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4更新:2025-09-06 04:07:57
在首部聚焦台湾老兵生存现状的纪录电影《日暮·归乡》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曾这样哽咽道:“若能重返故土,我愿跪在母亲膝下,接连不断地呼唤‘妈妈’,将这尘封数十年的思念化作千百次叩首。”他虽漂泊海外多年,却始终心系故乡与亲人。1987年母亲节,一群同样因特殊历史原因无法归乡的老兵,穿着印有“想家”字样的服装,高举“落叶归根”“妈妈!我好想念您哟!”的标语走上街头,向当局表达返乡诉求。四十年时光流转,他们呼喊的始终是同一份情感:对亲人的牵挂,对故土的深切期盼。正是这些饱含沧桑的呐喊,促使导演杨正浓历时八年打造此片,并于5月10日启动大陆上映。2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杨正浓表示,他希望通过影像为这些归乡无望的游子留存永恒记忆,同时唤醒更多人对这段尘封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这段旅程的起点,源于杨正浓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一群被历史遗忘的大陆老兵。作为湖南籍导演,他在2015年赴台北攻读研究生期间,因参与养老院志愿服务结识了这群老人。老人们保留着大陆各地的方言口音,这种亲切感促使杨正浓用乡音与他们交流。恰逢他研习京剧,便即兴表演了《四郎探母》选段,没想到引发老人们强烈共鸣——当唱腔响起,他们竟潸然泪下。一位奶奶因被这段表演触动,主动向他讲述当年渡海来台的经历,两人自此建立起深厚情谊。
此后,杨正浓将养老院视为第二故乡,定期探访这些与他同属"陆生"身份却命运迥异的老人。其在台导师敏锐捕捉到这个题材的价值,鼓励他尝试纪录片创作。谈及拍摄动机,杨正浓感慨道:"我们是1949年的陆生,我是2015年的陆生。虽然时空相隔数十年,但都承载着从大陆到台湾的特殊印记。老人们多是因时代洪流被动迁徙,而我则是两岸交流重启后主动赴岛求学。这种差异让我更坚定了记录他们故事的信念——让世人知晓,曾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大陆同胞,在历史的褶皱中被遗忘在台湾的角落。"
高秉涵,现年90岁,祖籍山东菏泽,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已逾七十六载。导演杨正浓在开拍前深入走访了五十余位台湾老兵,试图探寻他们离乡背井的历程、在台岁月的变迁以及无法归家的幽思。他坦言,这段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故事,讲述起来充满挑战。为此,杨正浓耗时半年研读大量历史文献,实地收集素材,最终确定以六位老兵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山东的高秉涵、四川的傅德泽、浙江的姜思章、安徽的金英与广东的潘松带、曾奇才。他们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年龄阶段,隶属于不同兵种,从多元视角诠释了跨越海峡的乡愁记忆。历时八年打造的影片,不仅记录了六十年前的离散史,更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变迁。杨正浓感慨,能够为六十余万老兵留下这段历史,是他最大的慰藉。他提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尘封已久的故事逐渐被重视,这部作品成为历史见证。即便老兵离世,他们的故事仍将以影像形式永久留存,这是对两岸历史的真实注脚。在他看来,乡愁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体现在现实层面的归乡渴望与味觉层面的乡味追寻。即便父母已故,老兵们仍执着于重返故土,而对山东大包子、浙江茶香等家乡滋味的眷恋,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印记。
姜思章执导的《日暮·归乡》于今年5月10日在大陆首映,恰逢母亲节前夕。导演杨正浓透露,该片首映时间的选择包含双重考量:一方面,影片核心主题聚焦游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无法归乡的遗憾,与母亲节的温情氛围高度契合;另一方面,1987年台湾老兵开启返乡探亲之路的时间节点与母亲节形成历史呼应,"我们选择在母亲节档期上映,实则是为了构建一种时光的对称感"。在广州首映现场,杨正浓目睹观众无论年龄层如何均潸然泪下,他感慨道:"影片中真挚的情感流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除了展现特殊历史背景,更通过细腻镜头呈现了老兵晚年的生活图景与传统家风。年轻群体虽对历史细节了解有限,但这种具象的情感表达仍能引发共鸣。"杨正浓强调,尽管纪录片在当前电影市场中属于小众类型,影院排片比例有限,观众可能误以为其具有说教性质;但《日暮·归乡》更侧重呈现人性的温暖与亲情的力量,讲述的是一段触动人心的真实故事。他呼吁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感受这部历时8年创作的纪录片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并体会两岸人民共有的历史记忆。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