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76更新:2025-09-04 21:04:20
近期,电视剧《忘了我记得》在多个流媒体平台引发广泛热议。作为刘若英继电影《后来的我们》之后的首部导演作品,该片以七年导演空窗期为背景,自上线之初便备受期待。5月23日登陆Netflix后,播放量持续走高,豆瓣开分8.1的基础上,截至6月3日已攀升至8.3,显示出观众对其剧情和制作的认可。
电视剧《忘了我记得》(2025)的剧照揭示了当代中年女性群体在情感、家庭与事业间的挣扎。剧中谢盈萱饰演的程乐乐,白天在便利店兼职,夜晚在俱乐部从事脱口秀表演,年过四十的她最担忧的却是月经不调的健康问题。在婚姻关系方面,她与丈夫已处于分居状态,正面临离婚的现实压力。生活本就艰难,更棘手的是父亲罹患失智症,这迫使她不得不承担起独生女的照护责任,面对失忆、失智与失能的挑战,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金钱。程乐乐被定义为失败的中年女性典型:既缺乏体面职业与稳定收入,又在童年经历父母离异,如今自身处于婚姻危机,且未拥有子女。她的日常生活充斥着被迫维持的平静与段子式的无奈,却在琐碎现实的重压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选择以普通却坚韧的姿态成为"俗女"代表。"大女主""恶女""俗女""中女"等标签层出不穷,但近两年对"中女叙事"的讨论逐渐显现新的视角,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影视剧中女性角色应有的呈现方式。
电视剧《小巷人家》(2024)剧集画面中,那些引发关注与热议的中年女性角色,其吸引力并非源于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契合,也非凭借塑造出令人振奋的"大女主"人设。真正让她们突破类型化困境的原因,在于她们不再作为他人故事的附属角色存在,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展现出完整可感的个体生命轨迹。这些角色既包含对生活的恐惧与无奈,也彰显着抗争与自我觉醒,构成了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这种突破性尝试,正是在已有诸多"中女"形象的时代背景下,仍能将2023年定义为"中女元年"的关键所在。长久以来,尽管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中年女性角色,但往往缺乏真实细腻的刻画,容易被简化为几个固定标签:西装革履、气场凌厉的职场精英;居家便服、素面朝天地主妇;短发叉腰、嗓音洪亮的泼妇形象。这些角色如同被装裱在相框中的照片,表面清晰却难以触及,其价值更多体现在类型特征的集合,而非真实人性的展现。
电视剧《平凡之路》(2023)的剧照引发热议,五年前海清在公开场合提出的“看看我们中年女演员”曾触动行业共鸣。她指出“市场题材的各种局限,常常让我们远离一些优秀的作品”,揭示了中年女演员在影视创作中的现实困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龄男演员仍活跃在偶像剧领域,而女演员却多被限制在家庭伦理剧中饰演母亲角色,这种职业轨迹的差异普遍存在。数据显示,35岁后女演员的主角戏机会显著减少,角色类型逐渐固化为都市剧中的婆媳矛盾体、生活剧中陷入婚姻焦虑的女性,或是职场剧里仍困于情感选择的"渴求爱的女人"。更深层的困境在于,即便在职场题材中展现独立形象,其本质仍被归入传统性别叙事框架。著名学者戴锦华曾将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划分为四种类型:大地母亲、荡妇、纯洁的女童和巫女,认为这些形象实质上是男性中心文化体系中的"空洞能指"。她在著作中强调:“女性作为能指被构建进男性统治的神话谱系,而真实的性别内涵被排除在这一叙事之外。除了可视化的形象外壳,女性的存在价值在符号化体系中逐渐湮灭,陷入无符号的混沌状态。”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由孟悦与戴锦华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该书指出,尽管多数创作者并非有意塑造符号化的女性形象,但最终呈现的作品仍频繁出现程式化的人物设定和循环叙事。观众对贴近现实生活的女性角色期待已久,当这种期待被现实满足时,讨论热度随之攀升。换句话说,从过往被聚焦的"中女"到当下影视剧中呈现的显著转变,或许在于她们不再被单一性别标签定义,也不再是文化符号的载体,而是逐渐恢复了个体主体性,开始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女性叙事"已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概念,尤其在东亚地区,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创作都涌现出大量优秀案例。"中女"作为常见主角设定,其流行程度体现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将"中女"作为叙事主体,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创作策略。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使"中女"的故事天然蕴含张力,而这些张力往往源自现实生活中难以回避的多重关系与矛盾。
二十几岁的女性处于单身状态,既可能追寻爱情、事业与自我实现,这在社会时钟的框架内被视为正常。然而当女性步入四十岁仍保持单身,却常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此年龄段应已完成婚姻与生育。因此,"中女"的单身状态可被解读为一种反叛,而这种反叛背后蕴含的生存困境,正是叙事展开的契机。对于已婚已育的"中女"而言,她们可能面临与公婆、丈夫、子女间的复杂关系,也可能经历父母衰老、疾病乃至生命终点的冲击,同时还要应对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更年期隐痛。
电影《出走的决心》(2024)剧照。近年来,中年女性题材的创作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这种现象与众多创作者逐渐迈入中年或即将迈入中年密切相关。因此,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女故事"往往深深烙印着作者的生存经验与文化视角。这种印记既体现在对年龄与人生阶段的精准捕捉,也渗透在地域文化特征中。在东亚文化圈,韩女文学近年来备受瞩目,而这些作品中的女主角多为处于人生中段的中年女性。她们通常以温婉、平和、内敛的特质示人,甚至在外形上呈现出平凡普通的气质,却往往深陷着隐性的关系暴力。在韩江的《素食者》中,主人公虽拥有完整的家庭关系网络,却始终得不到理解与拯救。其创作的《失语者》则通过离婚、母亲离世、丧失抚养权等人生变故,揭示了言语表达能力的彻底丧失,内心剧烈波动却无法传递的困境。而在《明亮的夜晚》中,主人公经历离婚后重返故土,逐步揭开家族四代女性的历史遭遇,这些女性所承受的,恰是特定历史时期韩国社会中普通女性的集体命运。
韩国女性文学中的"中女"形象犹如一面映照社会规训的镜子,折射出在传统规范下女性承受的显性与隐性暴力。这种创伤体验所引发的共情,本质源于相似社会文化背景下所经历的压迫。相较于台湾地区近年着重刻画的普通女性困境,香港影视作品中的"中女"则更贴近精英女性的想象模板。在《新闻女王》与《黑色月光》中,佘诗曼饰演的文慧心与杨怡饰演的余满月成为典型代表:她们兼具智慧与野心,坚守原则又善用手段,在职场中开辟出独立空间。对于情感关系,则表现为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这种形象在熟悉TVB剧作的观众眼中并不新奇,但在当下影视作品中充斥着浮夸、圣母式或情感混乱的女性角色语境下,文慧心所展现的理性与坚韧反而凸显出独特魅力。
电视剧《新闻女王》(2023)的剧照引发讨论,人们常将此类作品与大陆的影视创作进行对比,感叹"我们何时能有类似作品"。这种期待并非单纯推崇日韩及港台文艺作品,更多折射出对女性题材的深层诉求——渴望看到既能展现女性现实困境,也能呈现女性内在欲望的叙事表达。在"她经济"的语境下,女性的消费能力已转化为显著的市场力量,文化生产领域也试图通过迎合这种需求实现商业成功。数据显示,女性观众占据剧集市场逾半数份额,这促使影视产业将女性定位为核心受众群体,形成以女性喜好为导向的内容创作模式。由此催生大量女频网络文学改编的偶像剧和爽剧,女性向题材逐渐成为电视剧制作的重要策略。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2020)的播出引发了对"中年女性叙事"的深层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流行的"中女叙事"更多体现为迎合受众的市场策略,而非文化层面的主动探索。该节目通过展现"姐姐"这一群体及其"30 女性"的特质,成功将话题推向高潮,传递出女性年龄增长并不意味着魅力消逝的积极信号,这种观念恰好触动了年轻女性群体的共鸣。在观看这些经历岁月沉淀仍保持活力的姐姐们时,观众能够汲取到对抗年龄焦虑的力量。然而,随着节目热度持续,《浪姐》现象催生的后续作品中,30 女性角色往往被异化为"小奶狗"浪漫爱情的陪衬。当商业利益成为创作核心时,女性叙事逐渐演变为消费符号的堆砌,导致角色塑造流于表面。这种异化表现为台词系统从性格表达蜕变为口号式宣言,既缺乏真实情感又丧失个体特质。相比之下,前文所述传统"中女"形象之所以难以引发共鸣,在于其角色定位始终未能突破既定框架。即便这些角色发出"清醒言论",也终究被困在既定叙事模式中,无法真正触及观众内心。
电视剧《半熟男女》(2024)的剧照引发讨论,展现出一种微妙的受众差异:那些被广泛赞誉的"中女"形象,往往形成小众群体,仅能吸引特定年龄层的观众。以《好东西》中王铁梅的角色为例,欣赏其展现的"中女"困境的观众多为尚未步入中年的年轻人,而现实中的中年女性群体则可能认为该角色过于刻意,缺乏真实感。这种现象折射出一种深层次的创作矛盾——当《港囧》《夏洛特烦恼》等作品塑造的是男性理想化的"妻妈"形象时,王铁梅则可能成为当代女性心中兼具母性与自我意识的典范,她展现的"爱女"与"爱自己"的平衡,以及勇往直前的觉醒姿态,既满足部分观众对理想母亲的想象,也引发另一部分人对自我成长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好东西》的观众群体与《忘了我记得》等作品的受众存在显著交集,这些作品的共同特质在于突破传统女性刻板印象,让角色摆脱既定符号的束缚。即便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女主,也未经历被男性拯救的情节,她们依然能够在现实生活的烟火气中保持独立人格,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然而从市场数据来看,此类作品的受众规模尚未达到主流水平。当前最受欢迎的"中女"叙事仍然遵循传统套路:女性在经历丈夫背叛后实现自我蜕变,在职场取得成就的同时获得优质爱情,最终通过"打脸"渣男"小三"的情节获得情感满足。这种"虐渣""名利双收"的爽剧模式,无论在短剧还是长剧中都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反映出观众对戏剧化满足的持续需求。
电视剧《好事成双》(2023)的剧照中,李红、黄玲、宋莹、王铁梅、陈嘉玲、程乐乐等角色的登场依旧令人期待。这些人物形象突破了传统叙事框架,为当代观众呈现了更具层次感的女性群像。对于熟悉女性主义理论、关注性别议题的年轻女性群体来说,这些角色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她们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也连接着对母亲辈生活的理解。尽管这些角色尚未踏入"中年危机"的阶段,但正因年轻,她们对"中女"群体的情感脉络更为敏感——那些曾被母亲经历的困境与抉择,或是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都在剧中得以具象化呈现。这种跨越年龄的共鸣,或许正是"中女"题材持续引发关注的核心价值所在。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