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尹正“老嫂子”,又一个性别烂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97更新:2025-09-17 01:42:56

当男性形象偏离社会所推崇的传统阳刚气质时,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系列暴力事件。

图片

尹正再次因网友争议陷入舆论风波,起因是他在抖音发布的新视频。视频中,这位留着日系中分长发的演员先是花时间整理发型,随后在使用平台特效时,意外将自己变成了帅气的纸片人形象,原本的白浴袍也随之切换为苏漫标志性白衬衫。相关评论中,有网友指出“老嫂子”这类网络用语并未展现出应有的幽默效果,引发进一步讨论。

图片

在抖音直播中有一段视频引发热议,网友对尹正的发型提出质疑,认为他应该"从头开始"重塑形象,做一个"真正的男人"。面对这一建议,尹正展现出明显的不悦情绪,他礼貌地回应道:"你们能否明确告诉我,什么样的发型才算男性化?女性化又该是什么样的?"这番话直接戳中了性别刻板印象的痛点。

图片

当女网友称呼他为“老嫂子”时,尹正随即表现出无奈与愤慨,语气中带着责备,表示:“您作为女性,是否觉得使用这类称呼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请以后避免使用此类玩笑。”

图片图片

△图源:抖音此后,尹正开始展现其措辞技巧:你阴阳怪气的语气让我联想到明星的做派,我却指责你"言语不慎可能招致破财"。

图片

△图源:抖音你叹息我“这老嫂子发型就非得焊头上吗”,那我得说“我把头发剪了你还怎么杠,咱又不能杀生”。

图片

图源:抖音综上所述,尹正以强势姿态回应了田震的言论,无论是网友还是营养师,都难以动摇他尹某人的立场。尽管事件引发广泛讨论,尹正的犀利回应赢得了大量支持。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在2023年这个时间点,使用"嫂子"这样的称呼来侮辱男性是否仍然合理?

图片

男性被贴上"女性化"标签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娘"、"母"、"姨"乃至如今的"老嫂子"等称呼,已成为社会对男性气质的某种刻板评判。这种通过贬低男性特征来实施的羞辱,在偶像练习生群体中尤为显著。以2021年《创造营2021》为例,练习生甘望星在机场遭遇的"娘炮"嘲讽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彼时身着简约衬衫、背着行李的他,面对突然响起的粗俗咒骂竟保持沉默。令人费解的是,这位在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4*100米项目中摘得冠军、具备保送资格的体育生,其阳刚形象本应无可置疑,却仍因外貌特征成为被攻击的焦点。

图片

图源:微博 偶像被贴上“娘炮”标签的现象并非新鲜事物。从早期韩流组合东方神起,到EXO,直至当下各类选秀团体,男性艺人逐渐呈现出更为精致的外貌特征,如清秀面容、细腻妆容以及白皙肤色,这种审美趋势虽广受追捧,却也常引发争议。2013年Bigbang在国内热度巅峰时期,便有网友质疑“权志龙太娘了”,具体表现为眼线、耳钉、染发等妆容细节,甚至在音乐视频中尝试长发造型。有评论称:“缺乏阳刚之气,何以称为男子?”此言论暗含对男性气质的传统定义。当EXO风靡亚洲,归国四子(其中一人已获13年有期徒刑)重返娱乐圈时,鹿晗因精致五官成为舆论焦点,其主演的《择天记》中更被指“将男性角色演成了娘炮”,凸显了公众对男性形象的复杂态度。

图片

△图源:豆瓣 我们并非在为鹿晗的演技辩护,而是想探讨一个现象:当演技不足被归因于“娘炮”标签时,是否忽视了更为根本的人物塑造问题?不妨看看《老炮儿》中最早因法律问题被关注的Kris吴,其人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也未必符合传统男性审美。事实上,像鹿晗这样被批评的艺人,与在《偶像练习生》以第一名出道的蔡徐坤有着相似的遭遇——前者因性别表达引发争议,后者则因撒娇卖萌触怒部分观众。令人深思的是,“蔡徐坤篮球梗”的流行并非源于其篮球技艺的缺失,而是因其性别特质与运动属性产生了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恰好揭示了大众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认知。

图片

△图源:贴吧由此可见,中国最具阳刚气质的说唱群体对于被认定偏离传统男性气质的成员展现出强烈的排斥态度,如他们所言:"请管好自己的一些行为,我们才是真正的硬汉象征。"

图片

随着厌女情绪的调侃愈演愈烈,单一句"娘"已难以承载对男性女性化特征的嘲讽。当男性年岁渐长,若仍保留着过度精致的女态,便会被冠以"姨"的称号;若连气质都沾染了女性特质,则直接降级为"母"的戏称。这种以年龄为标尺的性别刻板印象,将男性渗透进女性气质的行为分层次地推向了社会的耻辱柱。

图片

若要为这个词增添几分喜剧色彩,它便化身为“老嫂子”——与“姨”“母”这些中性词汇不同,其真正威力在于语境的巧妙运用。当陈志朋复出后那些令人咋舌的穿搭被网友调侃时,“贵妇”与“大姨”的称号便如雪球般滚落,将原本无害的称呼打磨成最具杀伤力的网络梗,恰似在娱乐圈的聚光灯下上演一出荒诞剧。

图片

近日,一张陈志朋与张信哲的对比图引发热议,图中两人身材明显发福,面部轮廓也有所变化。网友调侃称:‘这造型简直像极了东北大妈’,评论区顿时热闹非凡。

图片

昔日的尹正形象鲜明、俊朗有神,而张信哲在角色体型变化后引发的争议,焦点并非单纯针对身材管理,而是其妆容与着装风格被指过度女性化,这一转变反而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

图片

尹正的造型虽不偏女性化,但偶有扎起小辫的细节,与30岁以上的年龄感及柔和的面部线条相结合,搭配及肩长发,便自然而然被冠以"姨"的称号。相较之下,于正则因直言不讳的性格特征,常被戏称为"村口嘴碎的老姨",两人虽同属这一调侃范畴,但前者源于外形的朦胧感,后者则来自言辞的犀利度。

图片

图源:微博。因此,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要借助“娘”“母”“姨”“嫂”等针对女性的亲属称谓,对男性实施贬低与羞辱?以女性身份指代男性实则是种侮辱行为,其背后暗含着将女性视为比男性更低等的厌女思维模式。这种将特定性别标签异化为攻击工具的做法,本质上是性别歧视的体现,通过强化传统性别角色的对立,达到对某一性别的污名化目的。

图片

去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抵制“娘炮”等不良审美倾向。这一政策引发广泛讨论,部分以精致形象示人的男生因被贴上负面标签而陷入舆论漩涡。与此同时,不少女性群体在“倡导阳刚”的舆论浪潮中选择退场,她们虽对社会现象存在困惑,却坚定发声表达被冒犯的感受。面对“老嫂子”等网络用语的不当引申,她们明确反对这种言语暴力,强调此类词汇不仅具有贬义,更涉嫌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图片

在山艺高彦事件引发关注后,她们选择为逝者绘制肖像,面对质疑其'玻璃心'的言论展开理性反驳,持续关注调查进展以证明'人来人往,我会记得你'的信念。

图片

当“佛媛”现象遭官方媒体严厉批评后,各类媒体迅速跟进,将目光转向“病媛”群体。然而,随着真相浮出水面——所谓“病媛”实为针对特定群体的恶意造谣,且相关方仍拒绝公开致歉,舆论战随即升级。部分人开始以带有贬义的“媛”字变体进行反击,如“二次媛”“文媛”“饭媛”“人媛”,试图通过文字游戏化解负面评价。在“一切皆可媛”的戏谑语境中,原本带有讽刺意味的“媛”字反而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符号,展现出网络文化中复杂的话语博弈。

图片

当带有“女”字旁的汉字承载着性别歧视隐喻时,艺术家们以创作揭示这些文字所映射的现实不平等。谭维维在歌曲《小娟》中通过“奻姦妖婊嫖姘娼妓奴,耍婪佞妄娱嫌妨嫉”等词汇,直面汉字体系中对女性群体的刻板印象;而ROOM 409则通过设计女字旁字典项目,以955个相关汉字为切入点,展开对性别平等议题的深度探讨。

图片图片

当女性开始对那些带有厌女倾向的“玩笑”产生反思,不再选择沉默,而是联合其他受压迫者展开反击时,我们终将看到——在性别偏见的漩涡中,舆论的沉默正在被打破,嘲讽与歧视逐渐显露出其荒谬本质。像尹正这样的受害者主动揭露歧视性称呼,将成为打破厌女文化壁垒的突破口,让那些深陷偏见却浑然不觉的人们意识到:语言中潜伏的细微冒犯,正在悄然侵蚀社会平等的根基。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文化不仅伤害着女性群体,其毒害范围早已超越性别界限。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