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金棕榈,凭什么是“消失的他”?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51更新:2025-09-18 00:21:03

作者 | 刘车仔 编辑|晏非 题图 | 《坠楼死亡的剖析》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视障男孩丹尼尔(Daniel)遛狗归来时,在白雪覆盖的地面发现父亲倒卧在血泊中,未凝固的鲜血在寒意中泛着刺骨的红光。这一幕成为今年戛纳电影节斩获金棕榈大奖的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的开场场景。但这部作品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悬疑片,观众将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中,逐步卷入一桩婚姻危机的审判——当男主人离奇身亡,且无其他嫌疑人浮现,女主人却成为案件的核心疑点。

影片通过旁观者的指证与当事人自我剖白的交织,揭示出在性别平等的社会语境下,即便是一对彼此欣赏尊重的伴侣,建立家庭后仍需面对时间与权力的双重博弈。导演借由这一婚姻故事,深入探讨了叙事与现实的复杂关系:男女主角均为半自传体作家,以自身生活为蓝本创作小说,这些承载现实的文本最终被当作法庭证据。在控辩双方的激烈交锋中,叙事被不断重构,各方为追寻自身认定的真实,或通过推理,或借助虚构,编织出截然不同的故事版本。

庭审现场的婚姻故事。(图/《坠楼死亡的剖析》)当私人情感遭遇放大镜的审视,其复杂性是否还能被完整诠释?语言符号究竟能否捕捉全部真实?这起引发热议的坠楼事件,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审判的荒诞本质。证明爱的方式究竟如何?一年多前,女作家桑德拉随丈夫塞缪尔迁居法国乡村,这是丈夫成长的故土。彼时,塞缪尔正试图在阁楼中重启写作生涯,而桑德拉已拥有三部半自传体小说的创作成就。在丈夫坠楼前的那个清晨,桑德拉接待了前来采访的学生,言谈举止间尽显从容自信的成功女性气质。与此同时,塞缪尔却在装修房屋时高声播放喧闹音乐,以近乎挑衅的姿态打断采访,试图在公共场合争夺自身存在感。这场看似平静的家庭生活图景,实则暗涌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丈夫坠楼身亡的事件引发了对婚姻关系的深入剖析。案件发生后,现场令人触目惊心,血泊中的尸体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前二十分钟的庭审过程呈现了大量客观证据,既未隐藏关键线索,也未刻意铺陈戏剧性情节。法庭关注的核心并非物理事实本身,而是围绕着爱与恨的情感纠葛,以及女主人公是否存在动机问题。当包含桑德拉与塞缪尔激烈争吵的U盘作为关键证据被提交时,这段婚姻的深层矛盾随之浮出水面。录音内容揭示了两人在实现自我价值上的明显失衡:塞缪尔始终未能完成小说创作,甚至在去年辞去大学教职工作,提出与妻子移居法国共同创作的计划,但最终因妻子坚持职业选择而搁浅;而桑德拉则在异国环境依旧保持写作成果,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这种失衡状态促使夫妻关系持续紧张,争论焦点逐渐聚焦于家庭责任分配、育儿投入差异以及婚姻忠诚度。值得注意的是,塞缪尔主动承担起教育儿子丹尼尔的责任,但儿子四岁时遭遇的车祸导致视神经永久损伤,使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这段创伤经历不仅影响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更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在长达数月无法与妻子发生亲密关系的时期,桑德拉在丈夫默许的情况下进行了婚外性行为,并维持着规律的创作节奏。

争吵录音中,丈夫向妻子倾诉愤懑。(图/《坠楼死亡的剖析》)长期的冲突逐渐瓦解了原本的家庭结构平衡,妻子在关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桑德拉坦言,自己为配合丈夫从伦敦迁居至语言不通且缺乏人际支持的法国,已做出显著妥协。她坚决否认丈夫提出的自我牺牲说辞,强调这实为丈夫的主动抉择。尽管她积极鼓励并支持丈夫的创作 endeavor,但最终塞缪尔仍未能完成小说。在争执的尾声,她犀利地指出,丈夫的愤怒本质源自个人生活的挫败感,而非婚姻本身的问题。这种对男性情感困境的剖析,恰似诺亚·鲍姆巴赫执导的《婚姻故事》的性别角色反转版本。《坠楼死亡的剖析》中,桑德拉展现出更显著的个人成就,暗示在婚姻关系中,成就相对较低的一方往往会对关系产生更多焦虑与苛求。

在《婚姻故事》中,妻子的内心挣扎成为叙事核心。(图/《婚姻故事》)影片通过双重视角的交替呈现,使故事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两人的回忆与指控看似针锋相对,却都蕴含着情理的合理性。随着伤痛情绪的发酵,婚姻中的矛盾被不断放大,彼此的攻击性逐渐升级。最终,这场情感冲突以突如其来的肢体对抗告终——妻子挥出一记耳光,而丈夫则陷入自我伤害的恶性循环。在争执的高潮中,曾经的温情被彻底解构。电影借辩护律师之言揭示了"法庭并非真相的审判地",而整个司法过程本身也成为了叙事主导的戏剧性呈现。

在《坠楼死亡的剖析》案件中,检方试图构建证据链证明妻子存在谋杀动机,因此将塞缪尔塑造成一个长期遭受婚姻压迫却渴望彻底改变的丈夫形象。而桑德拉的辩护则聚焦于情感证明,需通过回忆婚姻的点滴细节来重塑两人关系的真相。面对法庭的质询,她被迫重返过往生活场景,重新梳理情感脉络。这场审判成为对婚姻关系的深度解构与反思,在证据交锋中不断揭示人性的复杂——既有愤怒的裂痕,也有爱意的流光。当视线从关系破裂处移向曾经的日常,那些隐匿的理解与温情依然在记忆中闪烁,昔日的激情共振与默契瞬间仿佛重现在眼前。

在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中,两人往昔的甜蜜合影不断浮现。(图/《坠楼死亡的剖析》)然而,这种审判过程需要法官与观众具备深刻的共情与理解力。人类的思想、感受与表达往往与现实存在偏差,相信语言能揭示绝对真理不过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爱与情感这种复杂的人类体验,更难以被逻辑语言所框定。在充满对抗的漫长审判中,桑德拉反复说出"不是这样的",如同一名被迫迎战的斗士。她必须为抵御叙事对个体的压迫而战斗,唯一的武器便是持续深入的自我剖析。

(图/《坠楼死亡的剖析》)谁给你审判他人的笃定?电影最令人不安的片段,是争吵的录音被放到法庭上播放,同时,大屏幕上还显示着转录文字。当日常生活中非理性的争吵被如此赤裸裸地当做呈堂证供、被所有人抽丝剥茧地分析,就连现场观看的人们都难掩惊恐之色。大量的庭审现场,让人想起前不久上映的《奥本海默》。在内部审讯室里,证人指出各种细节,奥本海默过往的生活举动甚至是私人情感,都被迫拿到众人面前被重新检视。电影中,奥本海默全身赤裸、无助地坐在审讯椅上的超现实镜头,便具象化了这种精神痛苦。当生活的片段被截取、所有细节都被他人用放大镜检视,不仅意味着个人隐私的暴露,承受所有人头头是道的“精神分析”,更令人感到无助。

在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中,塞缪尔与心理咨询师短暂相识后,对方仅凭数次咨询对话便诊断其痛苦源于妻子。为维护自身形象,桑德拉的律师不得不将其塑造为一个自视失败、性格怯懦的男性。更耐人寻味的是,媒体通过剪辑女作家桑德拉接受小说采访的片段,将其置于电视画面中,试图借此构建关于她私生活的偏见叙事,最终得出充满主观色彩却自诩客观的结论。导演茹斯汀·特里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即便在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国家,女性在生活决策中仍不可避免地遭遇结构性的性别偏见。这种偏见在庭审场景中具象化为对桑德拉的指控——"女作家身份"与"双性恋倾向"被强行关联,进而推导出"性开放"与"不忠"的荒谬结论。偏见的根源往往植根于社会文化建构与个体经验的交织,这种认知偏差具有持续性和传染性。当他人以偏见为依据对他人的生活进行审判时,实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粗暴剥夺。

当女主创作的小说被片面引用并置于庭审现场成为争议焦点时,这恰似当代网络空间中常见的叙事困境。人们往往以自身阅历为标尺,建构出看似合理的解读框架,进而对他人的立场进行断然评判。在面对复杂议题时,仅凭寥寥数篇文章或短视频片段便自诩掌握了全貌,这种思维模式实则是认知层面的捷径。若因此质疑不加以判断是否会导致不可知论,或许需要重新审视真相的本质——在追寻过程中遭遇的歧义与矛盾,恰恰是认知边界的真实映射。真正的理解应建立在包容多元视角的基础之上,将价值判断暂时搁置,允许不同叙事在对话中相互碰撞,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或许无法抵达绝对结论,却能为更立体的认知建构创造可能。

电影落幕时,桑德拉蜷缩在沙发中与爱犬依偎,墙上那张她与丈夫相视而笑的合影已泛黄褪色。(图/《坠楼死亡的剖析》)儿子丹尼尔在庭审尾声的质证词,揭开了某种隐秘的真相:"当证据链断裂时,我们唯有拓展视野才能还原事实,正如这场司法审判所展现的逻辑推演。"最终法官裁定排除谋杀指控,虽然死亡的实质真相依旧沉眠在迷雾中,但影片已然抵达了它的终极命题——在真相与谎言的边界,人性的重量远超过事实的清晰度。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