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收视四连降,三大问题,都不如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66更新:2025-09-04 10:03:29

6月12日,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在酷云平台公布了连续多日的上星收视率数据。首播当日收视率为1.4885%,随后连续四天呈现下滑趋势,最新单日数据已降至1.1320%。若此趋势持续,收视率可能进一步跌破1%心理关口。

众多肖战老师粉对我发起了调侃,此前我曾指出肖战老师主演的《藏海传》作为一部口碑不佳的作品影响了央视八套收视率基础。不少粉丝反驳认为央视八套古装剧的收视率基础本就不高,而我希望《长安的荔枝》能凭借自身实力取得理想收视表现以回应质疑。然而从连日来的收视数据来看,粉丝质疑依旧存在,肖战老师似乎也面临不小压力。或许我们更需要正视这一问题,《长安的荔枝》收视表现甚至不如《藏海传》,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

关于《长安的荔枝》这部电视剧,我已连续撰写多篇剧评深入探讨,毫不掩饰对作品的喜爱之情。然而,面对收视率表现未达预期的现实,也必须直言不讳。目前该剧已引发三类显著的负面评价,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剧情冗余问题。原著读者普遍认为,该故事本为适合影视化改编的中短篇内容,理想的呈现时长应控制在90至120分钟。但电视剧却通过数十集的体量展开叙事,这种过度延展引发了观众对内容填充的普遍质疑。

关于该剧服化道细节的争议中,荔枝树的实景呈现成为焦点。有观众指出,剧中荔枝园所使用的植物并非真实荔枝树,而是通过人工制作的杨梅树等替代,果实则通过后期技术手段进行合成。尽管导演方对此作出解释,但许多南方观众仍难以接受,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损害了历史剧应有的真实质感。对于习惯于传统审美与文化考据的观众群体而言,荔枝树的失真不仅削弱了场景的可信度,更让整部剧在服装、化妆及道具方面的精良制作显得黯然失色。

第三个争议点集中于那尔那茜的特殊情况。网络舆论普遍认为其属于定向培养计划,但国家与高校在完成培养后,她未按照既定方向就业,这种行为被部分人解读为既享受了资源支持,又成功转型为演员,形成了所谓的"占便宜"质疑。目前该事件尚未有明确定论,相关当事人也尚未作出正面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舆论发酵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演员的争议本身也可能反向影响剧作质量。至于更深层的矛盾,或许在于该剧承载的"知识分子叙事"与普通劳动群体的审美诉求存在隔阂。这种情感表达的结构性偏差,很可能是制约《长安的荔枝》收视表现的关键因素。

我对《长安的荔枝》这部剧的喜爱,或许源于其中所展现的知识分子情怀。作为读书人,我们天然关注国家命运与民族走向,也容易对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产生共鸣,甚至通过剧中一颗荔枝的意象,联想到整个王朝的兴衰变迁。剧中那些关于读书人的坚守与挣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恰似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而男主角所代表的被边缘化的普通劳动者,则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打工群体生存困境。但必须承认,这些深层内涵更偏向于知识阶层的视角,普通劳动者或许只将其视为轻松娱乐的作品。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不同群体间的审美鸿沟,也印证了优质剧作往往难以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

这或许正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长安的荔枝》因读书人的情感投入而更具艺术感染力,但这种情感却未能有效传递至普通劳动者群体。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情感共鸣的转化与融合,使专业创作的情感价值与大众接受的情感需求达成统一。这种思考则超越了电视剧范畴,指向更深层的文化传播命题。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