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杨烁《大江大河3》为何遇冷?解读三部曲背后的“新正剧”盛衰周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82更新:2025-09-16 08:54:06

在1月新开播的剧集中,若论口碑表现,《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即《大江大河3》)无疑成为首当其冲的热门选择,其豆瓣评分8.4的成绩与前两部作品的口碑表现不相上下。根据酷云数据显示,该剧在央视一套播出期间创下单日收视率1.88%的佳绩,成绩亮眼。然而在网络平台,该剧的热度表现相对滞后。截至1月28日,剧集已播出过半,但猫眼专业版统计显示,网剧累计有效播放量达到6.6亿次,双平台站内热度数据平平;全网热搜累计上榜话题254个,这一数字仍不及部分流量剧单日热搜表现。

近年来,网络平台的观看数据和话题热度持续低迷,无论是《大江大河》系列,还是自2018年起的“新正剧”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现象看似与以往的市场趋势相悖,实则已逐渐成为近年来的常态。所谓“新正剧”,本质上是试图打破传统电视正剧与网络泛娱乐群体之间长期存在的明显隔阂。然而,2018年后这种界限开始松动,《正阳门下小女人》《大江大河》等作品突破圈层壁垒,凭借扎实的叙事获得主流平台的推荐与传播。2021年,“新正剧”更成为台网融合的标志性现象,三部豆瓣9分以上的现象级作品《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相继涌现,继而2022年春《人世间》的上线,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延续。

相较于以往,近年来以品质为先、在选角、审美和人物塑造上更贴近年轻观众审美的“新正剧”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内容趋势,吸引行业平台和制作公司纷纷投入资源。然而,短短数年间,为何口碑不低且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大江大河3》未能重现前两部的网络热度?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尽管今年播出的正剧作品在口碑、类型和选角层面不乏以往爆款的相似元素,但整体传播声量却明显不足。例如年底上线的重大题材剧集《问苍茫》,其内容与制作品质均被观众视为《觉醒年代》的续篇,豆瓣评分高达8.9,却难以进入主要行业热度榜的单日前十。

暑期档口碑佳作《父辈的荣耀》以豆瓣8.3分的佳绩被视为今年的获奖热门,然而其网络端的传播效果却显疲软。据平台数据显示,影片最高热度仅达到26517,猫眼专业版统计的线上有效播放量为7263万。从内容创作角度来看,此类作品已力求贴近年轻观众审美,但最终仍未能重现过往几年从电视到网络渠道的高转化率表现。

诸如《人生之路》《父辈的荣耀》等作品,虽在网络端取得一定热度,但多数在台播平台表现稳定,网络端则鲜有传播痕迹。重大历史题材的《破晓东方》《大道薪火》、战争剧《冰雪尖刀连》、扶贫主题的《富春山居》《雪莲花盛开的地方》以及年代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整体热度相较于前两年同类题材均有下滑。当前是否存在现象级的'新正剧'?实际上,《狂飙》是近期最贴近正剧类型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大江大河》系列的讨论焦点逐渐偏离了主人公安欣及扫黑主题本身,转而聚焦于高启强、李宏伟等角色的塑造。观众的讨论热点甚至延伸至角色塑造、剧情走向,以及衍生出的网络流行语。这种现象或许能更直观地揭示“新正剧”类型作品在当前市场中的困境,其遇冷现象可能与市场环境、内容创作及行业生态等多重因素相关。而《大江大河3》作为最新案例,既展现了创作方向的转变,也映射出观众审美倾向的变化——究竟是作品本身的调整,还是受众需求的演变?

部分观众认为,宋运辉作为外行推动农药厂改革显得突兀,如同“机械降神”;雷东宝失去前两部的锐气,更陷入情感纠葛;杨巡因做假账选择下跪的行为,也被视为角色人设的崩塌。然而,这种解读是否过于武断?事实上,《大江大河》三部曲始终贯穿一个核心命题:在时代洪流中,国有、集体与个体三种经济形态的代表人物各自承载着不可回避的困境与局限,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历史变迁中呈现出真实的挣扎与成长。前两部作品正是通过这种细腻的人性刻画,让观众在共鸣中理解不同经济模式的生存逻辑与时代价值。

当前,观众对部分剧集的共情能力似乎有所减弱,这种现象与市场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自今年起,无论是电影还是剧集,受众在消费热门现实题材时,更倾向于聚焦个体命运与自我成长,而非宏大叙事或社会全景。电影领域涌现出如《消失的她》中手撕渣男的爱情悬疑、《八角笼中》展现山区儿童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孤注一掷》揭露反诈斗争的现实议题、《年会不能停》描绘职场生态的黑色幽默等作品;剧集方面则出现了《去有风的地方》呈现的田园逃离叙事、《漫长的季节》以东北生活流为载体的悬疑追凶、《新闻女王》展现行业突围的职场剧等。制片人彤彤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时表示,市场风向已明显转向对小人物的关注。她指出《县委大院》和《大江大河》的困境相似,即观众对涉及高层决策或社会变革的宏大命题产生疲劳,而更愿意观看以普通人为切入点的作品。她特别提到,虽然警察题材剧集不乏口碑佳作,但《漫长的季节》凭借三个边缘人物的追凶故事成为现象级作品,这印证了观众更易在小人物身上找到情感投射的市场规律。

当前行业生态的演变使得观众更关注个体体验,编剧路路指出,这一趋势下小人物叙事或将重塑影视创作方向。此前以宏大主题和价值输出为主的内容生产模式,已显现出市场饱和的迹象。路路分析,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政策导向与市场动向的双重作用下,'新正剧'类型出现内容同质化现象,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加剧。此类作品在行业推动中逐渐形成固定叙事框架,人物塑造也趋于扁平。回顾过往成功案例,路路认为《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特级英雄黄继光》等作品凭借专业制作水准获得认可,而《觉醒年代》则因真实历史人物的立体塑造引发年轻观众共鸣。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一个关键前提,即初期内容升级与创新的推动。然而随着产量攀升,创作质量逐渐出现下滑趋势。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高质量剧集本就难产,而扫黑、扶贫、战争等现实题材则常被要求‘按《XXX》模式制作’,人物关系与核心矛盾的同质化明显,部分创作者似乎陷入了应付式创作的怪圈。

聚焦《大江大河3》这一具体案例,其影响力下滑可追溯至更深层次的转型困境。2018年时,正午阳光仍保有‘必属精品’的行业口碑,王凯、杨烁等主演也因正午剧系风格而备受关注。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这种全景式展现改革时代经济图景的创作野心,已难以持续激发观众兴趣,折射出行业在追求规模与保持深度间的结构性矛盾。

三部《大江大河》的差异化发展轨迹,恰如其分地映射出“新正剧”类型的兴衰演变历程。自去年起,“新正剧”的创作元素逐渐渗透至多样化的剧集题材领域,推动内容表达的边界持续拓展。例如在都市偶像剧类型中,公共职业属性成为重要叙事支点,消防员、医生、警察等职业角色在展现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开始演绎浪漫情感线;又如严肃文学改编正成为行业新趋势,开年现象级作品《繁花》便是典型案例,该作品虽以小众视角切入,却通过细腻叙事实现了对时代变迁的文学性呈现。

尽管部分剧集的收视表现亮眼,但其对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却相对薄弱。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偶像剧因职业设定存在明显专业性缺陷,甚至出现违背常识的情节,最终导致口碑严重下滑。"核心症结仍在于内容质量",路路指出,"从2021年至今,剧集行业的内容创作能力呈现明显退步。本应通过降本增效提升的制作水准,反而出现了更多职业细节的硬伤。"当观众对作品的要求持续攀升时,当前题材的制作水平却未能达到同期水准,甚至呈现出回归传统正剧的倾向。这种反差暴露出行业在吸引观众方面的信心不足。然而,"新正剧"的开发进程并未因这些挑战而停滞。

彤彤指出,当前"新正剧"内容热潮的形成,与早期政策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影视行业内容升级,市场环境的变化又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土壤,在量变与质变的双重作用下,共同推动了行业风向的转变。她认为,尽管市场环境持续演变,但来自上级的需求虽可能减弱却不会消亡。对于平台和制作方而言,如何打造兼具主流价值与娱乐影响力的"新正剧",仍是必修课。据观察,2021年观众更关注具有情感共鸣的人物塑造,而今的创作逻辑已转向更注重个体体验的共情表达。因此,制作正剧需向更接地气、更微观的叙事视角转型。2024年,主要网络平台计划推出近40部"新正剧",其中包括《大山里的女校》《北上》《南来北往》《真心英雄》等备受期待的作品,显示出这一类型仍有培育爆款的潜力。

然而,市场趋势已清晰表明,‘新正剧’亟需探索独特的发展方向,这种形势对各方而言愈发紧迫。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