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2024年的行业跨年闲谈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32更新:2025-09-16 10:45:12

前几天参加某部电影的首映活动,遭遇了令人困扰的观影体验。影片开场后,邻座女士持续的低语和手机屏幕的微光不断打破影院的静谧,更令人无语的是后排两位观众频繁讨论剧情发展,甚至将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当作话题主线。当一位女士因噪音问题严肃要求周围观众停止交谈时,我才意识到这并非个例。这种混乱场景常出现在商业活动中,尤其是那些配备伴手礼的场合。常能看到西装革履的男女在活动结束时迅速完成"收礼-转移-丢弃"的连锁动作,将原本属于他人的伴手礼包装袋随意丢弃在座位上,仿佛这些精致的礼盒只是临时占座的工具。这种现象让我纳闷:为何同样是观影活动,粉丝见面会的秩序反而比某些媒体场次和专场放映更令人满意?尤其在主持影片新闻发布会时,每次活动后都会接到酒店关于垃圾处理的投诉,那些散落在走廊和大厅的伴手礼包装袋,不知是哪个环节的"意外收获"。或许问题并不全在于观众本身,毕竟这场动作枪战题材的首映,到场的女性观众比例明显偏高。作为影迷,我始终认为这类影片更吸引男性观众,除非是出于工作需求或借机参与活动,否则很难想象会有如此多的女士主动选择观看。这种性别与类型之间的微妙错位,或许正是造成观影环境差异的重要因素。

前些天我罕见地陷入无语,朋友的电影需要一份宣发方案,我为他搭建了一个较为详实的框架,期待他能将细节填充其中。然而反复提交的方案始终未达预期,问题的核心在于“抓不住重点”。我曾建议从国家、民族层面挖掘影片主题,试图引导他们突破思维局限,但最终在多次修改后不得不放弃,自己动手完成了方案。这场经历让我反思: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或许并非全然源于他人,而在于我们对宏大命题的感知存在偏差。让一位女性直接面对战争与民族等深刻议题,显然并非当下明智的选择。

直到参加完首映礼后,我恍然大悟:这恰如我至今仍分不清口红色号一般,在我眼中所有红色都殊途同归。这种认知差异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些看似毫无交集的群体,却总能引发思维碰撞。比如宣传公司里的文案团队与一些职能岗位的女性,还有发行公司市场一线的男性从业者。有趣的是,我注意到业内性别分工愈发清晰:坐办公室撰写文案的常为女性,而外出组局发行的多为男性。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普遍性令人印象深刻。去年在某公司开会时,我曾在楼下抽烟等待,目睹进出的几乎都是女性。甚至在会议间隙,我看到偌大的办公空间内,工位几乎被女性占据,男性则如野生大熊猫般稀少。相比之下,踏入发行公司总会听到粗犷男声的喧哗,他们一边咒骂甲方,一边在打电话时迅速切换成绅士姿态——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谈及片方,我从首映礼归来的那段时间,竟对他们的处境产生共鸣。或许在未来的宣发工作中,片方也会被要求被动输出观点,并成为主导意见。但令我遗憾的是,目前收到的宣传思路中缺乏精准的“G点”设计,说不上错误,却明显不够吸睛。我逐渐意识到,行业内许多宣传已陷入同质化窠臼,这种模式虽未出错,但缺乏突破性。于是,那些仍在“搞事情”的老手们,似乎成为了唯一的亮色。可他们终究也步入中年,甚至正在迈向老年,思想重心已不再聚焦于宣发这些基础层面。回首望去,却鲜见新一代的蓬勃朝气。

宣发行行业一直以来都不易开展,其门槛与房地产销售同样存在"宽进严出"的特性。从业者需投入大量时间与耐心,对多元信息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方法论。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积累,但正是这种持续的磨砺构成了行业的核心挑战。记得初入行时曾听过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某公司前台女孩长期负责电影发行区域数据统计,日复一日的积累最终让她在数据中提炼出独到规律,如同《射雕英雄传》中黄裳悟出"九阴真经"般,凭借这一发现跳槽至更具规模的公司担任关键职位。然而十余年间,真正能如这般"武学奇才"般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多数从业者仅能沿袭既有模式,追求"安稳度日"的生存状态。不少人在初入行的二三年间,因收入微薄选择中途退场;更多人则在好不容易掌握某些技巧后,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被迫"转化赛道"。幸存者中,即便在行业略有起色之际,他们仍需面对更严峻的挑战——无形的职场戾气。

去年岁末,我观看了名为《我本是高山》的影片。观影前便察觉网络上充斥着针对该片的负面声音,但当我带着质疑心态看完后,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批评该片的人中,绝大多数其实并未真正观看过影片。他们所指责的种种问题往往毫无依据,且表现出极不专业的态度。这种现象在2023年的诸多行业事件中频繁出现。我始终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人群不愿意或不希望深入探讨现实问题,而是将经济压力引发的情绪宣泄寄托于艺术作品或奖项上。在财富丰裕的年代,这种行为几乎不会发生。某日我在观看美国脱口秀时,听到一段颇具启发性的话语:‘你们是否想过,所有看似合理的争论实则毫无意义?因为现实中谁该承担什么责任、谁的地位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争论只是在掩饰更深层次的现实矛盾,例如失业率攀升、福利待遇缩水等。’这段话引发满堂喝彩。随后表演者补充道:‘我们每个人的智商都在正常运作,但一旦被集体情绪裹挟,就容易做出失当的判断。’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美国脱口秀内容,并无针对特定群体的暗示。说出这些观点,实则是我意识到某些社会现象具有普适性,跨越国界且在不同环境下皆有相似表现。至今我对该片的编剧只能表达惋惜之情,难以想象创作者在当时承受了怎样的压力。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艺术创作热情的打击,更令人痛心的是施加于制片方与编剧的舆论暴力日益加剧。宣发行业从业者也因此受到影响,可能会有意回避本应存在的舆论出口,以免招致无端的攻击。事实上,人们都清楚某些意外灾难的根源在于部分人群缺乏勇气去批判真正需要被关注的核心问题,反而将批判的矛头分散至无关紧要之处。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幸福感,若无法调整认知与视野,未来也难以改变。

坦白而言,在中国从事文化产业并非易事。当前无论身处行业哪个环节,面临的考量因素愈发复杂且远超以往。从岗位的性别固化到认知视野的局限,从创作题材的约束到随时可能遭遇的舆论风险,多重压力使得许多从业者将职业视为谋生手段而非理想追求。更令人深思的是,在多数情况下,专业创作者的作品反而难以获得广泛认可,相较之下,"野生"素人创作的原创内容往往更受市场青睐。

近期B站上一部被首页推荐的街舞作品《昨天、今天、明天》引发热议,该视频由年轻舞者创意改编,选用网络流行歌曲《改革春风吹满地》作为配乐。弹幕中频繁出现"春晚没你我不看"等调侃性评论,部分观众更在评论区表达对传统节目形式的不满,认为应更多关注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这种现象折射出当代文艺创作面临的困境:当作品脱离现实生活与真实情感体验,过度追求流量与形式包装时,难免陷入空洞的圈钱套路。令人深思的是,某些创作方案刻意规避现实话题,这种自我设限的态度恰与创作者初衷背道而驰。正如观众所言,思想无法被禁锢,除非困于封闭的环境。因此,大鹏执导的《年会不能停!》值得特别关注,这部作品以大胆的叙事手法直击现实痛点,其"懂的都懂"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在隐晦中感受到深层的社会情绪,展现了一种突破常规的创作勇气。

这类宣传推广方式本身就颇具趣味性,它是一种能够引发批评、调侃甚至嘲笑的社会现象,且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及诸多城市中普遍存在。人们习惯性地通过精致的外表掩饰真实,却在时代精神面前显露出本质的脆弱——当"我们团结起来"的朴素呼声响起时,这种集体共鸣往往超越了被刻意放大、毫无根据的情绪宣泄。相较于那些荒诞的对立与仇恨,它展现出更深厚的人性洞察力,更具讨论价值,也更符合文艺作品获得高分评价的内在标准。若此趋势持续发展,或许中国"喜剧之王"的传承者正悄然出现。这种文化创作思潮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能否被环境左右,而在于其含金量与话题的客观性。广阔的视野与深刻的思考,终将在时间的沉淀中获得验证。对创作者和舆论引导者而言,这或许能带来新的启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真正有所触动。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