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式的套路片,好好的神作拍崩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99更新:2025-09-17 01:02:11

改编自海外IP的影视作品在今年呈现上升趋势,从年初的《忠犬八公》《请别相信她》《回廊亭》,到暑期档的《我爱你!》《消失的她》《超能一家人》,再到《拯救嫌疑人》《无价之宝》《二手杰作》《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以及本月上映的《瞒天过海》《照明商店》,这些作品均基于原作进行再创作。对于国产影视产业而言,此类创作模式始终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依托原作基础,有助于保障作品的品质;另一方面若仅表面模仿而未触及核心内涵,则极易陷入"毁经典"或"曲解原作"的争议。当前热映的《照明商店》恰好印证了这种矛盾性,其改编实践将'双刃剑'的特质展现得尤为鲜明。

这部影片改编自韩国漫画家姜草创作的同名漫画作品。姜草于六年前绘制的这部漫画曾广受好评,收获了大量读者群体。据悉,韩国方面此前亦计划开发该漫画的影视版本,但最终由中国率先完成改编。作为擅长以玄幻、惊悚与恐怖题材中独到的叙事视角,深入挖掘超越常规的情感内核的创作者,其作品始终备受影视改编青睐。仅在2023年,便有三部改编作品陆续诞生:国产电影《我爱你!》、韩剧《超异能族》,以及这部《照明商店》。

电影《照明商店》改编自同名漫画,原作以“恐怖又温情,悬疑又催泪”为定位,构建了一个跨越生死界限的奇幻世界观。然而,改编作品却陷入“剧情过于简单,煽情过度”的争议,导致上映后口碑遭遇断崖式下滑——漫画版豆瓣评分9.1,电影版却跌至6.5。尽管拥有漫画IP基础、抖音KOL含泪推荐以及恐怖氛围十足的预告片,影片在票房端也表现平平,经历多日点映与公映后仅收获1.46亿票房,猫眼预测其内地总票房或将止步于2.27亿。这种“双颓”局面暴露了国产改编作品面临的普遍困境。

影片改编过程中存在明显结构性问题。原作中生死界限分明的“里世界”设定被刻意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睡梦与催眠为核心的叙事框架,这种“架空”处理虽规避了敏感内容,却动摇了作品的核心根基。故事在现实世界与黑暗小巷之间频繁切换,缺乏因果关联的场景转换显得突兀生硬,致使观众难以沉浸于剧情。尤其是当濒死之人的灵魂困境与现实世界的救赎之路交织时,逻辑链条的断裂让整体叙事失去可信度。

改编团队过度追求情感渲染,将原作中克制的氛围感转化为直白的煽情表达。这种处理方式虽能引发短期共鸣,却削弱了故事的深度。当观众期待通过悬疑情节推动剧情发展时,影片却陷入情绪堆砌的泥沼,导致叙事节奏失衡。最终呈现出的是一部既未能还原漫画精髓,又缺乏原创魅力的“夹生作品”,成为国产改编电影的典型样本。

漫画《照明商店》的故事看似散漫却暗藏脉络,通过多线并行的叙事手法,以一场重大车祸为线索,将彼此独立的人物命运串联起来。这种手法在漫画中并无不妥,但移植到电影创作中却面临结构性挑战——缺乏主线叙事导致情节碎片化,难以构建完整的观影体验。为强化电影的聚焦性,改编作品强行植入许念与郑满的双线叙事,借由ICU护士的身份将角色关联,并通过“男友离世”这一情感动机推动主角进入异世界。然而这一设定既未能有效整合原有故事线,反而使其他支线沦为恐怖元素的装饰,导致整体叙事愈发松散。影片曾以“前面吓飞,后面哭崩”作为宣传亮点,该口号虽精准概括了作品的双重情绪特征,却也直接揭示了其核心矛盾:前后叙事风格的割裂使得悬疑与情感线索难以形成有机统一。

当多数人面对诡异状况时选择逃离,许念却逆流而行,主动深入探寻异象背后的真相。这种反差推动《照明商店》演绎出一波接一波的惊悚情节,随后剧情却在许念从梦境中苏醒的瞬间发生转折,将叙事导向温情脉脉的方向。影片以许念‘醒来’为分水岭,呈现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幕:前半段充斥着悬疑与恐怖元素,后半段则频繁运用情感渲染手法,导致整体叙事结构出现明显断裂,缺乏自然过渡。这种割裂感不仅体现在剧情设计上,更渗透于后半段对背景音乐、柔光滤镜、特写镜头以及情感金句的刻意堆砌,诸如‘我又不是消失了,只是从活在你身边变成活在你心里’等台词的反复出现,配合唯美花海的告别场景,使整部电影呈现出类似情感MV的制作质感。

该片的核心意图在于刻意制造强烈的情感冲击,开篇以惊悚手法冲击观众,结局则借助悲伤情节引发共鸣。因此,若客观审视其内容,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场以情感噱头为主的视觉表演。漫画作品最可贵之处在于,在传递情感共鸣的同时,巧妙融入了社会讽刺,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情节展开叙事。电影中由郑恺、海陆饰演的叙事框架,实际上对应原作中"智英与贤敏"的情感主线。智英在听到贤敏家人口中关于其车祸离世的虚假传言后,选择以自杀方式殉情。死后以灵魂形式出现的贤敏却已将她遗忘,智英便在车站不断等待,试图唤醒对方的记忆。直至后来,她才醒悟,贤敏之所以会忘记自己,皆因他未曾真正深爱。漫画家姜草借此探讨爱情的不对等本质,揭示"多情终被无情恼"的深层命题。《照明商店》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削弱了原作的讽刺内核,转而强化了悬浮式情节与廉价的苦难渲染,并最终以充满商业气息的情感和解与团圆结局收场。影片后半段在展现亲情与友情外,还通过配角视角深化了生活困境的主题。砂石车司机因生存压力、疲劳驾驶及上司催促而超速引发事故,失智老人江老师长期独居养老院则源于儿子江亮为生计奔波。即便江老师因事故住院,江亮仍带着笔记本在医院席地而坐,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父亲。

这些生活困境往往被以表面化的形式呈现,仿佛只是为角色增添一抹悲情色彩的点缀。编剧通过这类情节试图唤起观众的共情,暗示着所有磨难都是出于无奈——单身母亲的离世被解释为女儿得以与父亲和继母重拾幸福的契机,孤寡老人的死亡则被包装成不孝子女幡然醒悟、重新团聚的转折点,而无法实现和解的女同议题最终也沦为异时空里凄美的殉情结局。这种创作思维暴露出明显的逻辑漏洞:编剧似乎默认所有情感纠葛都能被灾难轻易化解,所有家庭裂痕都可通过死亡实现圆满。这种过度理想化的处理方式,不仅消解了现实困境的沉重感,更让观众对作品的真实性和深度产生质疑。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照明商店》仍不乏精彩之处。影片中,小梅姐对女儿关于卫生巾使用与防范男性风险的教导,真实呈现了单身母亲在有限时光里传递女性生存智慧的辛酸与温情。这种代际间的情感传承,不仅让观众感受到母爱的深沉,更暗含着角色过往经历的隐晦伏笔,令人动容。至于漫画原著中的女同元素,影片在保留其核心特质的同时,以略显暧昧的呈现方式引发讨论,却意外通过审查,展现出创作上的大胆与敏锐。而生死时刻与普世情感的交织,则以直白的煽情手法触动人心,尽管略显刻意,却依然让观众潸然泪下。

《照明商店》的改编虽有尝试,却未能突破桎梏。它并未达到瑕不掩瑜或功过相抵的境界,反而将本应精良呈现的经典作品降格为粗糙的产物。影片中充斥着短剧式的煽情套路,仅靠强行营造的情绪冲击力,缺乏对故事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沉淀。这种改编困境既源于创作机制的制约,也暴露出编剧团队在文本理解上的短板,更折射出当下IP翻拍浪潮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值得警惕的是,当创作者失去对原作的尊重,放弃对作品质量的基本追求时,即便是再优秀的IP,也会在本土化改编中逐渐失去其灵魂与价值。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