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96更新:2025-09-17 19:03:43
当男性参与换尿布、喂奶等育儿活动时,部分人仍持嗤之以鼻的态度。更有部分男性坚持‘厨房无男子’的观念。在性别研究领域深耕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方刚指出,这类观念源于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2015年,方刚发起为期三天的‘男德班’项目,旨在通过短期课程培养男性在家庭事务中的主动性。然而仅有两名学员报名,却引发广泛社会讨论。2022年9月,方刚时隔七年重启该项目,对其未来充满期待:‘起初的微弱火种,终将燃成燎原之势。’
在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审视下,男性若未展现出阳刚、强硬或勇敢等特质,往往会被讥讽为“像女人”;而女性若未能符合温柔、细腻等期待,则可能被贬低为“像男人”。方刚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种社会偏见。他自幼生长于单亲家庭,3岁那年父亲自杀离世后,家中仅剩母亲与姐姐。为照顾生活,他被寄养在外婆家,这种处境使他始终感受到寄人篱下的不安。进入幼儿园后,因单亲身份遭到教师冷遇,面对提问答不出便招致体罚。这种创伤性经历在他年幼时便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初中时期,方刚因外貌清秀与内向性格遭遇更为严重的欺凌,同学以“娘娘腔”称之,因其看似脆弱的特质与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定义产生强烈冲突。
方刚始终记得少年时期遭遇的欺凌经历——那时有同学常纠集两三个人拦截他,进行言语羞辱与肢体冲突。在尚无"校园霸凌"明确概念的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面对压迫只能选择隐忍,甚至不敢向家人倾诉,生怕遭遇更严重的报复。这种长期处于被欺凌状态的青春,最终被他定义为"社会边缘弱势人群的生存体验"。多年后在演讲中,他将自身经历与性别议题勾连:"当感到被社会排斥时,我便成为那个在父权体系中承受压迫的女性;当遭遇校园欺凌时,我是那个被压迫的女性;当被教师训斥时,我仍然是主流社会强权下的受害者。"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使他开始深入关注性别相关议题。1993年任天津某报社记者期间,他在报刊中缝偶然发现北京有同性恋俱乐部的报道,凭借职业敏感性前往采访。首次接触性少数群体时,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和我一样身处主流社会边缘,却在压力中绽放出独特的人格光辉。"此后三年,这个在保守环境中成长、对性话题知之甚少的男性,持续进行深度采访,最终将成果汇编为八本著作。
随着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方刚逐渐意识到单纯的社会纪实写作已难以满足其学术追求,开始对性别研究与性学领域产生新的思考。此时,中国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正专注于性社会学及性别人类学领域的探索,被学界公认为‘中国性学第一人’。2002年,方刚毅然决然地放弃原有工作,全身心投入备考。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他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实现了向潘绥铭教授学习的学术转型。
在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前,方刚的性别认知已悄然发生转变。1997年盛夏,他偶然邂逅一本女权主义著作,书中观点令他产生强烈共鸣,仿佛为诸多人生困惑找到了答案。作为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弱势的个体,他将自身处境与书中"被压迫的女性"形象相重叠,直言自己宛如书中所描述的"被压迫的群体"。他形容当时阅读状态时称,仿佛整个人被点燃般激动,在房间内来回踱步。当天下午,他骑车穿越酷热街道,执着地搜寻了三小时,只为购置更多相关书籍。然而彼时正值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闭幕两年后,受限于时代语境,女权主义著作尚不普及。他在研读过程中不断提炼核心思想,并积极与身边人分享,却遭遇男性友人的不解与嘲讽,认为女权主义是某种威胁。方刚澄清,女权主义并非倡导性别对立,而是主张在社会各领域实现性别平等,包括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等基本权益。随后的五年里,他专注完成硕士与博士学业,最终成为国内罕见同时深入探讨性别与性别的研究者。
方刚认为,女权主义的倡导不仅有助于女性权益提升,同时也为男性带来积极影响。他指出,传统父权体制对双方都会造成伤害,例如在婚姻关系中,男性常被默认承担购房、购车及经济责任,这种观念使许多男性陷入巨大压力。而当性别平等理念被实践,女性摆脱刻板印象束缚后也能在职场中拼搏,甚至可能取得比男性更高的经济成就,这将缓解男性的负担,尽管当前多数男性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基于这一认知,方刚致力于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实践。2010年,他创办了中国白丝带热线,该组织源于加拿大,旨在鼓励男性反思并制止对女性的暴力行为。项目初期曾遭遇质疑,有人认为"施暴者怎会来电求助",但方刚本人接起的第一通家暴咨询电话,便来自一名在暴力后寻求改变的男性。他向「最人物」透露,这名求助者因暴力破坏了婚姻关系,内心充满悔意,渴望重建幸福生活。随着项目推进,方刚还参与了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国际合作,与联合国官员的交流让外界意识到中国在推动男性参与性别平等领域的突破。一位联合国官员曾激动表示"中国有人在做这件事太好了",随后他被引荐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成为"联合国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这个全球仅30余人的精英群体中,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意大利总理等国际政要,华人世界仅有方刚一人。
2013年,在建立白丝带热线的基础上,方刚进一步推动性别议题讨论,创立了白丝带志愿者网络。该网络的首次活动聚焦于性别领域中偏离传统男性气质的群体,邀请了10位参与者共同分享个人经历。除方刚本人外,还有致力于性别平等研究的男性学者、中国首批男护士代表,以及选择成为全职家庭主夫的男性。通过这些多元身份的交流,方刚旨在倡导社会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强调人性的多样性是其组织活动的核心价值主张。
prejudiced白丝带组织的各类活动中,"男德班"凭借其独特定位成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项目之一。对于"男德班"的具体内涵,公众认知尚显模糊,然而提及曾引发广泛争议的"女德班",则多有耳闻。女德班以"三从四德"为核心内容,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连锁效应,从北京、山东、河北蔓延至陕西、广东等地。经媒体持续曝光后,2021年该类宣讲活动被官方定性为违法,最终遭到全面取缔。实际上,"男德班"这一名称系方刚为彰显其与女德班的差异化定位而刻意设定,其全称为"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该项目旨在通过系统化培训,引导男性突破传统性别角色桎梏,掌握育儿技巧、分担家务劳动等实务技能,培养具备性别平等意识的"全参与型好男人"。具体课程内容涵盖陪同妻子分娩、主动承担烹饪清洁等日常事务,以及学习婴儿护理等生活技能,帮助具有传统男性特质的群体实现角色转变。
2015年,方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一项名为"男德班"的招募计划,旨在通过为期三天的课程培养男性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受限于当时活动地点为北京且需缴纳2000元报名费,最终仅有两人报名,同期媒体多以戏谑态度报道此事。七年后的2022年9月15日,方刚通过个人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计划培养"男德班"带头人。该模式采用三级扩散机制:先培训带领者,再由带领者吸纳学员,最终实现性别平等理念的广泛传播。此次招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当年9月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17个小组踊跃报名。经严格筛选后,3个小组的成员获得带领者资格,每个小组由两名男性和一名女性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方刚明确要求2023年带领者团队将全部由男性构成。在带领者选拔标准中,特别强调需具备性别平等理念、反对性别暴力的坚定立场以及团队管理经验。
方刚在开展线上培训期间,张智慧作为上海站的重要带领者之一,展现出独特的社会洞察力。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及中国白丝带组织的核心成员,他自2013年起便以志愿者身份投身性别平等事业。当"男德班"项目重启时,他主动申请并成功获得参与资格。在成长过程中,张智慧曾长期处于母亲与祖母的赞赏环境中,习惯性承担家务劳动,如摘洗蔬菜、淘米煮粥等。但这种勤快特质却未得到父亲的认可,传统观念中男性参与家务被视为不体面。通过"男德班"的系统学习,他终于找到了答案:男性同样应承担家庭责任,打破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该课程涵盖性别平等的多个维度,包括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主义的危害、探讨避孕责任分担、反对家庭暴力、支持伴侣分娩及婴幼儿照护等内容。方刚透露,目前"男德班"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他为三组带领者进行理论培训,随后由这些带领者担任讲师在当地招募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带领者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会组织实践环节,如让学员在腹部绑气球后尝试弯腰捡拾物品,直观感受女性怀孕时的行动限制,以此培养男性的同理心,全面引导男性建立正确的性别平等意识。
在三组带领者中,莫海琛作为唯一的女性组长,来自深圳。2022年10月,当她刚刚完成方刚的培训时,曾产生过一个疑问:以女性身份主持男性学员的课程,是否容易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然而随着培训的推进,这种顾虑很快被打破,因为她意识到“男德班”特别需要女性视角的参与,需要借助女性对男性行为模式的观察,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独特体验来丰富课程内容。截至目前,莫海琛组织的预报名活动中已吸引深圳5名男性参与者。方刚对方组明年计划开展的“男德班”表现出积极期待,他表示:“当前仍处于预报名阶段,等到明年2月正式开课时,参与人数必定会大幅增加。”
方刚“男德班”的核心理念不仅倡导男性分担家务与育儿责任,更强调抵制性别暴力。其中,志愿者顾伟作为2015年该班学员的代表案例,其个人经历揭示了性别观念转变的复杂性。顾伟1984年出生于江西宜兴,2011年与妻子刘聪(化名)结婚后,早期便展现出暴力倾向。某次怀孕六个月的刘聪提出共同管理家庭财务,要求丈夫交出工资卡,这一举动触发了顾伟的激烈反应。在争执过程中,他踹向妻子小腿,这是其首次实施家暴行为。随后暴力频率逐渐升级,从每月数次发展为每周发作,施暴部位也从身体延伸至头部。最严重的一次,他紧握拳头反复击打妻子头部,每次重拳落下都能听见她压抑的呜咽声。这一恶性事件被岳父岳母知晓后,家族长辈曾亲自登门劝解。面对两家长辈的质问,顾伟反复承诺悔改,甚至多次下跪谢罪,然而不到两周时间,暴力行为再度发生。岳父在电话中怒斥:“你怎么回事?你是不是有病?”暴露出其行为模式的顽固性。
在经历无数次忍让与暴力的循环后,刘聪最终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结束这段关系。同年,顾伟在观看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事》时,注意到其中记录的案例——因长期遭受家暴而选择杀害丈夫的女性重刑犯。这一情节触动了他,促使他拨打了白丝带公益组织的热线电话。通过一年的持续沟通,顾伟向心理咨询师坦白了自己的暴力行为,并追溯了童年时期所处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父亲及叔伯均存在暴力倾向,将殴打妻子视为彰显男子气概的方式。成年后,他逐渐内化这种暴力模式,最终对妻子施以重手。离婚后的顾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主动报名参加"男德班"课程,并成为白丝带志愿者。他以真实身份接受采访,成为国内首位公开承认施暴经历的当事人,既不使用化名也未对照片进行马赛克处理。他希望通过自身经历警示他人,揭示暴力行为带来的双重伤害——既摧毁家庭,也吞噬施暴者自身。每一次公开露面,他都向刘聪表达深切的歉意。
顾伟目前最迫切的愿望,是为儿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彻底终结家庭暴力。作为长期致力于消除暴力的方刚,他对此转变感到欣慰。在他看来,家庭暴力的根源往往与根深蒂固的大男子汉观念密切相关,"施暴者潜意识中认为男性应强于女性、主导女性,这种思维才会演变为暴力行为。"方刚进一步指出,所谓"男人该有的样子"和"女人该有的样子",本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偏见。这种偏见不仅体现在顾伟家族中暴力的代际传承,更需要通过让施暴者认识到大男子汉气概带来的危害,才能真正促使他们改变。"唯有帮助他看清这种观念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性,改变才会发生。"方刚强调。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