一线生机、悄然撤离的日方,在收到一条军报后重新燃起了战斗意志:日本援军已抵达。面对这一局势,他们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将五百艘舰船集结于昌善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以突破敌军的围困。

李舜臣洞察日军企图借地形优势占据战略主动,遂决定以相同的战术反制敌人。在狭长的露梁海峡内,朝鲜水师凭借对水域的熟悉,布阵迎战来犯的日寇。双方战船激烈对峙,朝鲜炮舰率先开火,而体型庞大的龟船则主动撞击敌方舰只,凭借坚固的船体将日寇舰队击溃。

朝鲜方面的主动军事行动令日本方面极为震怒,其主将尚在疑惑之际,便察觉到局势的微妙变化——大明水师统领陈璘已然率军抵达战场。然而日方似乎对大明的介入早有预料,基于对明军战略意图的误判,选择凭借数量优势发起正面冲突,这一决策最终引发了后续的激烈海战。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海上激战愈演愈烈。在战斗最为胶着的时刻,李舜臣高举双臂发出号令,朝鲜水师倾巢而出,将敌军逼至三面环山的绝境。陈璘将军果断下令,大明舰队正式参战,夜幕下的海面瞬间掀起惊涛骇浪。数万将士昼夜奋战,最终将猖獗的倭寇尽数歼灭。

观看完影片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韩国电影中颇具争议的作品。为突出李舜臣的英勇形象,影片将明朝水师刻意置于次要地位,使其在叙事中沦为背景板。

根据史料记载,在真实历史中的露梁海战,中朝联军采取了分三路进攻的战略部署——邓子龙统领1000精锐作为前锋,陈璘指挥明军水师担任左翼,李舜臣则率领朝鲜水师负责右翼。邓子龙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最终因被日军火箭击中而阵亡,这一英勇事迹在战后被中朝两国史书均予记载。然而在影视作品中,陈璘被刻意塑造为狡诈迂腐的角色,而邓子龙则被描绘成缺乏谋略的莽撞将领,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片面刻画本质上是对明军历史贡献的歪曲与不尊重。

影片的海战场面堪称精彩绝伦,从黑夜鏖战至黎明时分的激烈对决,既展现了恢弘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深刻传达出战场特有的悲壮气息,令观众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生硬的中文对白让观众难以理解,这种表现手法实在令人不适。为何不考虑启用专业的中文配音团队?更出人意料的情节是日军指挥官竟被李舜臣以鼓声击毙,这种对历史的戏谑改编,或许揭示了韩国创作者在历史叙事上的独特视角——他们似乎甘愿屈居第二,无人敢称榜首。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